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定存500元,養老不再靠國家”的觀點還在傳播,由此引發的爭論則愈演愈烈。事實上,這則明顯帶有宣泄成分的觀點對與錯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現在的確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中斷繳納社保。官方數據顯示,今年累計中斷繳社保的人有3800萬,占城鎮職工參保的一成還多。
社保本是為了讓人們的未來生活更有保障,本應是一國公民的最大福利,現在拿出小部分的錢可換來未來的保障,相信大多數人都會算這筆賬,那么那些中斷繳保的人難道如此短視嗎?事實上,大多數的中斷是因工作調動(失業)、地域的更換或者經濟的拮據而發生的,屬于被動被迫中斷。中斷繳費的人一邊擔心未來養老問題,一邊又不得不拋棄國家提供的社保,背后的無奈值得社保部門深思。
一些低收入人群因為現實經濟原因不得不放棄對未來的考量,甚至要求老板退保,折換為工資。事實上,社保中雇主承擔的是22%的繳費責任,而雇員僅承擔8%,就算員工要求退保也只是不再繳納本身的8%而已,老板們不會將22%的應繳費用轉化為工資發給員工,得益的是企業,員工的合法權益卻受到侵犯。這也是很多企業傾向于說服員工放棄繳保的原因,甚至有些企業不愿承擔繳保責任,故意瞞報職工人數,不讓一些職工參保。社保部門應加強對企業的監管,避免企業故意不給員工參保,造成員工“被中斷”,同時應反思如何降低低收入人群個人繳費,讓低收入者不至于因繳納社保而影響生活。
再者,我們應注意到更多的中斷社保行為源于現行社會保險轉移接續制度的不合理,棄保的重災區如廣州,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廣州等發達地區擁有著大量的外來人員,這些人退休之后難免希望回到故鄉,那時社保的轉移就成了麻煩,繁瑣的手續且不說,更關鍵的是我國各地由于經濟發達程度不同,繳納養老保險的數額也不同,導致一些人從經濟發達地區轉續之后,可能就要面臨養老金縮水,甚至不及所繳納費用的情況。如果年限不夠,退保則只能拿回自己所繳的費用,企業的大頭無法拿走,等于白繳。這都讓一些流動勞動力不愿繼續投保。此外,延遲退休說法的沸騰、一些社保基金被肆意挪用侵吞等現象也讓人們對社保的未來抱持不確定心理。
延展社保覆蓋范圍是政府的責任,社保應成為公民最大的福利,而現在社保的缺陷卻讓社保變成一些人手中的雞肋,雖然棄之可惜,但又實在食之無味,最后只有被迫棄保。3800萬人棄保是對現行社保體制的拷問,我國應盡快完善保險轉移接續制度,實現地域無縫鏈接,緊跟時代腳步,制定更符合國情的社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