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是前人的經驗之談。事實也是如此,作為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朗讀教學有著獨特的魅力,課文讀好了,許多問題就會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但多數農村初中語文卻少了瑯瑯的讀書聲,顯得單調,枯燥。朗讀教學對于培養和豐富學生情感、激發學習興趣和發展思維等方面有著特殊的意義,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一個有效途徑。
【關鍵詞】語文教學 朗讀
【正 文】
朗讀,就是用清晰響亮的標準語音有感情地讀出文章來。它是將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活動。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胸中如能裝下百十篇范文、幾百首詩歌,就如涓涓細流匯成大海,融會貫通,為我所用。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而白居易則是讀書以致“口舌成瘡”方有大成;韓愈則是“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始成大家。
在新課改的今天,語文教學更應回歸文本,還課堂以瑯瑯讀書聲,但農村初中的語文教學卻存在著令人擔憂的現狀。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很難聽到或激情飛揚或令人心曠神怡的瑯瑯讀書聲,師生一堂課里絕大多數時間都糾纏在紛繁復雜的理性分析中,“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朗讀教學往往來去匆匆,如雁掠去,且無痕。朗讀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大多是走過場。出現這種現象,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教師的教法觀念沒有改變。
二是教師在課堂上對朗讀這一教學環節缺乏有效的指導。部分教師只讓學生在課堂泛泛自讀,并不提出具體要求。也不對學生試讀進行指導。
三是課堂朗讀方法方式單一。一些教師在課堂上最喜歡采用學生集體齊讀的方法,這樣雖然可以調動學生的朗讀情緒,消減課堂上的沉悶,但齊讀太多,教師不便了解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易發現可能出現的問題。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沒有培養成,語文能力也就差。
朗讀是對作品進行再創造。所以教師應在課堂上讀起來,學生更應在課堂上讀起來,尤其是對那些富于情韻、語言優美、瑯瑯上口的作品,或朗讀,或吟誦,或吟唱,或記背,在這樣的活動中能積累名言佳句,體驗藝術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養成高雅氣質。讓朗讀之花綻放于課堂,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朗讀教學要采用多種方式方法,精心設計,還應注重朗讀法的指導。下面結合自己的朗讀教學實踐,談點做法和體會。
一、朗讀時目標要明確、具體。
朗讀不是亂讀、濫讀。有的教師把朗讀當作課堂教學的一種簡單過渡。學生朗讀前,教師沒有給學生一定的任務和要求。朗讀時,教師沒有認真聽,忙著板書或自己思考著下一個教學步驟,對于學生的朗讀情況自然就心中無數了,更談不上對剛才的朗讀情況指出是與非,這只是一種放羊式的無所收獲的朗讀。朗讀前應給學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學生初讀前,教師可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準句讀,讀通讀順課文。也可設計幾個簡單的思考題,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朗讀,在讀中感知課文內容。問題如:這篇課文寫了哪幾件事或哪幾個人?文章寫了哪幾個場面?文章的線索或感情基調是什么?如此等等。對于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對于美讀,不僅應要求學生讀準語音、節奏和語調,還應要求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語言氣勢,并把握朗讀的速度,從而達到聲情并茂的程度。這樣,學生才能進入語境,體驗文章的語言美和情感美。對于分角色朗讀,應要求學生讀出人物的個性。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足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
我在教文言文時,往往先讓學生聽課文的朗讀錄音,要求學生注意生字詞的讀音和朗讀的節奏,同時要求學生邊聽邊動筆,在文中給生字詞注音,給難讀的語句標出朗讀的節奏。然后讓學生自已練讀,要求學生讀準讀通課文。再指名個別學生朗讀,要求讀得準確而流利。接下去就引導學生來賞析文章內容,必要時,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語意,在賞析中加以品讀。最后要求學生整體朗讀,要求讀出感情,讀出語言氣勢。這樣朗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始終,并且每個朗讀環節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務和要求。學生在整個朗讀過程中,思維始終在活動。因此,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對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二、朗讀時方法要靈活、多樣。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為能準確指導學生朗讀、點燃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學生的朗讀感情、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可以借助于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如齊讀、單讀、一個接一個讀、對讀、分角色讀、賽讀、錄音朗讀、表演朗讀等等。只要我們教師能夠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使師生的朗讀具有聲情并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呈現出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就能為語文的教和學奠定牢固的基礎。
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我教朱自清的《春》時,文章描繪了五幅圖畫??春草圖、春風圖、春花圖、春雨圖和迎春圖。自己示范讀時,用恰當的語氣語調營造一種氛圍,將學生帶入“春”的美境之中,并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為文中描繪的意境增添更加豐富的色彩、內容。反復朗讀,這種意境感就會越明顯、越強烈,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力就會越豐富,文章的主題就會越鮮明。 但是范讀只能起“示范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但要慎用齊讀。齊讀雖有造聲勢、烘氣氛,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觀念有益。但也可能產生“濫竽充數”和唱讀的不良效果。
每種形式的讀放在不同的環節,它的作用又有區別,如范讀與學生的試讀,先后次序互換一下,它們各自所擔負的任務、執教者要體現的目的意圖也就不同。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節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以下介紹幾種重要的朗讀形式。
美讀,即表情朗讀。這種朗讀方式往往要求教師創設情境,對于語言和意境較優美的詩歌和散文較適合。教師可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比照感悟。首先放錄音,要求學生對照課文,邊聽邊領會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請學生朗讀,比照兩者的朗讀情況,可以讓學生明白該如何讀,從而領悟文章的內涵。使學生感受到朗讀的樂趣。
分角色朗讀。這種朗讀方式對于戲劇作品和小說中的對話描寫的語段較合適。它有利于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配樂朗讀。歌曲有著優美的旋律,又有著美好的意境。配上樂曲來朗讀,可以營造情境,能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活躍課堂氣氛,愉悅學生的心情,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進行配樂朗讀時,應注意樂曲的意境、格調和旋律,它們應與課文內容相協調。歡快的樂曲應與喜劇性的內容相配,低沉的樂曲應與悲劇性的內容相配。
誦讀,即背誦。這種朗讀方式也適合于古詩文教學。當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已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背誦某些精彩的語段或全篇。這樣就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增強語感,積累名言佳句,體驗藝術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養成高雅氣質。
三、朗讀時過程要合理、有層次。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一般訓練到實用訓練,循序漸進,避免高屋建瓴一氣灌到底。朗讀訓練有它的適度,即階段性。具體的訓練過程可分為:用普通話朗讀→口齒清楚→聲音響亮→停頓適當→語氣連貫→語調自然,表情達意→速度適中,完美和諧→領會主旨。因為學生的理解過程是一個不斷接受、補充、整合而構建的過程,需要反復觀察、比較和練習。一開始,學生不一定都能對朗讀產生很強烈的欲望,其朗讀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練。教師應讓學生自由地練習、充分地交流討論、反復地比較和揣摩,不斷地提高認識,加深理解。而學生一旦達到充分理解且又經過反復練習形成了技能技巧,確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熟練自如的朗讀時,自然會躍躍欲試。此時激發學生創造性地朗讀,如表演讀、有感情地朗讀、誦讀等形式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另外要努力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
課堂是訓練、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主要陣地,但僅靠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在平時還要多聽新聞聯播,并且經常舉行一些演講比賽、背古詩文比賽、講故事比賽等,多參加實踐活動 ,從教師的范讀中學、從電影電視廣播中學、從同伴身上學,學生“讀”的能力會得到了真正的發展。
讓學生讀出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豪情,讀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讀出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讓我們回歸文本,還語文課堂瑯瑯書聲,使朗讀之花悄然綻放于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