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狀元劉逸沖
從典型理科男轉型文科“學霸”
高考成績:526分(語文112分、數學147分、英語140分、政治127分)
畢業學校:復旦附中
報考大學:清華大學法學專業、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專業
請劉逸沖傳授高分秘訣和心得,他的回答很樸實??“回歸教材”。“我的六本政治書基本都被翻爛了。”劉逸沖說,此外,關心時事已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必讀報紙和時政類APP。
“對教材的熟悉程度,他比我還厲害,但他絕不是那種死背書的孩子。”班主任閻俊告訴記者,劉逸沖對一個概念原理能形成自己的邏輯結構,不囿于教材觀點。他對教材有不同的看法時,也樂于與老師和同學們分享和討論,極大地鍛煉了他的表達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
從科創班班長到政治班班長
在閻俊眼中,劉逸沖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孩子,從他的戲劇性選科經歷就可見一斑。高一和高二兩年,劉逸沖都是學校科技創新班的班長,是典型的“理科男”,在高一時,他還獲得了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一等獎。可在文理分班時,他卻做出了令所有人大跌眼鏡的選擇??政治班。
“連我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科創班的學生極少選文科。而且他理科成績優異,還獲得過奧賽獎項,在未來的高考中肯定有優勢。選擇文科就等于放棄了優勢,一切重頭開始。”閻俊說,她曾勸劉逸沖要慎重考慮,但最終小伙子說服了老師。閻俊清楚地記得,劉逸沖說自己喜歡哲學和政治,也談到了他的理想??希望未來從事社會科學研究。
“我被他的理想和抱負打動,他很清楚自己未來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然后再選科,最后參考高考,這在高中生中是不多見的。”閻俊說,很多人選科的出發點就是為了高考考一個好分數,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劉逸沖理當選擇理科。但他最終抱著研究的心態選擇了文科,選擇了一項更具挑戰的學習。“應該說,他的心態非常好,對理想的追求很純凈,這是一個高中生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為何選擇文科,劉逸沖的解釋是,高中給他打開了另一扇窗,眼界更開闊了。再加上自己已擁有了一定的理科功底,但文科尚缺乏分析和閱讀能力,“選文科對將來社會科學學習會有更大的幫助,這是一項挑戰,也是提高自己的機遇。”劉逸沖說。進入文科班后,劉逸沖的成績已基本維持在班級前兩名。
熱衷社會調研,志愿服務每周不落
談及此次的高考成績,劉逸沖說,其實,自己是“非典型高分考生”,“我的高中生活并非只有刷題和分數,而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劉逸沖說,他熱衷于社會調查,高二時,他和同學一起做的課題《想一想手搖爆米花??城市的記憶》,獲得了中國大智匯創新挑戰研究賽全國一等獎。
“我們采訪了多位爆米花手藝人,從聯系采訪到嘗試拍攝紀錄片,整個過程歷時半年,了解了課題研究的大致流程。”劉逸沖說,當時由于快過年了,聯系不到手藝人,最終,他在小年夜趕到南匯,在一個下雨天采訪了一位手藝人。通過調查了解了傳統手藝者的生存現狀,心生敬意。此外,他還和同學一起前往江蘇海安調查龍舞的歷史文化現狀。
不僅如此,劉逸沖還熱衷環保,是學校根與芽社團的團長,倡議舉行“零電梯周”活動,征集到學校三分之二學生的簽名。
“他是非常有社會責任感的學生。”閻俊說,他的調查關注街邊的爆米花生意人的生活和生存狀態,關心社會發展的狀況。尤其是在密云志愿者服務隊中,他的表現也十分突出。
在高二一年,他堅持每周前往虹口區密云學校,陪伴特殊孩子折紙,畫畫,唱歌和游戲。“盡管課業任務緊張,但每周的志愿服務,我從未缺席過。”劉逸沖說,既然是志愿服務就應該盡力,他有能力和時間應該為孩子們做一點事,“他們比有的學習更重要。”
“在高三階段,盡管學業緊張,但作為班長,他還精心組織和策劃了春秋游活動,基本上把每一周的班會課都充分利用起來。”閻俊說,他就是這樣一個非常熱心、組織能力強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