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得到《前沿講座》欄目組贈送的慧聰網總裁郭凡生的一張光碟,其中他講到:不少講師動不動就講GE怎么樣、IBM怎么樣,那是世界巨無霸企業的做法,人家有人家的歷史、人家有人家的國情,我們中國的中小企業能學人家的做法嗎?你照搬人家的東西有什么用?我認為郭總一語中的、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培訓界的死穴:什么都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趨、照貓畫虎能行嗎?不總結自己的經驗、不研究自己的實際、不走自己發展的道路,整天模仿人家的東西,中國企業如何超越?中國經濟如何發展?
譚小芳老師聽到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動物園管理員發現袋鼠從籠子里跑出來了,于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所以他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結果第二天他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所以他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員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五十公尺。
一天長頸鹿和幾只袋鼠們在閑聊,“你們看,這個人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
“很難說。”袋鼠說∶“如果他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顯然,動物園的管理員開了一個錯誤的會,做出了一個錯誤的判斷,拿錯了鑰匙,也就當然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
還有一個故事:一群伐木工人走進一片叢林,開始清除矮灌木。當他們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清除完這一片灌木林,直起腰來,準備享受一下完成一項艱苦工作后的樂趣時,卻猛然發現,不是這塊叢林,旁邊還有一片叢林,那才是需要他們去清除的!
汽車因為爆胎而拋錨,而你卻去檢查引擎。那顯然就是南轅北轍的現代版。
工人們也許只需要在伐木之前簡單地判斷一下,確定自己砍伐的叢林就是需要清除的,就不會費盡千辛萬苦,卻做了錯誤之事。
譚小芳老師認為,對于培訓活動,你需要知道并判斷你自己是否在做正確的事!
從培訓的角度出發,你只需問自己四個問題:
1、這個培訓活動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2、你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
3、你現在正在為這個培訓活動做什么?
4、你為什么這樣做?
這是再簡單不過的四個問題,但如果你無法回答或者你的回答連自己都無法信服的話,那你要審視一下,培訓也許正朝著錯誤的方向行進!
企業其他方面也一樣,一個好的決策也許會讓一個企業興旺發達;一個錯誤的決策也可能足以導致一個如日中天的企業陷入困境而衰敗。
做正確的事就像是船上的帆,正確地做事則相當于船上的槳。船帆可以左右船兒前進的方向;而最終達到預定的目標,則離不開提供動力的船槳。
企業戰略目標的制訂解決“做正確的事”,管理機制解決“正確地做事”。
首先,譚老師建議每家企業都應該有自己的培訓中心。為什么每個企業都應該有培訓中心呢?就譚小芳老師管企業、培訓企業和在企業咨詢的實踐來看,外部人士永遠無法全部解決企業的培訓需求。不是培訓師沒有能力,而是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都有獨特的做事規范和運行流程……企業內部的東西只有企業自己的人能夠培訓,外人無法替代。特別是對廣大中小企業來說,也無法承受培訓外包的昂貴費用,自力更生才是這類企業最好的選擇。作為培訓師的我當然喜歡企業培訓都找我們,但是為企業創造價值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如果企業沒有建立自己培訓體系的倒是可以請咨詢師幫忙。企業有了自己的培訓體系,什么課程自己內部人講、什么課程需要外聘培訓師就有了一個操作標準和操作流程。比如說,譚老師就建議企業外派員工參加專家講座學習之后,回來一定要資料完整上交,同時還要進行學習報告:聽二天的課你要給同事講一天、聽一天的課你要給同事講半天。這就叫讓企業有限的培訓費用發揮最大的作用。
譚小芳老師認為,培訓活動首先要做“正確的事”,識別正確的事,你需要找到突破點,知道該從哪里切入;因此你不得不頻繁地監測你的培訓路標以確定你是否行進在培訓正確的方向。先瞄準,再射擊!沒有瞄準的射擊沒有意義!做正確的培訓決定方向,而正確地組織培訓則決定培訓最終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