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一戰前,法國巴黎附近的小鎮桑利斯,樣貌平凡、獨來獨往的中年婦女賽哈芬妮·路易(友蘭達·莫霍Yolande Moreau 飾)在杜佛夫人(Geneviève Mnich 飾)家幫傭,靠打掃和洗衣維生。賽哈芬妮收入微薄,卻將所賺的錢都花在畫材上,下工后抓緊一切時間畫畫。致力提倡“素樸藝術”的德國收藏家威威廉·伍德(烏爾里克·土庫爾 Ulrich Tukur 飾)搬入了杜佛夫人的出租公寓,在一次聚會上驚見賽哈芬妮的畫作,立刻買下她所有的作品,并且鼓勵她繼續創作。不久一戰爆發,威廉·伍德和妹妹連夜逃離,賽哈芬妮獨留小鎮,戰火中繼續作畫,生活越發貧困艱難,直到 1927年,威廉·伍重返法國……
這是個名叫塞拉芬娜的女人,她是一個畫家,一個瘋子,一個仆人。她正在那兒擦地板,在這桌藝術的盛宴里,她只是一個仆人。即便是大學里的美術史教授,如果沒有看過《塞拉芬娜》這部電影,或許永遠也不會知道在當時的法國,竟然還有這樣一位畫家。
她沒有經過正規的訓練,卻精準的抓住了那個年代藝術的神韻。她的畫稚拙中透著一種原始的魅惑,這魅惑最終化為一種恐懼,對孤獨的恐懼,當塞拉芬娜把她的畫拿給鄰居們看時,他們呆住了,無言以對。
塞拉芬娜說:“有時,我也會被自己的畫嚇著。”
別人問她:為何要畫畫?受到家人影響嗎?或是老師的影響?學過畫畫?薩賀芬對這些問題都給予了否定的回答,她說:1905年,她的“守護天使”提示她開始提筆作畫,于是她就開始了畫畫。不論是窮困、不論是戰爭,她總能全身心投入,不離不棄地一直堅持著繪畫。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偉大力量?那一定是種信念和信仰。
也正如所有天賦秉異的畫家一樣,永遠都有著孤獨感,總是一個人。也正如所有的那些不得志的畫家一樣,她的生命曲折婉轉,大起大伏... 塞拉芬娜最終瘋了,并死于瘋人院。
一棵樹上的果實相互推搡著要從畫布里爬出來,樹葉像一只只眼睛,驚恐萬分。正如凡高的向日葵,在陽絢爛的色彩下,卻潛伏著神經質般的躁動和不安。這種病態的、虛假的繁華正是塞拉芬娜后來生活與精神的寫照。
俄國哲學家尼•別爾嘉耶夫說過:天才的創作高潮經常是與地上的不幸生活相聯系。他說藝術的意義在于,它轉入另一個面目一新的世界,它從日常生活的權力壓迫下解放出來,并且對日常生活進行藝術的改造。其實你記不記得我也說過類似的話。這真的是共識,絕對不是巧合。那些孤獨的天賦使他們異于常人,絕頂聰明或者敏銳,卻又往往怪僻癲狂,這種現象在藝術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
人類藝術史上,有某種精神異常、抑郁、瘋狂、或者酗酒、濫用藥物乃至走上自殺道路的人比比皆是。丁尼生、海明威、拜倫、凡·高、舒曼、伍爾夫……這一長串名單絕非“意外”。
古往今來許多藝術家的筆記和傳記,你要是有心,發現很多人都為狂躁和憂郁所苦,甚至讓人走上自殺的絕路。柴,蒙克,梵高,好多。。。不是那種最俗的藝術家,而是這種有巨大能量的藝術家。伍爾夫自殺前給丈夫留下的字條所言:“我們不了解自己的靈魂,更別提別人的靈魂了。”正常人是不會有這么多的思考和洞察力的。。。
有人說:天才的才華讓人羨慕,但天才的人生確沒有人愿意去嘗試。但是我不這么認為。被發現了的天才是沒有放棄的自己最原本的夢想的。其實很多天賦秉異者最后還是屈服于現實的壓力了。或者是坎坷的命運,被埋沒。而出了名的,都是一直在堅持著的。所以異常的悲劇和震撼人心。。。。
為什么不愿意嘗試?我覺得強大的精神力會使人脫離一切苦難。那樣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就像梵高眼里的花朵美的令人心痛。藝術家就是撲火的飛蛾。也像拍動羽翼飛向太陽的依卡洛斯,因為太靠近神而注定隕落。靈性令人不能自己,狂熱的追逐,明知最終會被熾熱吞食還是義無反顧。這才是藝術的獻身精神。
當然了。藝術有很多種。我說的是最尖銳最疼痛最深刻的那種。也會有工藝美術之類修生養性的。其實你們都能感覺出,最深入人心和共鳴的是哪種。養眼的藝術也很偉大,但是我更偏愛這杯有一點悲劇情懷的,不同的藝術有著不同的人生基調。會和不同的人產生共鳴。所以顯然,我在他們身上找到了共鳴。。。。這似乎也是種悲劇。
知道嗎,我是在她的身上看到我自己的影子。雖然我還年輕,說我的一生如何還太早。但是共性總是有的:孤獨,不被理解,現實里和精神里的人格和心靈是分裂的,生存的壓力激化了精神世界的肆意瘋長,沒有專業教育,或者是不按主流風格來。
這樣的被悲劇情節,是藝術家里面的一部分,這一部分常年飽受抑郁和狂躁雙重折磨的人。心為形役。他們一般都是曾經或者躁狂性抑郁癥,這樣的共性,和生活經歷。注定了我和你也不一樣。如果走下去。不恰當的說,或許你就是畢加索和達利,而我是蒙克和梵高。更不恰當一點:你會是羅丹。。。而我則是悲劇的煙火照亮你的眼睛和心靈,然后隕落:克勞戴爾,羅丹的情人。
其實他們的區別不是天賦,而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