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五大經驗
●必須始終堅持,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引領,順應大勢、把握大局。
●必須始終堅持整體承接、雙輪驅動、三區共進、四化同步,努力走好這一符合中央精神、省里要求、市情實際的發展路徑,持之以恒抓主抓重、苦干實干、提速提效、爭先爭優。
●必須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全力抓好“調轉促”,矢志不渝振興縣域經濟,持續唱響工業“3111”和城鄉建設“555”主旋律。
●必須始終堅持作風建設,持續“點燃激情、提升效能”,不斷鞏固同頻共振、同向同行、共謀發展的良好局面。
●必須始終堅持民生優先,尊重人民意愿,促進公平正義,尋求最大公約數,匯聚發展正能量。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以做大總量、提質增效為中心,以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為引擎,以增進人民福祉為目的,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開創創新型“四個宿州”建設新局面。
主要奮斗目標
按照“皖北領先、省內爭先”的總體要求,著力打造“一區兩中心五基地”。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主要經濟指標聚焦“保八爭六、爭先進位”目標,加快推進總量、質量和均量全面提升,力爭經濟總量在全省進前六,財力水平進前八。
五大發展理念
突出創新發展,推動經濟實力和產業結構“雙提升”。
突出協調發展,推動城鎮建設和鄉村治理“雙提質”。
突出綠色發展,推動生產方式轉變和生態環境改善“雙提速”。
突出開放發展,推動深化改革和合作交流“雙提效”。
突出共享發展,推動居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素質“雙提高”。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全市生產總值增長9%左右,財政收入增長9%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左右,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5%、10.5%左右,主要動態指標繼續位居全省前列。
八項主要工作
一、實施“調轉促”行動計劃
狠抓招商引資。堅持以“工業項目、招大引強、稅源企業和環境保護”為招商導向,實際到位內資增長15%,實際利用外資增長6%。制定首位產業鏈招商路線圖,大力推進精準招商、產業鏈招商,在關鍵環節、核心項目上實現新突破。
做強傳統產業。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工程,圍繞“互聯網+”行動計劃,通過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技術改造和智能化改造,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建立“大新專”、“調轉促”項目庫,重點項目儲備規模超萬億元。
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申報和建設云計算產業園、上海張江蕭縣高科技園等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基地,打造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著力培育生物醫藥產業,加快推進億帆藥業、一靈藥業等項目建設;著力培育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加快推進江淮重工、龍華礦機等項目建設;著力培育新能源產業,加快推進坤盛新能源等項目建設;著力培育節能環保產業,加快推進泗縣室內車內環保產業基地等項目建設;著力培育新材料產業,加快推進碳纖維、石墨烯、增材材料研發制造。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工程,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30%以上。
提升現代服務業。高起點編制現代服務業發展總體規劃。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開工建設蘇寧云商項目,加快國購廣場等項目建設。發展壯大文化旅游產業,推進南翔文化商業街、孝文化產業園建設,抓好皇藏峪5A級景區創建,大力發展蔡洼紅色旅游,爭創4A級景區2家。加快阿里巴巴宿州產業帶運營,打造中國網庫“宿州電商谷”,推進“千家電商進園區”活動,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實現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左右,新增2家省級服務業集聚區。
強化金融支撐能力。繼續實施金融“五個一”工程,加強銀企對接,擴大信貸投放,全年新增貸款130億元,存貸比達到55%。加快企業上市步伐,力爭主板上市1家、輔導備案2家,新三板掛牌5家,省股交中心掛牌10家。利用多種融資工具,實現直接融資60億元。
二、推進縣域經濟上臺階
做大首位產業。繼續強化工業強縣的理念,深入持久地實施“3111”工程,完成三個“10”的項目建設任務,實現縣區首位產業產值、投資、稅收增速均高于全市工業發展水平10個百分點以上,夯實縣域發展基礎。
加大扶持引導。按照“一縣一策”的原則,制定完善主導產業實施路線圖、招商目標企業導引圖和項目庫,打造產業鏈的“升級版”。認真落實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金融工作考核辦法。繼續按照以項目定用地、以投資額定用地的原則,合理配置土地指標,保障發展用地需求。建立完善權責對等的行政管理體制,賦予縣區更大的自主權。
強化考核調度。完善縣域經濟發展考核體系,不斷加大首位產業產值、工業稅收、重點項目建設等指標權重,獎優罰劣。
三、提升城市工作水平
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繼續實施新型城鎮化試點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促進以人的城鎮化。扎實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實農業轉移人口“五權不變”、“五有并軌”,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城鄉建設。投資100億元,實施四大類105項重點工程。主城區力爭實現“雙80”目標。完善汴河新區、高鐵片區、城南片區、城東片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汽車客運中心站及配套公交樞紐站,加快建設植物園、動物園。以人民路和拂曉大道兩側、道東片區等區域為重點,實施棚戶區改造210萬平方米。加強縣、鎮、村建設,繼續實施“555”工程?h城5項工程:完成整體棚改任務的三分之一以上;建成一個海綿城市或地下管廊示范工程;打通一批斷頭路;開工建設一個億元以上的PPP項目;新建綠道10公里?h城5項任務:完成PPP項目融資5億元;完成補充耕地指標3000畝;完成征遷整理凈地1000畝;編制完成縣城海綿城市和地下管廊專項規劃;編制完成縣城及重點鎮棚戶區改造規劃和計劃。鎮村5項工作:基本完成鄉鎮政府駐地建成區整治建設任務;建立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機制,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蓋;完成美麗鄉村示范村道路和污水管網建設;新增10個以上集體經濟收入過10萬元的村;完成農村集體土地確權工作。
完善基礎設施。謀劃推進徐淮宿阜城際鐵路、合青高鐵泗縣段、徐宿阜高速公路、徐州地鐵蕭縣延長線等項目,加快京滬高鐵宿州東站改造及配套工程、宿淮鐵路蒿溝站建設,確保鄭徐客運專線正式通車。加快國省干線一級公路改造,實現宿蕭碭快速通道、206國道改線工程全線通車,力爭104國道泗縣段改建工程開工。推進宿州機場、碭山通用機場項目,謀劃主城區軌道交通建設。繼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建成西氣東輸宿州天然氣綜合利用工程。實施“寬帶宿州”戰略,建設“無線城市”,擴大無線網絡覆蓋范圍。
提高管理水平。創新城市治理方式,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加強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下決心解決“垃圾圍城”問題。堅持“為了人而管好城市”,加強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拓展“城管服務超市”功能。深入開展“16城同創”。
四、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施農業現代化推進工程,以“兩區”建設為平臺,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兩大行動計劃”和“四大提升工程”,努力打造全國創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建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50個、示范家庭農場50家、示范合作社50個。實施農業產業化規模提升行動計劃,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100億元,市級以上龍頭企業超600家。
發展高效農業。開展糧食綠色增產增效模式攻關,確保糧食安全。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高標準農田。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裝備和技術水平。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廣農業物聯網等新技術,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積極發展品牌農產品,讓群眾吃上放心糧油、果蔬。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堅持發展中心村、保護特色村、整治空心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再建4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
五、擴大改革開放步伐
推進重點改革。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各項國家級和省級改革試點任務。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積極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統籌推進國資國企、財稅金融、醫藥衛生、供銷社、司法、文化等體制改革,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體制機制。
夯實園區平臺。啟動實施園區轉型升級工程,完善園區的水、電、氣、路等配套功能,全面提高園區土地利用率,嚴把項目投資強度、容積率、能耗等準入關,著力提升園區專業化發展水平。
擴大對外開放。拓寬對外開放領域,全面加強區域合作交流。著力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大力培養外向型企業,優化進出口結構。引導有實力的企業采取貿易、投資、工程承包等方式開展對外合作。實現宿州海關正式開關。
六、加大脫貧攻堅力度
增強貧困地區發展能力。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面落實“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工作機制,實現359個貧困村派駐“脫貧攻堅第一書記”全覆蓋,完成90個貧困村、13.8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
促進貧困地區民生改善。實施縣鄉公路和鄉村道路暢通工程,推進貧困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電網改造升級、寬帶網絡覆蓋,完成貧困地區農村危房改造1萬戶。免除貧困家庭高中學生學雜費。加大因病致貧群眾醫療救助力度,把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并逐步提高標準。
七、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統籌社會事業。合理配置、優化布局教育資源,大力改善薄弱學;巨k學條件,促進教育公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文化服務設施規范化。推進市立醫院新區、市婦幼保健院等項目建設,提升縣、鄉、村醫療服務能力。實施好全面兩孩政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推動文化、體育場地向社會開放。
創新社會治理。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加強道路交通、煤礦和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加大科技“治超”力度,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完善立體化、數字化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
優化生態環境。堅守耕地保護、開發強度、生態保護“三條紅線”,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能力建設。
八、切實保障改善民生
在深入推進33項民生工程的基礎上,再辦10件惠民實事,讓群眾更多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建設一批市民農園;新建改建一批公交停保場,新增一批純電動公交車,新增和調整一批公交線路,建設公交智能調度系統;在人口密集區新建一批足球場、籃球場和健身路徑帶;啟動“公廁第五空間”工程,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公廁,完成對市區所有旱廁的改造;新建改建100座鄉鎮公廁;改造市、縣城區老舊電線;關閉非法自備井和城市自來水管網覆蓋區內的自備井;繼續增加停車位,規劃建設一批停車場;建設一批供熱示范區;改造消防給水管網,新增和維修市政消火栓。
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貫徹落實《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努力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堅持“依法依規、集體決策、公開透明、終身負責”,切實提高決策質量。加強政府立法工作,執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所有政府決策必須于法有據。
服務至上,建設為民政府。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加強民意調查、網絡問政、調研問需,完善群眾訴求反應反饋機制,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推廣“互聯網+政務服務”,完善政務服務信息化平臺建設,確保行政審批、便民服務項目全覆蓋,實現網上辦成事。
簡政放權,建設高效政府。加快建設標準統一、資源共享的清單運行平臺,增強放權的協同性、監管的有效性、服務的便利性。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持續推進“放、管、服”,依法下放權力、簡化環節、優化程序,大力推行并聯審批。
狠抓落實,建設擔當政府。健全督查激勵問責機制,強化調度、定期問效,嚴格考核、獎優罰劣,重拳治理懶政、怠政,堅決糾正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
永葆清正,建設廉潔政府。厲行勤儉節約,嚴控“三公經費”。進一步落實“八項規定”和省市“三十條”要求,嚴防“四風”反彈。貫徹《廉潔自律準則》和《紀律處分條例》,構建“不想腐”的自律機制,完善“不能腐”的制約機制,強化“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以零容忍的態度懲治腐敗,讓頂風違紀者得不償失,讓心存僥幸者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