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亚洲一本色道 AV,免费观看的AV在线播放

寧夏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全文解讀(一)

思而思學網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各位代表連同《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一并審議,并請自治區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積極應對,攻堅克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就

2015年,面對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嚴峻形勢,在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區各族人民迎難而上,勇闖難關,以實打實的作風干工作,以釘釘子的精神抓落實,統籌穩增長、推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保持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好勢頭。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00億元,增長8%左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一、二、三產分別增長4.5%、8.6%、7.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30億元,增長10.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3.7億元,增長10%;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88.8億元,增長18.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8億元,增長7%;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5148元和9167元,增長8%和9%。這是在工業品價格和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資源環境約束上升、經濟總量基數增大的情況下取得的,確實來之不易。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精準施策,經濟運行企穩回升。針對年初經濟低迷、投資乏力、增速下滑的困局,我們及時出臺“工業18條”“財稅20條”“小微企業23條”等政策,設立產業引導基金、工業風險補償基金,撬動社會資本和銀行授信130億元支持特色產業和重點企業,降低企業生產成本27億元,減免各類稅費近30億元。積極拓寬資金渠道,爭取中央轉移支付690億元,盤活存量資金312億元,爭取國家專項建設基金146.6億元,發行債券融資638億元,新增人民幣貸款539.3億元。完善金融支撐功能,成立自治區金融工作局,制定“金融18條”,掛牌寧夏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新引進金融機構38家,新三板掛牌企業36家,成功重組銀廣夏,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快形成。自治區確定的40個重點項目全部開工,寧東至浙江輸電、神華寧煤400萬噸煤制油等超百億元項目加快推進,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大地輪胎、軌道交通軸承等建成投產,沿山公路拓寬改造竣工,銀西高鐵、寧夏石嘴山至固原城際鐵路(吳忠至中衛段)開工建設,企盼多年的“高鐵夢”正在變為現實。

(二)轉型升級,結構調整取得實效。堅持在發展中轉型,在優化中升級。農業上,推進“五百三千”計劃,糧食生產獲“十二連豐”,總產達372.6萬噸;建成規模養殖場237家、永久性蔬菜基地10萬畝,新建枸杞基地5.4萬畝,新增和改造提升葡萄種植7萬畝、新建酒莊14家,特色優勢農業量效齊增,占比達85.7%;完善加工倉儲、冷鏈物流等設施,培育農民合作社365家,新增銷售過億元的龍頭企業15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60%。工業上,實施“1561”工程,建成了全球最大單晶硅棒加工項目、西部最大工業藍寶石生產基地,新增風電405萬千瓦、光伏91萬千瓦,新能源占到電力總裝機的36%,成為全國新能源外送基地;現代紡織、清真食品等發展強勁,輕工業增速17%,比重工業快11.8個百分點,與16個國家和地區的20家機構實現清真標準互認;淘汰落后產能139.8萬噸,高耗能工業比重下降1.9個百分點。服務業上,啟動全域旅游試點,組建寧夏旅游集團,新增5A景區1家、4A景區2家,開通“絲路驛站-寧夏號”等4對旅游品牌列車,接待游客1860萬人次,旅游收入168億元,增長15%;搭建物流信息服務網絡,圍繞交通節點的各類物流園加快推進;保持房地產市場基本穩定,取消限購性措施;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一網一庫一平臺”加快建設,智慧寧夏“政務云”等上線運行;銀川IBI育成中心躋身中國產業園創新力百強,網上交易額突破4000億元。堅持創新驅動,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9%。

(三)銳意改革,發展動力不斷增強。全面推進222項改革任務,聚焦突破32項重點。制定并公布自治區級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行政職權事項由6264項清理調整為1941項,精簡近70%;非行政許可全部清零;取消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減費讓利2億元。建成與國家貫通的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推行“三證合一”“一照一碼”,186項前置審批改為后置,新登記企業2.67萬戶。改革財政專項資金和預算管理制度,規范政府債務,置換舊債207億元。完善國企負責人薪酬制度和履職待遇管理辦法,完成農墾企業化改革,25家區直機關與所屬企業脫鉤,并將其移交國資委監管。啟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建立縣以下機關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鄉鎮機關事業單位工作補貼制度。完成區直機關公務用車改革。深化考試招生、戶籍制度等改革。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累計確權1607萬畝,集體林權確權率98%,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全部確權,平羅農村改革試點經驗全國推廣。

(四)落實規劃,城鄉面貌顯著變化。實施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完成全區城鎮體系規劃修編,制定銀川都市區、清水河城鎮產業帶等區域規劃,評估18個市縣總體規劃。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項目向“一主三副”“兩帶兩軸”集中。實施舊城改造項目298個,建設美麗小城鎮22個、美麗村莊123個、市民休閑森林公園26個。植樹造林120.7萬畝,治理荒漠化50萬畝,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88萬畝。持續開展主干道路大綠化大整治,提升了寧夏的美譽度。重拳治理入黃排污,關閉取締非法采礦點103處,關停燃煤茶浴爐861臺,淘汰黃標車3.8萬輛。全國城市環衛保潔現場會在我區召開,住建部在全國開展學習中衛城市保潔經驗的活動。

(五)鑄好平臺,內陸開放扎實推進。出臺了“開放寧夏20條”,高水平舉辦第二屆中阿博覽會,中阿技術轉移、商事調解和農業技術轉移中心等5個雙邊合作機構落戶寧夏,簽約項目241個、投資額1830億元。銀川綜合保稅區加入世界自由區組織,入駐企業190家。加強與深圳、天津、青島等跨區域通關協作,新開直飛迪拜、吉隆坡等5條國際航線,河東國際機場往來旅客突破500萬人次,躋身大中型機場行列。絲路通等電商平臺上線經營,寧夏保稅國際商品展銷中心建成營業,跨境人民幣結算超百億元。建工集團等24家企業走出國門,海外投資增長3.4倍,利用外資增長1倍。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800億元,增長12.5%。

(六)協調推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新改建幼兒園69所,改造1086所學校供暖設施,農村學校結束了火爐取暖。建成9個職業教育公共實訓中心。學生資助工程受益31.3萬人次,營養改善計劃惠及28萬學生。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先診療后付費”全面推開,31萬人享受免費健康體檢。建成自治區兒童醫院,遷建固原、吳忠市醫院。新建鄉鎮文化站8個,扶持農村示范文化室和文化大院150個,送戲下鄉和廣場文藝演出3400多場,《神秘的西夏》入選中國電視紀錄片“十優”。成功舉辦第八屆全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加強平安寧夏建設,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雙下降”,各類矛盾糾紛化解率96%以上,信訪總量、重大刑事案件分別下降15.4%和19.1%。

(七)加大投入,群眾生活持續改善。在財政收入增速放緩、支出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安排74.7%的財力改善民生。狠抓扶貧攻堅,生態移民搬遷5萬人、累計達32.9萬人,脫貧銷號200個村,減貧12.1萬人,為20萬農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有45.7萬人喝上安全水。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3.7億元,支持創辦小企業3600個,城鎮新增就業7.7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1.3萬人。建設保障性住房9.48萬套,改造危窯危房8.02萬戶,60多萬困難群眾喜遷新居。新改建社區服務站170個,開建老年活動中心和敬老院50所,建成農村老飯桌420個,4.05萬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推行食品安全網格化監管,建成自治區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統一城鄉醫療救助標準,提高了最低工資、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補助、高齡津貼和社會撫恤標準。

(八)勤政務實,政府效能明顯提升。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政府常務會決定重大事項90個,主席辦公會、政府專題會解決突出問題220個。 在全國率先出臺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行政程序規定、重大行政決策規則三部規章。提請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地方性法規21件,制定、修訂、廢止政府規章11件。207件人大代表建議、599件政協提案全部辦結。推行“電視問政”“政務微博”,開展行政審批和處罰雙公示。開展“從嚴從實抓落實、大干實干100天”活動,實行最嚴督查問責,重點項目公開公示,省級領導帶隊督查,推動工作落實。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開展政府項目資金管理、紅頂中介等專項整治,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72個,問責處理172人,勤政自律意識不斷增強,不敢腐的態勢初步形成。

一年來,我們扎實推進國防動員、雙擁優撫等工作,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外事、僑務、統計、新聞、出版、慈善、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等事業取得新進步,地震、地質、人防、氣象、檔案、文史、社科等工作實現新發展。

總結2015年,困難比預料的多,結果比預想的好;回顧整個“十二五”的發展變化,我們經受住了考驗,付出了艱辛,創造了輝煌。

五年來,我們把寧夏放在全國大局中謀劃,深入實施沿黃經濟區發展和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戰略,自加壓力,敢為人先,沿黃經濟區進入國家18個重點開發區域,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中阿博覽會成為國家對外開放的平臺,銀川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重大項目建設世人矚目,賀蘭山東麓葡萄文化長廊名揚海外,國家各部委也給予了極大支持,我區發展登上了新的臺階。

五年來,我們直面前所未有的經濟下行壓力,堅決貫徹中央一攬子應對措施,一切從實際出發,倡導“深、實、誠、細、嚴”作風,落實省級領導項目推進責任制,突出“三重一改”,狠抓工作落實。地區生產總值從2010年的1690億元增加到2900億元,年均增長9.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154億元增加到373.7億元,年均增長19.4%;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從557.5億元增加到1188.8億元,年均增長16.3%;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萬億元,是“十一五”的2.9倍;進出口總額、招商引資、貸款余額等均比2010年翻了一番。

五年來,我們針對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的現實,實施“1+3”產業調整方案,新型煤化工、新能源等優勢產業提質增效,現代紡織、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快速崛起,旅游、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占比提高,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在銀川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下,沿黃城市帶、山區大縣城建設成效明顯,“一主三副”“兩帶兩軸”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鎮化率提高7個百分點。

五年來,我們在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向改革要活力,向創新要動力,向開放要空間。推行機構改革,加快職能轉變,整合了有關廳局,歸并了市場監管部門,精減了行政審批,自治區本級行政審批事項由812項調整為304項,在農村、財稅、金融、教育、社保、商事等領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

五年來,我們在政策性減稅、行政事業性收費大幅壓縮的情況下,民生投入逐年遞增,累計達3504億元,是“十一五”的2.8倍。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0.8%和12.3%,農民收入增幅連年高于城鎮居民。實施35萬生態移民和65萬人就地扶貧,建設慈善園區,打造黃河善谷,累計減貧43萬人;一批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就學、看病、飲水、居住、出行等難題得到有效解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經驗在中央民族工作會上交流。

各位代表,五年來,全區各族人民為建設開放富裕和諧美麗寧夏,貢獻了聰明才智,灑下了辛勤汗水,各項事業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闊步前進。成績難能寶貴,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的結果,是自治區黨委堅強領導和自治區人大、政協關心支持的結果,是全區上下同心同德、奮力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向奮戰在各條戰線的廣大干部群眾,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各界人士,向中央駐寧單位、駐寧部隊和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關心支持寧夏改革發展的國家部委、兄弟省市區,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區發展還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一是發展不足仍是最大區情,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結構調整任重道遠,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全面小康的短板問題突出;二是創新驅動發展能力不強,創新人才短缺,改革的“硬骨頭”較多,創新創造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三是山川城鄉發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夠,精準脫貧任務艱巨,改善民生還有不少薄弱環節;四是依法行政意識和能力有待增強,政府效能還需進一步提高。對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認真對待,仔細分析,切實解決。

二、科學謀劃,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更是我區創新發展、轉型追趕的關鍵期。

今后5年,我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七次全會部署,以五大發展理念統領開放富裕和諧美麗寧夏建設,大力實施創新驅動、開放引領、空間規劃、生態優先、富民共享戰略,加快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譜寫好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寧夏篇章。

主要預期目標是: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年均增長7.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0%以上,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和9%。創新驅動能力顯著增強,轉型升級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再上臺階,社會文明程度全面提高。

各位代表,確定這樣一個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是全區人民的期盼和愿景,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扛起的光榮責任和莊嚴使命。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將持續,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復蘇緩慢,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正在興起;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我區加快發展的新動能正在形成,深化改革的紅利正在釋放,開放開發的空間正在拓展,全區上下思富求進的氛圍更加濃厚。我們必須認清形勢,堅定信心,頑強奮斗,全力以赴,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轉變發展方式,立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快創新驅動,推進轉型升級,發展與民生并重,產業與生態共舉,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必須轉變治理手段,該管的管住管好,該放的放開放活,讓政府、市場和社會各歸其位、各盡其責。必須轉變工作作風,把依法行政作為硬約束,治貪治腐不手軟,治慵治懶不松勁,杜絕不作為、亂作為,以良好的狀態和作風,投身全區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