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起源
最近,一個朋友被獵頭推薦,進入一家大型集團企業負責管理培訓工作。他來電話和我討論,怎樣更快地適應這個企業的氛圍,怎樣把工作更順利地開展起來。這位朋友30出頭,年富力強,我很能理解他期望在新工中有所作為的迫切心情。
社會學家詹姆斯。 B. 斯蒂爾 ( James B. Steele )曾說,一個職業人試圖在一個組織的社會職能中進行變革,他就必須關注所處的狀態和環境,因為他是構成社會系統的一部分。培訓經理的工作非常繁雜,干系人面廣,層級多樣,要想在企業中做正確的事,在工作中獲得更多人的支持,就需要關注和分析他所處的環境,這樣才能確保工作事半功倍。因此,今天討論培訓經理的環境分析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何為環境分析
那么環境分析是什么呢?文縐縐一點來說,就是收集有關所處企業的組織資源、制約條件和文化背景等信息的過程。簡單一點來說,環境分析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自己所處環境及其影響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是利用和改變環境的能力。
我們今天討論的環境,包括“人”的環境和“事”的環境,更關鍵的還是“人”的環境。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何況不同地方江湖規矩也各不一樣。每個培訓經理所處企業環境截然不同,在這個公司得心應手,不等于換個環境就能如魚得水,所以說培訓經理在某個公司做的好,不等于他的環境能力就好,有可能是這個環境正好適合他能力發揮。
接著的一個問題就是,環境分析能力可以培養嗎?其實,在各種各樣的企業環境中,無論表面看是多么的隨意和混亂,內在依然有秩序的存在。我們要培養和提升我們的環境分析能力,就要找到內在的這種秩序。
三、 組織環境的內在秩序
從公司組織的環境來看,有一些變量尤為重要,它們決定著培訓經理進入企業就開始大展拳腳,大膽創新,還是循規蹈矩,繼承前任風格。作為培訓經理,新進入企業的第一個月,不管我們之前有多么豐富的經驗,也需要用心觀察和感受這個公司的這幾個重要變量,那就是決定組織環境的四要素:權力差距、工作傾向、個人主義、風險偏好。
1. 權力差距的高低
權利差距在組織管理中常常與集權程度、領導和決策聯系在一起。在低權力差距的組織中,上級與下屬之間,只保持一個較低程度的權力差距,下屬則廣泛參與影響他們工作行為的決策。在一個高權力差距的組織中,下屬常常趨于依賴其*。在這種情況下,管理者常常采取集權化決策方式,上級做決策,下屬接受并執行。
我們作為培訓經理,怎么來觀察組織中的權力差距高低呢?可以通過與上司打交道,或者觀察會議、決策中的上下級關系,來分析所處的企業是高權力差距還是低權力差距。如果這個企業讓下級做出的決策數目越多,擔任的決策重要性越大,決策的影響面越廣,上級對下級的決策審閱越少,那么權力差距就越低,相反,權力差距就越高。如果是前者,需要多方面搜集信息,提供可行建議方案和意見,從而讓上司可以從中選擇。如果是后者,就要特別留意上級對培訓的意見和想法,并給以執行和落實。
2. 任務傾向還是關系傾向
一個人與一個組織的工作傾向,分為任務傾向還是關系傾向。在企業中,我們可以觀察在工作中觀察上司和同事更加關注事業成功與成就的關心,還是更加關注工作關系、對他人以及生活總體質量。如果是前者,那么就是任務傾向,如果是后者那么就是關系傾向。
其實任務傾向和關系傾向沒有高低好壞之分。在同一個企業中,有的同事偏好工作傾向,有的偏好關系傾向。這里我們需要做的是研究一個比例問題,即與我們工作相關的干系人,是屬于什么任務傾向,多大比例是任務傾向的,多大比例是關系傾向的。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了環境中的干系人的工作傾向,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找到合作和溝通的有效方式。
3. 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
一個企業與組織,是更看重集體的成就,還是看中個人的成就。如果是前者,那么是集體主義,如果是后者那么是偏好個人主義。這決定了企業中是競爭還是合作關系,也決定了各部門聯盟的松散程度,也決定了決策過程是討價還價還是說為了共同最大利益好說好商量。這既反映了一個企業的價值觀傾向,也反應了一個企業的人際關系狀態。
進入一個企業,我們會慢慢通過觀察企業的榜樣塑造、激勵制度,來分析企業的集體主義意識的高低。越是需要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的企業,對個人英雄的塑造會愈發熱烈。工作鏈條越長,越是需要團體作戰的企業,會越發重視團體集體主義的成功。
4. 風險規避還是風險偏好
不確定性與未知結果,將對組織帶來的未知風險的威脅。有的企業偏好風險,對新事物充滿興趣和好奇,對可能遭遇的未知風險也能欣然接納。有的企業則是規避風險,相對保守穩妥,在對未知不夠確定的時候,更加尊重傳統做事流程和章法。
我們作為培訓經理,可以通過會議決策,新項目申請與籌備的過程,來觀察企業和上級是屬于哪一種風險風格,然后根據對風險的偏好程度,靈活調整工作方式,并提前做好風險預案,未雨綢繆。
四、結束語
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未可知也。”意思說,不用擔心沒有職位,就怕沒找到立足的地方,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怕沒有值得別人了解的地方。今天我們職業人每天都在唱著忐忑神曲,在工作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是身累而是心累。原因就是在追尋外部認同的同時,迷惑于個人的追求目標何在。
孔子還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得無大小高低貴賤之分,全取決于我們對“止與得”的詮釋! 井底之蛙也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沉思,小黃雀也有自己的一個枝頭唱歌。如何在現有的“時空位置”的坐標上有所作為,需要我們不斷修正跑道,并預設下一站。投入并專注的這個過程,我們能收獲內心最大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