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銀川的李劍,大學畢業后就直接回鄉從事剪紙藝術,現在產品遠銷國內外,年產值高達幾百萬元。她的創業過程中又經歷了那些困難波折?又是如何創業成功的?
傳承剪紙藝術,“剪紙姑娘” 為夢想創業終獲成功
寧夏藝盟禮益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劍:我是(回鄉)剪紙的第四代傳承人,我叫李劍。我最大的愿景就是把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行業,把浮雕(音)、剪紙、刺繡這些,把它發展起來,把它走向一個產業化的道路。
與很多大學生的創業不同,今年29歲的李劍,從小就生活在剪紙藝術氛圍里,她家祖孫四代都從事回鄉剪紙藝術,母親伏兆娥更被譽為“西北第一剪”,在這個剪紙藝術家庭長大的李劍,從大學二年級就開始將創業的目光投向剪紙藝術。
寧夏藝盟禮益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劍:到大二的時候,我就一直在琢磨著要如何來做,那時候就把浮雕和剪紙(商標)注冊了。到大四的時候,本來想著考上研(究生)的時候,再把這個事業更好的做起來,結果當時就沒有考上,我6月份畢業,7月份就回來注冊了,把公司注冊起來。
李劍與其他大學生創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她的創業夢想與她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從小耳濡目染母親及家族的剪紙藝術,她在大學時就認準了自己將來一定要從事的職業路徑。因此大學畢業回鄉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注冊自己的公司,又從母親那借了3萬元,加上大學讀書時獲得的獎學金等一起,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但對于女兒的獨立創業,李劍的母親剛開始是擔心的。
一起剪紙的李劍母女
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 伏兆娥:我只有擔心,反正創業就是擔著一個風險,我擔心把她的時間給她耗掉,本來去考研究生能干一番事業,但是她把精力投入到,我的(剪紙)這方面了,那么一投入上,我就納悶。
但在李劍的心里,她有更大的夢想。大學的學習讓她有了更加開闊的視野,也有了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剪紙藝術上,她要走一條跟母親不一樣的文化之旅。
李劍:因為我跟母親不一樣,母親在影視城(開店經營),她屬于,上一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家們,她們的技藝在于自身,就是她們面對的是游客,以自己的技藝來賺錢,這是一個為什么她們永遠做不起來,只能以自己(技藝),來做(經營)的一個模式。那會兒我想,我一定要打破這個(經營)模式。
伏兆娥:女兒就是非常(倔),我要干的事,我非要干成。好像我的這個遺傳,傳到她的身上了,就是干不成,我也不罷休。
決心歸決心,現實歸現實,創業的艱難遠遠沒有想像的那么美好,創業之初,不僅缺資金、人手,沒有新產品,沒有名氣,最困難的是找不到銷售市場。
李劍:我給我男朋友打電話的時候,那會兒都我哭得特別傷心,我說郭海我在這兒,我這邊什么都沒有,現在這個市場也找不起來。
李劍的丈夫 郭海:她一個女人在這邊創業確實挺辛苦的,我就說,在哪都是發展,在哪都是賺錢,但是我說兩個人在一塊干的話,會更好一些,然后我就把那個(工作)辭掉,我就過去了。
郭海說,那個時候他和李劍在談戀愛,還沒結婚,李劍在銀川搞剪紙創業,他在福建一家公司做管理工作,雖然上班才半年時間,但薪水、崗位都不錯,但是當他看到李劍創業艱難,缺資金、市場、人員等情況后,他毅然放棄了原本不錯的工作,帶著上班半年攢下的5萬元錢,來銀川和李劍一起創業。
李劍的丈夫 郭海:我們就商量就說是,第一,我們一定要保證,(剪紙)是純手工的。我們一定要走品牌化的路線。就是研發包裝、研究品質,產品的內容上去,提供它的文化內涵。
一個新公司要從眾多的同類公司中脫穎而出,就必須要有自己獨特的東西,要有獨特的新產品,研發新產品成了李劍公司的當務之急。當她在義烏、杭州等地調查了解市場行情的時候,李劍終于發現了她一直尋找的商機。
李劍:剛好在杭州的時候,我看到它們的絲綢特別流行,因為它在絲綢上面,印的是《清明上河圖》這些東西,看起來非常高檔。我當時就想的是,如果把我們真正的這個手工的剪紙做到這個上面豈不是更好。
傳統絲綢加上寧夏的“回鄉剪紙”,這個獨特的想法讓李劍興奮不已,她想,如果把剪紙完美地粘貼在絲綢上,然后像書畫作品一樣裝裱包裝起來,就可以解決剪紙容易碎、不易保存的問題,又可以成為另外一種高檔優雅的書畫藝術作品,既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又有藝術收藏的潛力。但想法歸想法,事情做起來就沒那么容易了,接下來的具體操作實驗,讓李劍吃盡了苦頭。
李劍:剪紙它有很多的空隙,非常多的空隙,你如何才能把它裱到這個絲綢上,而不能讓,有的地方沒有膠,能夠掉下來。成夜的換材料,成夜的熬。主要是那會兒白天沒有更多的時間,白天還要去跑市場。
一邊是新注冊的文化藝術公司,還沒有接到一個銷售訂單;另一邊是整夜整夜地研發剪紙新產品;研發、銷售,兩頭都得忙,就在李劍覺得自己快要頂不住的時候,當地婦聯等有關部門,給了她一個機會,她們公司獲得了開張以來的第一份訂單。
李劍:我找到了婦聯,銀川市婦聯的一個李主席,我說這個剪紙,我想把它做到賀卡里,他說很好,我可以支持你,你回去想一想,你這么做,這么做,我當時特別激動,那也算是我企業第一次大的機遇。
李劍按照訂單要求,自己設計賀卡,把剪紙巧妙地融合在賀卡了,賣出后客戶反響不錯,經濟和榮譽的雙重收獲讓李劍欣喜萬分,于是,她拿著各種賀卡,往返于當地各個企事業單位,這家接受后又拿賀卡找別的單位,一個點一個點地跑,訂單開始不斷增加。而另一邊,經過連續三個月的實驗,新產品的研發終于有了進展,李劍她們終于等來了激動人心的那一刻。
李劍的丈夫 郭海:剪紙往上裝裱的時候,一會剪紙要么就破了,溫度太高了,有時候力度太大。
就用一種排除法,階梯似的一個一個去試,當時好像試到5點多,天快亮了,總算是把一張剪紙做出來了。
剪紙藝術與古老絲綢的完美結合,一種全新的剪紙產品終于研發成功,寧夏的“回鄉剪紙”藝術借著蘇杭絲綢這個載體打開了國人的眼見,也遠銷到國內外市場。
李劍:我們現在基本上就是像阿拉伯地區、國外,還有一些寧夏當地,出外送禮這些,還有旅游景點。我更希望的是能夠帶動更多的婦女來就業,能夠把這個事業更好的做起來。
現在,李劍想的仍然是做大做強自己的剪紙企業,她采取企業+傳承人+農戶的經營方式,和當地一些做手工刺繡的婦女合作,從創意、設計、營銷等角度,指點幫助單個的農戶,將剪紙與刺繡相結合,帶動大家一起致富,F在,她們公司又開發出與科技、時尚相結合,帶有剪紙藝術的IPad電腦包等;同時,在當地的旅游產品創意設計上,也注入當地歷史文化底蘊,開發新產品,現在她們公司的年銷售額已達4、5百萬元。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旅游協會秘書長 劉學軍:主要是挖掘,這種特色商品,通過咨詢大賽,他們在每年想突出兩三件,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旅游商品,通過十年或者是更多的年限打造,來把旅游產品推出來,我想旅游產品商機非常大。
不僅如此,李劍的新公司還充分利用他們與阿拉伯文化的相同之處,將剪紙與阿拉伯書法創意結合,拓展產品種類,提升文化藝術傳播和影響力。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阿書畫藝術研究會執行會長 艾布伯克勒•張子英:阿拉伯(文字)和書法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實現了各種各樣的(形式),比如說上面寫出來,還有一些剪出來,出來不一樣的效果。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文化廣播電視局副局長 郭林:這個有組織的進行研發提煉,把我們非遺(文化),因為現在傳統,包括我們旅游,這些元素都融合起來,在這個平臺、品牌開發商,這是我們下一步的努力方面,就利用非遺(文化)這個平臺,來搭建年輕人創業,這么一個非常好的(想法)。
寧夏的李劍,用剪紙藝術做文章,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業的陽光大道。她的創業故事,對眼下的大學生就業又有什么啟示呢?
李劍:我覺得支撐我做下去的,更多的是一個信念,一個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承人發展下去的信念。但我覺得同樣,我的學弟、學妹們,他們應該更多的是尋找行業的這樣一個機遇,早早預備,可能對于社會上的,一些敏感的一些點,形成了一種樂于去思考,樂于去琢磨的這樣一個心態,而且最好就是跟自己所學的專業相結合。因為人說你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學了我們這個專業,就不能讓它浪費了,所以我們最好跟自己專業結合的一些事情我們多去努力,多去琢磨。我覺得當你大學畢業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個,很好的一個項目,來讓你做。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政府副秘書長創業工作辦公室主任 何偉純:李劍應該講,就是我們銀川大學生,創業一個最優秀的典型,一方面在于她的創業精神,第二方面還在于她把我們寧夏的民族文化,非遺這些都結合到一起,使我們的創業之路越來越寬。
【半小時觀察】
李劍在學校里所積累的知識和掌握的學習方法,為她回鄉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現在大學生畢業后,都希望往大城市里尋找發展機會,當然,大城市的聚集效應,讓人們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但是只要有夢想,有為夢想實際付出的努力,無論在哪里就業和創業,都會有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