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關于,無論在全球500強企業,還是國內的中小企業,一些公司把講座當培訓,導致只“培”不“訓”。還有一些企業“培”與“訓”互動,階段性提升效果雖好,但與受訓者綜合能力提升后的薪資、地位不吻合,人事動蕩現象屢見不鮮。
筆者游走其間,聽到了如下的聲音:
團隊在抱怨,搞培訓這幫人講得有滋有味,怎么用起來就變味;
決策者在抱怨,投了那么多人力、財力、物力、時間,不見幾個進步,長進的還都跳槽了,氣死我了;培訓經理在抱怨,我們怎么像“救火隊員”,沒急事我們就是擺設,搞次培訓像唱大戲,聽幾聲銷售人員喝彩就卷鋪蓋完事。
破繭抽絲,剖骨究因
這些表象背后隱藏著什么?
第一,一位優秀的培訓師先要是資深咨詢師,如果培訓師沒有到受訓人員工作現場親身體驗,聆聽銷售人員提出的問題和自己發現銷售團隊的潛在需求,企業決策者、受訓者的期望與課程定位南轅北轍、舍本逐末現象屢見不鮮。
第二,培訓預熱工作不到位,培訓的時間,地點、人員、目的、課件、要求,如果沒有提前若干時間到達銷售人員手中,明確要求預習思考,那么,臨陣磨槍現象不會少,培訓現場互動效果難免會看到人心惶惶,顧左右而言他。
第三,培訓全程缺少實操場景布置、培訓科目無模擬演練,互動討論,實操。培訓結束后,受訓者實際操作中難免執行偏差,眾人怨聲載道,培訓結果竹籃打水的結局十有八九。
第四,受訓者受程度、工作履歷、性格差異會導致思維方式不一致,互動討論時扯皮內耗。一些簡單實用的思維工具,如魚骨圖、5W1H、PDCA、ABC分類法受訓者不掌握,會缺少團體思維平臺,導致彼此間思路接軌耗時費力。
第五,受訓者對接受知識與實操過程的“半衰期”缺少把握,培訓的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每個階段沒有針對培訓策略、配套方案,培訓最終結果在所難免會事倍功半。
第六,伴隨培訓后績效提升情況產生,銷售人員綜合能力增長和與之配套的薪資、職位、工作環境的缺階梯、少系統、不匹配,那么,雞飛蛋打、人員流失是板上釘釘的事。
培訓初級階段
——“培”“訓”分拆,梯次滲透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
作為培訓師,培訓的前期準備工作做到了庖丁解牛,培訓的現場才會游刃有余,培訓結束后受訓者才會悉心回味,用心實施。其間,培訓方案的系統化設計至關重要,筆者歸納了幾個環環相扣的環節,屢試不爽,嘗試著拋磚引玉如下:
第一環:預熱到位
培訓實施前期,先做咨詢體驗到位、培訓綱要傳播預熱到位。在銷售人員的工作現場眼觀、耳聽、筆記,用心體會出的教案提早與企業決策者、員工領袖溝通,及早送達每個人手中,讓大家預習到位,這樣會收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