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思源學院位于西安市東郊風景秀麗的白鹿原上。 西安思源學院是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的普通本科高校。學院成立于1998年7月,其前身為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培訓中心。經過十年的蓬勃發展,形成了以本科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為主,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學為輔,以工科專業為特色的普通民辦本科高校。學院目前占地1200畝,建筑面積30多萬平方米,設有12個系,64個本、專科專業,在校生18000余人。 學院建校以來,充分利用自身的辦學優勢,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正確辦學方向,堅持依法治校、規范辦學。以嚴謹的教學管理,規范的辦學行為,創新的教育理念,開放式的國際化合作,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學院先后榮獲了 “全國學校規范化管理示范單位”、“全國教育教學管理示范高校”、“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創建‘平安校園’示范學校”、 “省級精神文明建設最佳單位”、 “省級文明校園”、“省教工委先進基層黨委”、“省級綠色學校”、“全省教育系統穩定安全工作先進集體”、省教工會“先進工會組織”等30多項榮譽。周延波院長榮獲“陜西省勞動模范”光榮稱號。 2007年5月,在陜西省教育廳組織的對全省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學院取得了15個分項指標中6個A、9個B的好成績,達到了“良好”標準,在全省民辦高校中名列前茅。2007年10月,學院“計算機應用與軟件技術專業實訓基地”教師團隊,被評為省級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團隊,是陜西省唯一獲此榮譽的民辦高校。 2007年10月,學院“大學生創新教育實踐研究”獲得“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在獲得一等獎的院校中,是唯一獲獎的民辦高校。2007年9月,《大學生創新教育》一書被評為“2007年陜西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宋瑞苓教授被評為“陜西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學生在參加各類比賽中共獲得全國性獎項16項,省級獎項49項。 學院以“穩定規模,發展內涵,提高質量,突出特色”為指導,立足陜西,面向全國,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技術人才為目標,努力將思源學院,打造成為中國中西部地區以工學教育為特色、具有科技發展優勢和學術研究潛力的智力明珠。 辦學特色1、規范的辦學行為,樹立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學院始終堅持依法治校,規范辦學,在組織機構、教育教學、行政管理、招生就業等方面形成了規范化的管理體系。學院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學院領導班子團結協作,既有明確分工,又堅持黨政分工不分家,在重大問題決策上,堅持院務會集體研究決定,堅持依法辦事,保證了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保證了學院健康穩定的發展,樹立了良好的社會聲譽。2、強大的師資力量,取得了優異的辦學業績 學院積極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堅持以“教學為中心,質量求生存”的指導思想。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首家在全國民辦高校中建立了“千名教授資源庫”。學院通過設定“首席教授”和“專業帶頭人”崗位及相關政策,吸引一批高水平的專家、教授作為“專業帶頭人和首席教授”,提升了學院的專業建設水平,保證了教學質量,教學成果顯著。學生自學考試成績連續九次名列陜西前茅;2006年,考研上線率高達68.3%;“專升本”上線率高達83.2%,比全省平均上線率高出近30個百分點。2007年“專升本”上線率為62.07%,2008年“專升本”上線率為74.33%,均比陜西省平均上線率高出30多個百分點。 3、優化專業結構,彰顯理工科辦學特色 學院以優質教育資源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適時調整專業結構,形成了合理的專業結構與布局,確立了以理工科為主的專業框架,經過幾年的蓬勃發展,完成了以計算機信息技術專業群、管理科學專業群、工業制造專業群、人文社科專業群為主的四大專業群構建,形成了一大批獨具優勢的品牌專業。工業工程、機電一體化、計算機信息管理、物流管理、電子商務技術、項目管理、建筑工程等專業,已成為學院的品牌專業。其中,工業工程被列為陜西省高職高專重點專業。4、完善的教學設施,創造了良好的教學環境 學院不斷加大對教學設施的投入,先后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實驗、實訓室建設,建成了一批高技術含量的實驗、實訓室。建成了在西部地區規模最大的現代物流、工業工程實訓中心、國內先進的計算機應用與軟件技術實訓中心等49個高技術含量的實驗、實訓中心。學院依托行業和社會資源與一些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了一批比較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幾年來共建立校外實驗實訓基地85個。 學院圖書館建筑面積達2萬余平方米,擁有各類圖書145萬冊,學院有2個標準田徑場,思源體育場被中國田徑協會確定為“國家一類體育潮。學院擁有1個標準游泳池、3個健身房、30個籃球嘗6個排球嘗14個羽毛球嘗4個網球嘗60個乒乓球臺等活動場所近10萬平方米。學院的體育競技水平,已進入陜西高校前五強。5、健全的思想教育工作體系,形成了優良的校風學風 學院的教學管理、行政管理嚴格有序。學院十分重視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建立了以院系領導、輔導員、教師、公寓管理員、學生骨干為主的思想工作骨干隊伍,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服務管理工作,形成了良好有效的系列管理制度和豐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經驗,促成了嚴謹愛生的教風,樂學善思的學風,文明好學的校風。2005年8月,教育部《工作簡報》專題介紹了學院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先進經驗。學生處多次獲得陜西省精神文明建設最佳單位。6、中外合作機制,培育了新型的國際人才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復合型人才需要大量的既懂英語又具備一定專業技能的人才。學院領導高瞻遠矚,從2001年起,以教育面向國際化的思路積極開展國際化合作,相繼與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新西蘭等國18所大學,實行互認課程、互認學分、分段教學的中外合作學制。2005年,經過陜西省教育廳批準,國家教育部備案,學院與加拿大莫哈克學院聯合開設了“中加合作大專班”,該班三分之二的主流課程由莫哈克學院的教師講授,使學生在國內就可享受國外的優質教育,目前有三個專業納入國家統招計劃,面向全國招生。此舉為培養國際化人才提供了便捷之道。7、創新教育,開創了新型的教育模式 學院是全國率先開展 “創新能力系統培訓”的高校,首家被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確定為“創新能力培訓試驗單位”和“全國高校創新能力實驗基地”。學院每年舉辦的“創新文化節”,為學生的創造發明,提供了展示平臺。近年來,學生的發明創造作品和提案多達兩千多個,有7000多名學生通過考試,獲得國家中級創新能力OSTA證書。學院共有13項創新成果申請專利,其中9項已獲國家專利。學生在參加各類比賽中共獲得全國性獎項16項,省級獎項49項。8、注重人文教育,優化育人環境 “塑造健全的人文精神是大學的靈魂”學院學科建設始終堅持科學與人文并重,使二者相互促進,均衡發展。學院一直把人文教育滲透在學院建設的各個方面,使思源的整體發展始終處于健康、文明、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圍之中。為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強化高素質教育,學院以“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提高大學教師的文化素養,提高大學的文化品味”為指導,相繼設立了思源大講堂、白鹿書院、陳忠實文學館,并把學術報告及文化講座列入學院教學工作評價的考核指標。思源大講堂每年都舉辦近百場學術報告及文化講座,邀請了眾多省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開展講座,為學院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和校園文化。9、豐富校園生活,構建和諧校園 學院高度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加強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的同時,不斷完善校園文化設施,定期舉辦各種文藝活動。學院每年舉辦的“創新文化節”、“元旦文藝匯演”、“白鹿原之夜中秋文藝晚會”已成為學院的品牌活動項目。學校有40多個學生社團,豐富了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促進了學生奮發上進的學習氛圍,形成了濃厚、健康的校園文化。學院的體育設施一流,體育教學豐富,相繼承辦了陜西省第26屆大學生田徑運動會,陜西省大學生游泳大賽等賽事,使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實現 “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