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亚洲一本色道 AV,免费观看的AV在线播放

鄉村脫貧攻堅實施方案,鄉村脫貧計劃

思而思學網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重大部署,加快推進全面小康建設目標,根據中共四川省委辦公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貫徹〈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實施方案》(川委廳〔2014〕9號)和中共廣元市委辦公室、廣元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的《創新機制深入推進六大扶貧攻堅行動的實施方案》(廣委辦〔2014〕64號)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精神,緊緊圍繞縣委“兩城兩縣四基地”建設和“五化”戰略決策部署,把握“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基本思路,堅持全黨動員、全民參與、全力攻堅、精準扶貧,聚焦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把北部貧困地區、移民庫區作為主戰場,把實現脫貧致富同步小康作為首要任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鄉鎮為主體,以村(社區)為單元,將精準識別和精準幫扶相結合,大力實施基礎扶貧、新村扶貧、能力扶貧、生態扶貧、社會保障扶貧等“五大扶貧”工程,全面推進道路暢通、公共服務(教育、衛生計生、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寬帶互聯網、金融網點、農村客運到村等“五到貧困村”建設,實現安全飲水、電力保障、危房改造、產業扶持、技術培訓、政策性保障(農業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低保等)等“六進貧困戶”目標,推動貧困地區更好更快發展。

(二)主要任務。圍繞讓貧困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總體要求,以鄉鎮黨委、政府為主體,縣級部門通力合作,每年完成40個貧困村、6000戶貧困戶、2萬貧困人口的脫貧解困任務,確保9.55萬扶貧對象實現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基本醫療、教育和住房等“兩不愁、三保障”,著力解決貧困村、貧困群眾增收難、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就醫難、用能難等突出問題。到2019年,實現100%的貧困村向新農村、小康村轉變,100%的貧困戶向寬裕戶、小康戶轉變,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提前“脫貧摘帽”,在全省山區縣率先實現全面小康。

二、重點工作

以集中連片、整村推進為抓手,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做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方面的10項重點工作,全面帶動和推進各項扶貧開發工作。

(一)村級道路暢通工作。積極推進村(社區)通水泥路(油路)建設,提高農村公路通達通暢水平。啟動重點鄉鎮間聯網路建設,推進示范新村、新農村綜合體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工程,延伸通達通暢深度,提高農村公路網絡化程度和服務水平。全面提高農村公路服務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加快村內道路硬化和村主干道改造升級,加強安全防護設施和中小危橋改造,有效解決運輸難、行路難問題。到2015年,實現全部鄉鎮通油路,90%的村通水泥路或油路(通至村委會),85%的村通客運班車。到2017年,實現95%的村通水泥路或油路,90%的村通客運班車。到2019年,實現具備條件的村全部通水泥路(油路)和通客運班車,城鄉一體的現代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縣交通運輸局牽頭,縣發展和改革局、縣財政局、縣國土資源局、縣農機局、縣以工代賑辦按職責分工參與)

(二)農田水利和飲水安全工作。規劃和實施一批骨干水利項目,加快現有庫、堰、塘的整治標改,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建設穩產高產基本農田。積極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項目,逐步推廣農村適度規模集中供水,構建以區域集中供水工程控制為骨干、以分散供水工程為補充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網絡,提高集中供水受益率和自來水普及率。到2015年,建成基本農田50萬畝,70%的困難家庭人均建成0.5?1畝穩產高產基本農田,全面解決《廣元市“十二五”農村飲水安全規劃》內我縣剩余的0.53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到2017年,建成基本農田80萬畝,85%的困難家庭人均建成0.5?1畝穩產高產基本農田,提高集中供水受益率和自來水普及率。到2019年,農業生產用水保障體系基本建成,90%的困難家庭人均建成0.5?1畝穩產高產基本農田,農村飲水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建成。(縣水務局牽頭,縣發展和改革局、縣國土資源局、縣農業局、縣林業和園林局、縣衛生局、縣環境保護局、縣以工代賑辦、縣農發辦按職責分工參與)

(三)農村能源改善工作。科學制訂農村電力保障工作實施計劃,積極爭取農網改造項目資金,加快推進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打破城網、農網的傳統劃分,著力解決用電難、用電貴等問題。

進一步發展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利用項目,在農村特別是貧困戶中積極推廣沼氣池建設,逐步普及使用太陽能熱水器,積極支持農村管道燃氣工程,使具備條件的村(農村社區)盡可能使用管網天然氣。到2015年,沼氣保有量力爭達到14.1萬口,太陽能熱水器普及率達到30%,農村居民生活生產用電需求得到基本保障。到2017年,沼氣保有量力爭達到14.5萬口,太陽能熱水器普及率達到35%,農村居民生活生產用電需求得到有力保障。到2019年,沼氣池保有量力爭達到14.9萬口,太陽能熱水器普及率達到40%,服務同優、網架同強、同網同價、管理同質的城鄉電網體系基本建立。(縣發展和改革局牽頭,縣經濟商務和信息化局、縣財政局、縣農業局、縣天然氣工業園區管委會、蒼溪供電公司、蒼溪港華燃氣公司按職責分工參與)

(四)危舊房改造工作。整體推進納入秦巴片區規劃的生態小康示范村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積極爭取項目補助資金,引導農村危房改造規劃內的D級和C級危房戶積極實施危房改造。按照政策引導、群眾自愿的原則,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生態移民搬遷、地質災害自愿搬遷、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方式把生產生活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的農村人口有計劃、有步驟地易地扶貧搬遷到本地集鎮、新村聚居點、現代農業園區、工業園區、旅游園區等配套設施完善的地方。統籌安排市、縣財政扶貧資金,集中用于解決搬遷戶宅基地、生產用地和林地。到2015年,完成規劃內80%的農村困難家庭D級危房改造,50%的C級危房改造,60%的困難家庭實現改水、改土、改廚、改圈、改廁等“五改”,60%的村完成垃圾收集點、公共排污設施和商業服務網點等配套設施建設。到2017年,完成規劃內90%的農村困難家庭D級危房改造,70%的C級危房改造,75%的困難家庭實現“五改”,80%的村完成垃圾收集點、公共排污設施和商業服務網點等配套設施建設。到2019年,全面完成農村困難家庭D級和C級危房改造,90%以上的困難家庭實現“五改”,100%的村完成垃圾收集點、公共排污設施和商業服務網點等配套設施建設,因生存環境惡劣、自然災害等需要搬遷的貧困農戶基本實現自愿避災搬遷,并實現全部妥善安置。(縣城鄉規劃建設和住房保障局牽頭,縣發展和改革局、縣經濟商務和信息化局、縣國土資源局、縣交通運輸局、縣農業局、縣水務局、縣林業和園林局、縣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局、縣畜牧食品局、縣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縣旅游局、縣環境保護局、縣以工代賑辦、縣殘聯和金融部門按職責分工參與)

(五)特色產業增收工作。加快農業科技隊伍和特色產業技術服務中心建設,推進現代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和科技創業式扶貧,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圍繞“1+3”特色產業總體規劃,大力發展優質獼猴桃百億產業,做大做強蒼溪梨、生豬、肉(毛)兔、優質核桃等增收產業,推進產業規模化和集約經營。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家庭牧場。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圍繞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依托獨有的紅色文化和民俗文化、自然風光等優勢,發展壯大紅色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鄉村生態觀光旅游。加大對貧困鄉村、貧困農戶旅游產業發展政策、資金扶持力度,著力推動農家樂建設,促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進一步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到2015年,力爭每戶貧困戶有一個以上增收項目,培育形成初具規模的特色優勢產業,并有專業合作組織或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帶動,農民人均純收入0.84萬元以上。到2017年,實現每戶貧困戶有增收項目2個以上,特色優勢產業、專業合作組織和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發展壯大,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萬元以上。到2019年,“跨村聯鄉、跨鄉聯縣”特色支柱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貧困農民依托特色產業增收,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以上,貧困農戶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縣平均水平。(縣農工委牽頭,縣發展和改革局、縣經濟商務和信息化局、縣城鄉規劃建設和住房保障局、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農業局、縣水務局、縣林業和園林局、縣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局、縣畜牧食品局、縣教育和科學技術局、縣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縣旅游局、縣環境保護局、縣供銷聯社和金融部門按職責分工參與)

(六)公共服務保障工作

1.大力推進教育扶貧。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科學布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保障學生就近上學。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和對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力度,完善家庭貧困學生資助體系。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力爭讓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學生全部都能接受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落實學前教育3年提升計劃。到2015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4%,在校生普職比例大體相當。到2017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在校普職比例基本達到國家規定。到2019年,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力爭達到100%,普職比例基本達到國家規定。構建教育信息化網絡體系,加快發展遠程繼續教育和社區教育,增加貧困學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機會。(縣教育和科學技術局牽頭,縣財政局、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局按職責分工參與)

2.加快衛生計生事業發展。進一步健全基層衛生計生服務體系,加強婦幼保健機構能力建設,逐步提高兒童醫療衛生保障水平。做好計劃生育工作,加大對計劃生育貧困戶的扶持力度。加強農村衛生計生技術人才培養,提升鄉村衛生計生隊伍服務水平。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普查防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到2015年,縣、鄉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基本健全,每個村有村衛生室1所以上,并有衛生計生技術人員1名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穩定在95%以上。到2017年,縣、鄉鎮、村三級衛生計生服務網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穩定在97%以上。到2019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貧困地區群眾獲得基本公共衛生計生服務更加均等,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保持低生育水平,逐步實現人口均衡發展。(縣衛生局、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局牽頭,縣財政局、縣民政局、縣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局、縣教育和科學技術局、縣殘聯按職責分工參與)

3.推動文化體育廣播電視事業。深入推進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農村電影放映、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和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文化傳播工程建設,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組織開展群眾文體體育活動,進一步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到2015年,構建“農村5公里文化圈”,鄉鎮固定公益電影放映點覆蓋率達到90%以上,村級體育健身設施覆蓋率達到40%以上,本地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率達到80%。到2017年,“農村5公里文化圈”基本形成,鄉鎮固定公益電影放映點覆蓋率達到95%以上,村級體育健身設施覆蓋率達到55%以上,本地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率達到85%。到2019年,鄉鎮固定公益電影放映點覆蓋率達到100%,村級體育健身設施覆蓋率達80%以上,本地廣播電視節目實現全覆蓋。(縣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縣體育局牽頭,縣發展和改革局、縣經濟商務和信息化局、縣財政局、縣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局、縣教育和科學技術局、團縣委、縣精神文明辦按職責分工參與)

4.加快貧困村信息化建設。推進貧困村接通符合國家標準的寬帶互聯網,整合開放各類信息資源,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每個村至少確定1名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務的信息員,加大培訓力度,著力提高其信息獲取和服務能力。村組基本實現通寬帶互聯網。到2015年,村互聯網覆蓋率達到100%,解決義務教育學校和普通高中的寬帶接入問題,培育一批信息員。到2017年,村全部通寬帶、有1名以上信息員。到2019年,村內各組實現通寬帶、并有1名以上信息員。(縣經濟商務和信息化局牽頭,縣農工委、縣財政局、縣農業局、縣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局、縣教育和科學技術局、縣統計局按職責分工參與)

(七)發展能力提升工作。整合全縣各類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方式,加強農村實用技術和鄉土人才培訓,提高農村群眾實用技術水平,增強貧困群眾致富能力。突出抓好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扎實開展勞務扶貧培訓,加強對貧困家庭青壯年勞動力的就業指導和服務,提高轉移就業創業能力,引導、鼓勵多渠道就業創業,通過轉移農村人口致富農民、富裕農村。到2015年,70%的農戶、60%的貧困戶每戶至少有1人掌握1項以上實用技術,農村群眾就業技能水平明顯提高,50%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家庭戶均有1人以上非農轉移就業,就業率穩定在85%以上。到2017年,85%的農戶、75%的貧困戶每戶至少有1人掌握1項以上實用技術,農村群眾中高級職業技能人才隊伍不斷壯大,70%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家庭戶均有1人以上非農轉移就業,就業率穩定在90%以上。到2019年,100%的農戶戶均至少1人掌握1項以上實用技術,90%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家庭戶均有1人非農轉移就業,就業率穩定在95%以上。努力實現具備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多種形式就業。貧困地區80、90后新生代農民工和農村新成長勞動力均免費接受1次以上職業技能培訓,農村勞動力整體就業素質得到提升。(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農業局牽頭,縣水務局、縣林業和園林局、縣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局、縣畜牧食品局、縣教育和科學技術局、縣民宗局、縣殘聯按職責分工參與)

(八)社會保障工作。落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工作,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發展政策性保險事業,鞏固和提高農業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到2015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養制度和臨時困難救助制度進一步完善,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到2017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養制度和臨時困難救助制度基本完善。到2019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養制度和臨時困難救助制度更加完善,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允許有繳費能力的城鄉居民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建立完善城鄉一體的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醫療保險制度;實施統一的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失業保險政策,農村社會保障、政策性保險和社會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努力減少困難群眾因病返貧、因災返貧現象。(縣民政局、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農業局牽頭,縣財政局、縣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局、縣惠民幫扶中心、縣殘聯按職責分工參與)

(九)生態環境保護和利用工作。加強貧困地區生態建設,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水資源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工程,提高森林覆蓋率和生態系統穩定性。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實施地質災害防治、水土保持等重點生態修復工程,增強防災減災能力。依托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工業,使生態經濟成為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增收的重要來源。到2015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8%,貧困群眾收入中生態經濟占30%以上。到2017年,森林覆蓋率達到49%,貧困群眾收入中生態經濟占35%以上。到2019年,森林覆蓋率達到50%,貧困群眾收入中生態經濟占50%以上。(縣環境保護局、縣林業和園林局牽頭,縣發展和改革局、縣經濟商務和信息化局、縣城鄉規劃建設和住房保障局、縣國土資源局、縣農業局、縣水務局、縣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局、縣畜牧食品局、縣旅游局、縣以工代賑辦按職責分工參與)

(十)金融服務扶貧開發工作。認真落實國家扶貧貼息貸款政策,擴大扶貧貼息貸款規模,深入推進“金融支持扶貧惠農工程”。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爭每年全縣各項貸款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新增貸款占全市貸款增量的比重高于上年同期水平。鼓勵金融機構向鄉鎮和貧困村(社區)延伸服務網點,統籌增設固定網點、定時服務簡易網點和多種物理機具,支持組建主要服務“三農”的新型農村金融組織。推動農村支付結算“迅通工程”建設,改革農村支付環境。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小額信用貸款和小額擔保貸款,支持農村青年、婦女和貧困黨員創業工作。創新涉農貸款抵質押手段,探索發展土地流轉收益權、農戶房屋、林權等抵質押貸款,創新和推廣“企業+農戶”“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融資模式,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展壯大。認真落實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助政策、農戶貸款稅收優惠、涉農貸款增量獎勵等政策。推動金融扶貧與貧困村互助資金創新、扶貧小額保險試點工作。積極發展農村保險事業,鼓勵保險機構在村建立服務網點,積極發展農村小額人身保險、農業保險、農村小額信貸保險、農房保險、農機保險、森林保險等業務。到2015年,60%的貧困戶都能使用到戶扶貧貼息貸款,70%的貧困村設立農村保險服務網點。到2017年,75%的貧困戶都能使用到戶扶貧貼息貸款,85%的貧困村設立農村保險服務網點。到2019年,100%的貧困戶都能使用到戶扶貧貼息貸款,100%的貧困村設立農村保險服務網點。(縣金融辦、人行蒼溪支行牽頭,縣委組織部、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局、團縣委、縣婦聯、縣殘聯、金融機構、保險機構按職責分工參與)

三、健全機制

建立“縣負總責、部門聯掛、鄉鎮抓落實”的扶貧攻堅管理體制,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充滿活力的大扶貧開發格局,形成扶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一)創新扶貧開發工作考核機制。從起,縣委、縣政府繼續對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進行單項考核獎勵,提高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在目標績效管理中的權重,并在農業農村工作、民生工程單項考核中增加考核減貧增收和脫貧解困目標任務。把減少貧困人口數量作為鄉鎮的重要考核指標,將貧困村和貧困人口的脫貧解困情況納入鄉鎮和駐村幫扶縣級部門的雙向考核。鄉鎮考核結果作為下年度競爭性分配項目資金的主要依據。對各牽頭負責和參與單位,重點加強對責任落實、資金投入等的考核。對任務完成差和履職不到位的責任部門責任人員嚴格問責。(縣委組織部牽頭,縣委目標管理督查室、縣政府目標管理督查室、縣直機關工委、縣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局、縣統計局按職責分工參與)

(二)健全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嚴格依照識別標準,采取“十步兩公示一公告”的工作方法精準識別貧困村和貧困戶。嚴格貧困戶管理,做到戶建卡、村建冊、鄉鎮建檔、縣建扶貧信息網絡系統,納入全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管理。對農村貧困人口實行動態管理,按照規定程序辦理退出和納入手續,使穩定脫貧的貧困人口及時退出,低于扶貧標準的農戶及時納入,實現農村貧困人口有出有進、進出有序。堅持分類指導,逐村逐戶研究制定幫扶措施,明確增收目標、幫扶項目、具體措施等,做到“一村一策、一戶一法”,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堅持“精準滴灌”,將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扶貧措施與識別結果相銜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特惠到貧困戶,涉農資金普惠到村到戶,真正把資金用在最貧困的村、最困難的戶、貧困群眾最緊迫的事情上。(縣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局牽頭,縣農工委、縣民政局、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民宗局、縣統計局、團縣委、縣婦聯、縣殘聯按職責分工參與)

(三)強化干部駐村幫扶機制。結合“雙聯”工作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分鄉鎮成立扶貧攻堅督導工作組。統籌安排省、市、縣幫扶力量,向每個貧困村派駐幫扶工作隊。省、市定點扶貧單位以及全縣副科級以上和納入財政一級預算的縣級部門、人民團體、民主黨派、國有企事業均聯系幫扶貧困村,每個貧困戶確定一名幫扶責任人,實施“萬名干部幫萬戶、萬名黨員扶萬戶”工程。無縣級及以上幫扶單位的貧困村的貧困戶由鄉鎮整合鄉鎮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和當地有幫扶能力的村組干部、黨員聯系幫扶。落實幫扶責任,制定2014?2019年幫扶規劃,原則上不脫貧不脫鉤,提前脫貧提前脫鉤。機關事業單位每年節省的“三公”經費主要用于定點幫扶,助推我縣貧困戶全面脫貧解困。駐村工作隊要充分發揮職能職責,確保駐村工作隊成為“精確滴灌”的“管道”。加大對駐村工作隊的指導和考核力度,關心和愛護駐村干部,按政策落實相關補貼待遇。(縣委組織部、縣直機關工委牽頭,縣委統戰部、縣經濟商務和信息化局、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局、縣國資局、團縣委,各鄉鎮按職責分工參與)

(四)改革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使用管理機制。積極適應責任、權力、資金、任務“四到縣”新形勢,把扶貧項目資金分配與工作考核、資金使用績效評價結果相結合,實行以獎代補、績效考核等辦法分配資金。推行扶貧項目競爭立項,讓能夠用好管好資金的地方優先得到扶持。以扶貧攻堅規劃和重大扶貧項目為平臺,整合相關涉農項目資金,集中連片解決突出貧困問題。細化明確項目資金補助的環節和標準,屬公共服務和基礎建設的項目資金特惠到貧困村,產業扶貧、危房改造、技能培訓、金融扶持等資金特惠到貧困戶。從起,縣本級財政每年整合安排1200萬元以上投入扶貧攻堅,主要用于補助貧困農戶實施增收項目,同時根據縣財政收入增加幅度,逐年增加本級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加強項目和資金監管,完善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強化項目村的實施主體責任、鄉鎮人民政府的監管主體責任,充分利用“一事一議”調動村民參與項目建設和質量監督的積極性,組織實施好扶貧項目。縣級相關部門負責強化項目和資金監管,加強對資金審計結果的監督。繼續堅持和完善縣、鄉鎮、村資金項目三級公告公示制度,積極發揮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作用,加大違紀違法行為懲處力度。逐步引入社會組織、中介機構等第三方力量,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縣財政局牽頭,縣紀委、縣監察局、縣發展和改革局、縣審計局、縣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局按職責分工參與)

(五)創新社會參與機制。鞏固提升定點扶貧、對口幫扶長效合作等社會扶貧成果,鼓勵引導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以多種形式參與扶貧開發。積極探索多種社會扶貧方式,搭建公開媒體信息平臺,暢通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參與幫扶貧困戶的渠道,積極開展“光彩事業行”“遠山結親、以購代幫”“志愿助殘行動”“圓夢助學”“安康家園”“博愛梨鄉”等社會幫扶活動,實施“千名成功企業家幫扶千戶特困家庭”“千名愛心人士資助千名貧困學生”工程。按照國家稅收法律及其有關規定,全面落實扶貧捐贈稅前扣除、稅收減免及各類市場主體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給予相關支持等扶貧公益事業稅收優惠政策。成立扶貧開發協會,組建扶貧志愿者隊伍,開展“扶貧濟困日”“貧困鄉村行”“尋找最美扶貧宣傳大使”等活動,為社會各界參與扶貧、奉獻愛心搭建組織動員平臺,激發全社會參與扶貧的熱情和潛力。按相關規定做好表彰獎勵社會扶貧先進集體和個人工作,對扶貧成效明顯、貢獻特別突出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可在尊重其意愿前提下給予項目冠名。(縣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局牽頭,縣委組織部、縣委統戰部、縣農工委、縣經濟商務和信息化局、縣直機關工委、縣財政局、縣民政局、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國稅局、縣地稅局、縣國資局、縣工商局、縣經合局、團縣委、縣婦聯、縣工商聯、縣民宗局、縣殘聯、縣外事辦按職責分工參與)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鄉鎮黨委政府一把手負總責,負責統籌制定扶貧攻堅實施規劃,親自研究解決扶貧攻堅中的重大問題。各鄉鎮要切實履行工作主體、責任主體、實施主體職責,落實人員保障,明確專(兼)職人員負責扶貧開發工作。各鄉鎮扶貧攻堅督導工作組組長負責指導、協調和督促扶貧規劃、項目、資金、工作“四到位”。本方案所確定的牽頭部門要制定改革創新扶貧機制和推進重點工作的具體措施,并于每年8月底前將貫徹落實情況報送縣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領導小組。

(二)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著力建強鄉鎮和村兩委領導班子,選好配強基層組織帶頭人,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和水平。鼓勵和選派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愿意為群眾服務的優秀年輕干部、致富帶頭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企業經管人員、退伍軍人、高校畢業生和扶貧志愿者等到貧困村工作。加強農村科技服務隊伍建設,提高科技服務水平,確保所有村組干部和黨員均能接受1次以上能力提升培訓,帶富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三)加大攻堅力度。整合各方力量,構建“國省扶持、地方扶持、社會扶持”三位一體幫扶機制。主動爭取國家、省、市項目扶持,堅持統籌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統籌各類涉農項目資金“雙統籌”原則,集中安排、打捆使用。縣財政整合安排落實貧困戶(含移民貧困戶)每戶3000元以上的增收項目啟動資金。加強對扶貧攻堅各類項目資金的統籌規劃、規范使用、嚴格管理、有效監督,充分發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雪中送炭、引領示范作用,防止錦上添花、重復投入。

(四)營造良好氛圍。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宣傳力度,積極宣傳貧困地方群眾自強不息、戰勝貧困的先進事跡,總結推廣扶貧開發實踐經驗,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更加關注、廣泛參與扶貧開發事業,激發貧困地區干部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活力。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

亚洲 国产 日韩 在线 一区, 欧美 国产 亚洲 卡通 综合, 欲AV无码成人专区, 欧美人成在线观看ccc36, 娇小亚洲与黑人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