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法國2004年最賣座影片,并準備角逐200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這樣一部影片,看起來很不象是2004年的作品。最起碼,那股清新,一眼就可以把它與好萊塢區別開來。好萊塢相同題材的是《搖滾教室》,但頑劣的對象不同,前者是一群被放逐的問題寄宿生(所以叫“放牛班”?),后者是叛逆的搖滾老師;而且影片的音樂也明顯不同,前者古典,后者現代。也許這就決定了前者高雅,后者粗俗?
在看的時候倒沒抱著比較之心,只任由流暢的音樂帶著我自由觀影。影片的敘事風格行云流水,沒有愛情,沒有暴力,沒有兇殺,也沒有懸疑,幾乎沒有任何商業元素,甚至可以說這是一部有關教育的類型片。但就是這樣一部簡單的影片,喚醒了許多人心里的春天。
一個失敗的音樂家,失業的小學監,卻是一位偉大的教師。有時候音樂就如宗教一樣,對現實無用,卻能凈化人類的心靈...
影片最打動我的一幕是莫杭治,那個有著天使臉蛋魔鬼行徑的俊美少年,在做錯事后得到老師的諒解,那飽含淚花的感激的眼神……
也許教會人感激,才是向善的關鍵。
看完這部影片,想起了我遇到過的許多老師,有啟蒙老師李惠芳,小學時就跟我互借小說看的李國老師,經常害我被媽媽揍的鐘信發老師;初中時最持才傲物的三洲老師,高中時最賞識我常拿我的作文在班上朗誦的譚帝水老師……當然也遇過許多敷衍的、自私貪婪的老師。但總的來說,還是對教過我的恩師們心懷感激。
曾經我的志愿是成為一名普通無私的人民教師(這卻是個讓我媽媽大驚失色的志愿)。長大后這個愿望淡了,也終于如媽媽所愿做了她最希望我從事的職業,可心底還是隱隱有遺憾。
但無論從事的職業為何,還是希望自己能如影片中那個失敗的音樂家一樣,不管人生境遇的好壞,始終能滿懷對生活和人類的熱愛。
一部影片,能讓人看到心里去,并有所感悟和喚醒心底某處的回憶,應該就是最大的成功了吧?
每天,都會有顆傻乎乎的腦袋爬在鐵門上向外張望,等待星期六、等待他已經戰死的父親、等待那個能帶他離開的人。
機緣巧合,看過好幾次《放牛班的春天》,每每為它感動。和朋友探討,很多人喜歡馬修,喜歡他把春天帶給了這個被美好遺忘的角落,喜歡他用音樂還原了孩子純潔的心靈;很多人喜歡皮埃爾,喜歡他的天使面孔,喜歡他如天籟般的聲音。然而讓我心久久不能平靜的永遠是那個等待星期六的孩子,皮比諾。
影片開頭,暮年的皮比諾冒著大雨去找已成音樂家的皮埃爾。給疑惑的皮埃爾介紹自己“我爸星期六來接我。”然后才說“我是皮比諾。”是的,在池塘之底,“星期六”的知名度絕對遠遠大于他的真名,皮比諾。因為他是星期六的孩子。
池塘之底,對于馬修而言應該是一個美麗而遺憾的夢。這個矮胖禿頂的男人,用他的善良和責任,拯救了一幫石沉池底的小小青蛙,發現了一副美妙傳神的好嗓音,邂逅了一場微妙而略帶遺憾的愛情。甚至于他還和黑暗相對抗,用他并不很堅硬但卻挺立的傲岸,擊敗了冷漠而粗暴的校長,看他最終頹然敗下。一個老師能做到此,已經足以讓我們起敬了。然他依然不甘心,他期望著那個“魔鬼”的心腸能如同他的歌聲、他的面容一樣美麗。
敏感的皮埃爾,是皮比諾之輩可望不可及的。他用特有的冷漠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當然像蒙丹那種連老師都敢叫囂的自然例外。他有天生的藝術細胞,給禿頭老師的第一份禮物就是畫的亂糟糟的頭像,而他的聲音,打動的又豈止那扇鐵門里的人,更多的電影蟲子為他癡迷、落淚。甚至于他的敏感都有跡可循,他可以為美麗的媽媽而把墨水砸向發現自己的伯樂……
可皮比諾有什么?他沒有強悍的身材保護自己,也當然不會有人為這個笨到連理想都要想半天的家伙“出頭”。吃飯,得用珠子去換盤子,睡覺還要付錢。他的智商很低,無法明白馬修冒險提醒的手勢,以為被槍決的元帥是打獵死的。故作聰明,套近乎得來“5+3=53”的答案讓他喜笑顏開。他連一句兒歌都不會唱,沸騰了所有人的合唱團里他也只能默不作聲,隱匿在大家動聽的歌聲里期待自己的星期六。但他有愛。他知道自己的爸爸已死,但他依然要等待,因為他的愛沒有死,他需要一個盛放自己稚嫩的愛的爸爸存在,所以他依然爬在鐵門上等待春天的來臨。春天真的來了。禿頭的馬修會問他“怎么了?”會在他睡覺的時候幫他掖好被角,會警告蒙丹之輩遠離他,會從他這個助手手里接過觸手可及的東西。于是,他的愛有了著落。所以他才會帶著傻笑當著眾人的面向馬修告皮埃爾的密,是愛給了他勇氣。所以他才會帶著自己的小小行囊和布熊,可憐兮兮的向馬修提要求,要他帶自己走,是愛給了他離開的動力。依然是愛,讓他在星期六的下午,跟著一位禿頭的天使坐上了通往幸福的班車。
誰說我們一定要聰明?我們或許不會用嗓音去吟唱動人的美麗,但我們卻可以用愛去感受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皮比諾矮小的身材,撇起的嘴巴、掉了的門牙,一如我們懵懂且不通世故的童年,盛滿了愛,盛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