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大學1:延安大學
延安大學坐落在革命圣地延安,是由毛澤東同志親自命名、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
1941年,*政治局決定將陜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澤東青年干部學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學,吳玉章任校長。1943年至1944年,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自然科學院、民族學院、新文字干部學校和行政學院相繼并入,其歷史可以上溯到1937年。在艱苦的戰爭歲月,延安大學努力貫徹學以致用的方針,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繁榮和富強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和特殊的政治地位。建校70多年來,學校的建設發展受到了幾代黨和國家*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創建伊始,*政治局兩次召開會議,討論并成立延安大學。毛澤東同志親自確定校名,并多次去學校參加開學典禮和做報告。新中國成立后,彭德懷、葉劍英、陳毅、郭沫若等黨和國家*、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后視察學校工作;周恩來總理在百忙中批示要把延大辦大辦好;1988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同志親自過問延大建設,將延大列為“八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院校;1998年,江澤民、李鵬同志為延大建校60周年題詞;2004年,延安大學建設發展再次引起了新一屆中央領導的關注,胡錦濤親筆批示支持辦好延安大學。
70年來,延安大學秉承“立身為公,學以致用”的校訓,立足陜北,面向陜西、西部,輻射全國,多層次、多規格培養革命和建設需要的人才,多形式、全方位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努力提高辦學水平。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延安大學現已發展成為國內有較高知名度,為國家和老區建設做出特殊貢獻的綜合大學。
學校現設16個二級學院、1個獨立學院和3所附屬醫院,49個本科專業,涵蓋文、理、工、醫、教、經、管、史、法、農等10個學科門類。有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 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22個,省級重點學科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省級工程研究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特色專業2個,省級特色專業、名牌專業3個,省級重點研究基地4個。學校還設有中共黨史研究院、延安學研究院、陜北歷史文化研究院、陜北能源化工研究院、陜北區域經濟研究院、陜北地方病研究院等40多個科研機構;辦有《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社會科學版、醫學科學版、教育科學版)。
延安的大學2:延安職業技術學院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于2005年,是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國家教育部備案的公辦普通高等職業技術院校,也是目前陜北唯一一所工科職業院校。
學院占地總面積625畝,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有館藏書21萬冊,電子圖書2萬冊,教學用計算機1127臺,語音實驗室座位219個,多媒體教室座位數946個,共有各類學生928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學生4774人,成人及遠程教育學生4508人。
學院秉持“立足地方、服務社會、崇尚能力、辦出特色”的辦學理念,著力為陜北能源化工業、綠色農業、紅色旅游業和全國制造業等培養緊缺的高技能型人才,建立了校企合作+“雙證書”(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了以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及金融、旅游、教育、建筑、電力、運輸、林牧等系統為主渠道,輻射長三角、珠三角、黃三角等發達地區的機械、電子、制造業企業的廣闊的畢業生就業網絡。學院坐落在延安市內、環境優雅、文化氛圍濃郁,交通方便。
延安簡介
延安,簡稱“延”,古稱膚施、高奴、延州,原陜甘寧邊區政府首府。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延安位于陜北南半部,地處北緯35°21′~37°31′,東經107°41′~110°31′之間,屬高原大陸性季風氣候。北接榆林市,南連咸陽市、銅川市、渭南市,東隔黃河與山西省臨汾市、呂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嶺與甘肅省慶陽市為鄰。
延安市域面積37037平方公里,共轄2區11縣,196個鄉鎮,3426個行政村,全市總人口236萬(2012年),常住人口223.13萬(2015年),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年均無霜期170天,年均氣溫9.2℃,年均降水量500多毫米。
延安地處陜北金三角經濟協作區腹地。歷來是陜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城區處于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匯之處的位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
2016年9月,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2016年12月7日,延安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