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晉城職業技術學院招生網和山西招生考試院公布的錄取數據,山西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績在130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97430名左右,才可以考上晉城職業技術學院,不過每年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在山西招生人數不同、試卷難度也不同,所以錄取的分數也不會相同。
一、山西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晉城職業技術學院
1、山西高考2022年考生上晉城職業技術學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18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7552名;
2、山西高考2021年考生上晉城職業技術學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13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8315名;
3、山西高考2020年考生上晉城職業技術學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13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7430名;
4、山西高考2022年考生上晉城職業技術學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13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1305名;
5、山西高考2021年考生上晉城職業技術學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13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5406名;
6、山西高考2020年考生上晉城職業技術學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13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8696名;
二、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在山西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在山西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山西 | 理科 | 專科 | 182 | 87552 | 省政府 |
2022 | 山西 | 文科 | 專科 | 130 | 71305 | 省政府 |
2、2021年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在山西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山西 | 理科 | 專科 | 130 | 78315 | 省政府 |
2021 | 山西 | 文科 | 專科 | 130 | 65406 | 省政府 |
3、2020年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在山西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山西 | 理科 | 專科 | 130 | 97430 | 省政府 |
2020 | 山西 | 文科 | 專科 | 130 | 78696 | 省政府 |
高考志愿怎么填報
1、根據位次確定大學,由于每年考生人數、試題難度、高校招生計劃都可能有變化,每一年的院校錄取分數線會有波動,但是排名是相對穩定的,因此考生最好采用排名法對自身報考進行定位。
2、根據興趣能力明確專業方向,志愿填報之前,考生要對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性格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一個專業的就業率再高,如果自己不感興趣,就很難憑借理性和毅力學好,有時連畢業都成問題,因此考生一定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
3、優選目標志愿,所謂優選,就是在前兩步圈定可以報考的院校和專業后,進行組合取舍。這一步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讓自己的志愿更穩妥,確保每個院校的每個專業都心中有數。
4、根據往年錄取數據做好排序,在填報志愿時,考生應該將最想上、預計門檻高的院校放在前面,將錄取幾率大的院校放在后面,也就是為報考設保底院校。把握沖穩保大原則,沖一沖不要盲目亂沖,穩一穩要重點考慮專業及自己比較滿意的高校,保一保要選好保底學校,避免高分低就。
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二本
由于高考每年的錄取分數線都會根據當年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調整,所以在真正的高考之前,我們都不會知道當年的分數線是多少。不過雖然我們無法確定2023年高考的二本分數線是多少,但是我們可以根據歷年的二本錄取分數線做出簡單的推測。
分數線的高低與本地高考人數以及當年的招生計劃和試題難易程度有關。一般來講,高考二本分數線在460分左右。文科分數線比理科分數線稍高一點。這個分數只能選擇一些普通的二本院校。如果考生想要考上好點的二本,考試成績至少是需要在500分上下。
三、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校介紹
晉城職業技術學院是2001年5月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國家教育部備案,由原晉城市教育學院、晉城師范學校、晉城市中等專業學校、晉城市文化藝術學校合并組建的一所全日制高職院校。建院以來,學院始終秉承“誠明樂業”的校訓和“以學生為根本、以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目的”的辦學理念,為當地及周邊地區培養了大批符合現代企業用人標準的高級技能型人才。是“山西省文明校園單位”“省級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晉城市首批就業創業實訓基地”“晉城市精神文明建設標兵單位”“全國全民閱讀先進單位”“山西省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山西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示范單位”;被確立為“山西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山西省高等職業教育骨干專業建設單位”“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晉城市中德合作雙元制辦學示范單位”。 學院占地274畝,建筑面積15.4萬平方米,總資產2億多元。現有80個校內實訓基地,100余個校外實訓基地。學院圖書館于10月投入使用,和晉城市圖書館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管理體制,是國家一級圖書館。既承擔為師生教學與科研提供服務的高校館職能,又承擔為晉城市民服務的公共館職能。現有藏書58萬冊,報紙與期刊1000余種,閱覽座位1089個。擁有市民學習空間、中國知網數據庫、工具書數據庫、超星電子書與學術視頻數據庫、萬方視頻數據庫、北大方正阿帕比電子書、博看期刊數據庫等豐富的數字資源。運用先進的RFID無線射頻技術,配置自助辦證、檢索、借還書、打印復印系統,有電子讀報機、讀刊機、電子書借閱機等現代化閱讀終端,裝備有24小時室外自助圖書館。 學院共設10個系,分別是機械與電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化工系、財經系、礦業工程系、民用工程與商務管理系、旅游與酒店管理系、藝術系、教師教育系、外語系。現有在校生6219人,設40個大專專業。其中,中德合作“雙元制”培養專業9個:機電一體化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模具設計與制造、光電制造與應用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煤化工技術、煤炭深加工與利用、應用化工技術、工業分析技術。中央財政支持的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建設專業2 個: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化工技術。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1個: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實訓基地。省級骨干專業 3個:計算機應用技術、會計、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省級特色專業3個:計算機應用技術、服裝設計與工藝、應用化工技術。省級品牌專業2個:計算機應用技術、會計。省級重點專業3 個:煤層氣采輸技術、煤炭深加工與利用、音樂表演。此外,學院還建有省級實訓基地5個,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5門。 學院現有在職在編教職工438人,其中專任教師372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1人,具有碩士學位的249人;高級職稱教師127人;“雙師”素質教師252人;“三晉技術能手”1人,“三晉英才”3人,省級“雙師型”優秀教師7人,省級“雙師型”教學名師、省級學術帶頭人、省級師德標兵各1人。2018年,學院教師共結項課題21個,立項課題39個。其中,省級課題5個,市級課題7個,橫向課題4個。 近年來,學院以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為統領,從抓實理論學習、“三基建設”、黨風廉政建設、掌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等方面堅持從嚴治黨,切實把“抓好黨建工作作為辦學治校的基本功”;以建設“山西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和“山西省高等職業教育骨干專業”為抓手,以提升內涵建設為重點,全面提升學院的核心競爭力。 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2018年畢業生就業率達94%。學生參加省、國家級專業大賽成績突出,榮獲第四屆“互聯網+”雙創大賽省級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優秀獎1項;第二屆中華職業教育雙創大賽優秀組織獎和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參加 “煤層氣井水處理設備研制”項目比賽的礦業工程系學生,以省賽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國賽決賽,并榮獲高職組銀獎、最佳創意獎。藝術系師生的原創音樂劇《青春變奏曲》公演成功等。 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育人機制。牽頭聯合全市11所中高職院校、12家景區、9家旅行社、50余家五星級酒店及行業協會共同建設晉城市旅游職教集團;與富士康合作共建晉城市光機電職教集團等。充分發揮和利用好學院現有兩個優秀的基礎元素——創園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用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引領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綜合建設和運用課程、隊伍、平臺、制度、比賽、基地等多方面因素,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 “創園”被認定為“山西省眾創空間”“晉城市眾創空間”, 目前有30余家注冊企業入駐,120余名在校生參與創業。 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積極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合作,成立了晉城市中德企業家培訓中心開展培訓;實施“農村基層干部素質提升工程”,為晉城市如期完成精準脫貧任務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支撐;心理咨詢中心堅持為社會各界提供專業培訓和咨詢,為有心理困惑的群體排憂解難;牽頭成立晉城市女教授協會、晉城市博士協會、晉城市高校科學技術協會,構筑人才交流、創新、發展平臺;每周舉辦市民求知講堂,提升市民綜合素養;承辦晉城市中小學教師教育培訓,為晉城市基礎教育健康發展提供幫助;與中北大學、山東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合作辦學,滿足市民學歷晉升的需求;為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合作企業員工、合作學校教師、部隊官兵等提供各種理論培訓和技術指導,幫助他們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要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作為晉城市唯一一所高職院校,學院承擔著為*美麗晉城高質量轉型發展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積極開展“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堅決做到“六個破除”“六個著力”“六個堅持”, 團結一心,群策群力,為把學院建設成為“全省一流、全國知名”的高職院校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