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主旨的確定可從抓詩眼,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關注標題,意境等方面入手。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一、抓“詩眼”
古代詩詞,語言力求簡明、生動、形象,有豐富的內涵,尤其注重一字傳神。一首詩,總有一、二個或一、兩句表現詩歌主旨的詞或語句,這些詞和詩句或議論或抒情,起著統攝全詩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如能巧妙地引導學生找出詩中的詩眼,那么,學生在鑒賞詩歌時就不會無從下手,而是有跡可尋。我在教杜甫的《月夜》一詩時,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1、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寫詩人對妻兒的思念)2、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從詩中的“獨”字看出來的)3、詩中的“雙照”是什么意思呢?(指二人在一起看月)4、作者和妻子在一起看月了嗎?(沒有)5、既然沒有,那“雙照”一詞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思想感情呢?(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6、那這首詩的詩眼是什么呢?(“獨”和“雙照”)7、現在你們能概括它的主旨嗎?(它通過寫詩人陷于長安時對家中親人的思念,從而表達自己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再如講授李清照的《如夢令》一詞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1、這首詞寫的對象是什么?(海棠)2、寫海棠怎樣了?(海棠在狂風暴雨中凋謝了)3、詞中哪一句是詞眼呢?(應是綠肥紅瘦)4、暴風雨夜,海棠被摧殘時,詞人在干什么?(借酒澆愁)5、那這首詞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呢?(詞人在海棠的凋謝中寄寓著對自己青春將逝的煩悶與苦惱)通過巧妙地提問、引導,學生對詩歌的詩眼判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對主旨的判斷也越來越準確。教會學生抓詩眼,就能讓學生在鑒賞詩歌時較準確地把握詩歌主旨,從而產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二、關注詩歌的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題材相同的詩,由于作者的不同,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主題立意。如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的《烏江亭》、李清照的《烏江》這三首關于項羽的詩,由于作者不同,各自所處的時代和思想境界不同,詩中表現出來的主旨也完全不同。講析前我讓學生搜集有關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的相關資料,然后提問:1、這三首詩的主旨一樣嗎?(不一樣)2、你能說說它們的主旨和原因嗎?在學生回答后,我明確地告訴學生:杜牧的《題烏江亭》表達了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王安石的《烏江亭》則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王安石這樣寫,其實是跟他的身份、地位有關,作為宰相的王安石,他更關注的是民心和形勢。李清照的《烏江》認為人要講求氣節,活著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死了也要氣壯山河。作為女人的李清照,為什么會有如此的男人氣概呢?那是因為南宋初年,金兵南侵,李清照隨著大批逃難人群來到烏江,她想起楚霸王兵敗后不肯忍辱偷生,在此自刎,于是寫下了這首詩來諷刺宋朝統治者懦弱無能,不敢抵抗金兵入侵。古人寫詩,為了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常常會借他人之口發表對事物的態度和看法。如講析朱慶馀的《閨意上張水部》一詩時,我明確告訴學生:這首詩看內容是一首表現―個女子在新婚第二天拜見公婆前的嬌羞之態和小心翼翼的心理。但如果你能結合作者和當時的時代背景來分析,就會發現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唐代人在考功名之前,都要向當時有名望的人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以期能夠先得到他們的賞識并請他們幫自己到主考、主管大人那里推薦一下,求個好印象。這首詩其實是作者在獻上自己的文章卻久久得不到消息的情況下探問結果的小詩。如果在鑒賞時你沒有提醒學生注意作者及其寫作背景,就很可能導致學生曲解詩意并鬧出笑話。因此,鑒賞詩歌時對作者和背景的介紹,不僅能起到讓學生準確把握主旨的作用,還能活躍課堂氣氛,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
三、關注詩歌的標題
詩歌的題目往往會標明詩歌的基本內容和主題。鑒賞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詩題所提供的信息,去分析、理解詩歌的內容,就能較為準確地把握詩歌主旨。如講析張籍的《節婦吟》一詩時,我把詩歌內容抄寫在小黑板上,讓學生朗讀后討論:
1、這首詩寫了什么事?(寫一位婦女接珠又還珠)
2、它的主旨是什么?(表現婦女顧全名節、對丈夫忠貞不渝)學生回答后,我向他們出示了詩題,并提問:這首詩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學生這才恍然大悟:這首詩是詩人張籍借節婦之口來婉拒李師道的拉攏而寫的一封信。再如講析柳中庸的《征人怨》一詩時,我明確告訴學生:如果不看詩題,會以為此詩是寫將士勤苦訓練,馳騁疆場的雄心壯志。但結合詩題看,全詩卻是圍繞征人的怨情來寫的,他們既怨恨年年歲歲的頻繁調動,怨恨時時刻刻都要練兵備戰,也怨恨邊地的酷寒氣候和景色的單調。由此可見,關注詩歌的標題是判斷詩歌主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注意詩歌的意境
引導學生體味涵詠詩歌的意境,有助于他們把握詩歌的主旨。如分析杜甫的《<絕句二首>其一》的主旨時,我問學生:
1、這首詩寫的是一幅風景畫,你知道它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象嗎?(春天)
2、詩中寫了哪些意象?(太陽、春花、春草、燕子等)
3、這些意象構成了一幅怎樣的意境?(明凈絢麗)
4、這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顯示出詩人怎樣的心境?(愉悅心境)
5、它的主旨是什么呢?(這首詩通過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意境圖來表達詩人在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的愉悅心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古典詩歌受格律、字數的限制,詩歌中的形象塑造,往往只能抓住其主要特征。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補充,聯系個人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補充細節營造意境,在腦海中自我創造詩歌形象,做到“身臨其境”,以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實踐證明:教會學生解讀意境,就能讓學生較準確地把握詩人的情感志趣。
五、關注用典、詩歌的情感等問題
因為典故既有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和表達的生動性、含蓄性的作用,又有增強作品表現力和感染力的作用,因此,古人在詩歌中往往借用典故來曲折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學中,教師應提醒學生關注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在鑒賞時才不會亂說一通。如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中的“爭席”和“海鷗相疑”這兩個典故,正反結合,曲折表達了詩人淡泊寧靜的情懷。另外,詩都包含著作者的情,或愉悅歡快,或沉痛哀傷,或贊美仰慕,或豪邁閑適,但不管是哪一種情感都隱含著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態度與觀點。因此,把握詩情也是正確領悟詩歌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態度觀點的方法之一。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感慨。
總之,鑒賞詩歌的主旨,應引導學生對構成詩歌的各要索認真梳理,做到全面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命脈,融會貫通。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鑒賞中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