六成市民認為養老壓力大 沒多少人贊成以房養老
當前,我國正逐步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基本問題之一越來越受到國家、社會和個人的重視。對此,信息時報協同暨南大學輿情研究中心于6月開展了關于“廣州市居民養老現狀”的民意調查,旨在了解廣州市民對于養老問題的看法、養老的資金來源和開支方向以及對養老方式的選擇。
六成市民認為養老壓力大
調查顯示,有76.83%的市民對養老政策有所關注。與此同時,有超過六成的市民認為目前的養老壓力很大。
在某國企工作的劉女士距離退休還有兩年,她向記者坦言,盡管目前還并未深刻地體會到養老的壓力,但對養老的擔憂仍然存在。特別是對于養老金的擔憂更甚,她認為,盡管目前每月有繳納的養老金和企業年金作為退休后的養老金,但隨著物價上漲,未來這筆費用夠不夠用就很有疑惑,而目前社會醫療保障等體系也不夠完善,保障水平也不高,這些都讓她對未來的養老頗為擔憂。身邊一些已退休的同事的經歷告訴她,退休以后,每月收入急劇減少,一旦家中老人或自己發生重大疾病,就會“一夜回到解放前”。
暨南大學社會保障研究專家周堅博士認為,這符合當前的社會現狀,目前“421”的家庭結構使得年輕人供養老年人的壓力很大,而養老金太少則與社會養老制度不完善有很大的關系。周堅建議,除了從政策上來完善相關體制建設以外,還應該集結社會上的資源和力量,來做好社區和機構養老,形成一個多元化的養老體系。而個人也應當為自己的養老努力,如商業保險、儲蓄和投資都是對自己養老有好處的。
醫療費用是最大的養老開支
從居民的養老金來源來看,有31%和26%的養老金源于自己多年的資金儲蓄和退休金。同時,22%的人選擇子女給的贍養費來養老,14%的人依靠養老保險,僅有5%的人選擇銀行利息、收取房租等投資盈利的方式來獲取養老金。這個也呈現出一個學歷水平上的差距,比如在本科以上高學歷群里中,資金儲蓄是主要來源,而學歷越低的則越是依靠子女贍養和退休金。
市民周女士今年已經70多歲,由于退休前的單位并不發給她養老金。因此,她的養老金幾乎都來自于四個子女共同提供給她的贍養費,每月接近2000元。同時,她還參加了城鎮醫療養老保險,每月能夠從中得到幾百元的養老金。由于身體較好,她的日常開銷并不多,因此,她會將余錢放在銀行存定存,或跟著子女買一些銀行理財產品。前一段時間,她還報團參加了旅行社的夕陽紅旅行團,到全國的很多地方去旅行。
周堅分析認為,由于中國人喜愛儲蓄,且與傳統的孝道文化有關,因此儲蓄和子女的贍養費都是養老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她看來,養老金的來源應當多元化,不能僅僅依靠社保或者子女贍養費,而應該盡可能地建立一個社保、子女贍養費、儲蓄和投資等多元的來源。這樣,即便是獨居老人也能夠有足夠的來源保障自己的養老。
養老方式以“家庭養老”為主
采用何種方式養老,從調查來看,廣州市民對最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的認知度和認同度都是最高的,機構養老的認知度次之,其次是社區養老、以房養老和“候鳥式”養老。而從數據來看也有一些有趣的現象,譬如有近八成的人了解家庭養老,但認同的僅有51.83%,分析認為,說明一部分人對家庭養老這種中國最傳統的養老方式的態度正在改變。
此外,市民對機構養老的態度反差亦很大。上文提到的周女士,她和小區里的幾個牌友聽聞某養老機構不錯,便打算相約到該機構去結伴養老。但這一計劃遭到了子女的反對,子女一方面認為機構養老的方式是對親情的一種扼殺,另一方面則認為養老機構的收費和服務不成正比,在子女能負擔的情況下根本沒有必要把老人送到養老機構去養老。
對于近期被媒體熱炒的“以房養老”,則有近半數的市民持否定態度,多數人認為不夠現實,法律、政策還不夠完善。如上文提到的劉女士就認為,考慮到物價上漲和房價上漲因素,她更愿意將房產視作留給子女的遺產,而不愿意將其抵押出去,這樣獲得的每月養老金在未來或許并不能夠滿足養老的開支。
周堅認為,從國內外的發展情況來看,“以房養老”這種養老方式并不算十分成功,在國內來看,主要受到房屋產權70年這個限制,以及把房屋抵押給銀行或保險公司獲得的回報率遠低于市場價格,在老年人看來這種方式并不劃算,當大多數人對“以房養老”持否定態度的時候,這樣的方式就很難推廣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