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風牢不牢、關鍵看實效,要讓作風整頓的要求深入人心,并形成常態化。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收集的治頑疾轉作風提效能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治頑疾轉作風提效能心得體會1】
良好的作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改革者自身“鐵骨錚錚”,才能更有底氣和決心“啃硬骨頭”、“涉險灘”,才能保證全面改革真正“擲地有聲”。事實上,改作風這一“自我開刀”之舉,也是改革的題中之義,因而,改作風更要當改革之路“急先鋒”。
劉云山說,改作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涉及權力運行和利益調整,本身是一場深刻的改革。要以改革的精神改作風,決心把權力關進籠,狠心對自己刮骨療毒,橫心殺出“血路”,一心建章立制,才能發揮一面開山辟路,一面為改革“保駕護航”的雙重功效。
改作風之心要“急”。當機立斷、令行力改是改作風必有的精神風貌。作風積弊流毒無窮,要立馬開刀“手術”:革除“拍拍照片,開開小會”的務虛心理,“上級百分百,下級打打折”的應付心理,“等等風頭,看看形勢”的觀望心理。改革也是深刻的“革命”,是“急性病”就得“急治”,不能寄望于“調養”。
改作風之重是“先”。要有先見之明走到改革之前,要未雨綢繆,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體制機制改革需要什么樣的配套服務,什么樣的“好作風”才能成為改革的“助推器”,這些都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不能等出現問題之后再靠整改,否則不但事倍功半,還有可能將改革力度“打折”。
改作風之道為“鋒”。做到改進作風常態化才是真正的一改到底,革除積弊。改作風要善始善終,善做善成,就需要以剛性的制度作為“刀鋒”,不斷完善和創新制度設計,從長效機制、考核手段、監督力量等多方面入手,細化、明晰化規則,不讓人有空子可鉆。更要有可靠的司法體系為制度“兜底”,決不能僅僅拳打棉花、虛晃一槍。
【治頑疾轉作風提效能心得體會2】
教育實踐活動越是深入開展,群眾越關心反“四風”實績,也越在意所作承諾的兌現。正因此,著力于整改、落實好整改,才能保持一以貫之的嚴格標準,從而避免虎頭蛇尾、知行脫節,確;顒由剖忌平K、善做善成。
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實踐,是此次活動的鮮明特點,整改落實就是重在實踐。聯系群眾,目的是服務群眾;查擺問題,落腳于解決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聽取意見、找準問題固然重要,整治頑疾、改進工作才更關鍵。行動是唯一能夠反映精神面貌的鏡子,不解決問題就是形式主義。因此,不論對照檢查材料寫得多么誠懇、深刻,也不論在民主生活會上怎樣紅了臉、出過汗,檢驗各地區各單位活動成績的標尺,還是在于整改落實的效果。
群眾最反感“干打雷不下雨”的假把式,最厭惡“只有唱功沒有做功”的空頭承諾。確保實效、取信于民,是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根本性要求。應當看到,盡管中央三令五申,反復強調突出解決好“改”的問題,仍有一些黨員干部充耳不聞、實功虛做,以為只要開展了批評與自我批評,奮力闖過民主生活會這一關,就可以大松一口氣,讓活動早日“收尾”。結果,“山還是那座山,梁也還是那道梁”,看不到行動,更起不了變化。試想,以這樣的作風改作風,群眾是什么觀感,又怎會不傷心失望?
查擺問題、開展批評之后,群眾在熱切等待“下回分解”。作風問題積弊已久,沒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意志,難以革除沉疴痼疾。然而,惟其艱難,才更需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以不見成效決不收兵的精神,步步為營、久久為功,夯實整改基礎、堅定整改決心、謀求整改成效,我們就一定能決勝轉作風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