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是教育的第一對象。我們很多中國父母不會家庭教育,要么親情剝奪,要么溺愛過度,要么教育畸形、急功近利、分數至上。”1月27日,在“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責任與邊界”學術公益論壇上,特級教師李慶明說。論壇上,專家學者探討了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責任與邊界。該論壇為公益論壇,由新家庭教育研究院主辦,鄭州益愛海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辦,首都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提供學術支持。
有“養”沒有“育”的家庭教育
首都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麗穎教授和大家分享了她的調查。去年暑假,康麗穎在未成年犯管教所做了47個未成年人家庭生活的訪談。她問了很多孩子:“你的爸爸媽媽怎么對你進行教育的?”很多孩子說我們家就沒有家庭教育。還有孩子更直白地講,我們家只有‘養’沒有‘育’,父母把我們養大了,但是忙于生計根本沒有時間陪伴我們,也沒有教我什么。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原黨委書記陸士楨教授認為,家庭教育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家庭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人品德。家庭教育的功能還應該包括撫育:撫養和教育。同時,家庭教育還需要傳遞價值觀、培養行為模式、情感特征。“家教做基礎才能產生家風,家風好才能產生好的家庭。” 陸士楨說。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這三者共同努力才能促進兒童的成長。”康麗穎認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孩子,首先是生理健康、心理正常,然后能適應社會,掌握社會長期積累起來的知識、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素養。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洪明分析,我國目前能夠直接面向和服務家長的主要有三種力量:婦聯、社區和學校,相比而言,能夠對家庭進行有效指導和服務的中堅力量主要是學校。婦聯、社區、關工委等部門開展的家庭教育服務活動主要也依靠學校。學校在教育引導家長方面具有無與倫比的優越性:其一,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有著專門的教育從業者,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全方位的覆蓋面。其二,學校有為了孩子而教育家長的動機和責任,相對于婦聯、社區、關工委等機構而言,只有學校與家長在法律上是孩子教育的責任人,二者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目標一致、功能互補、資源共享,共同對學生成長負有法律責任。
通過學校指導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呼之欲出。但是家校合作實踐起來并不容易。
缺乏專業性的家校合作
在洪明看來,家校合作中,家長存在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等問題。缺位,主要是指家長把教育責任完全推給學校。孩子出問題,不做自我反省,習慣性地將責任推給學校和社會。越位,就是家長干了自己不應該干的事,比如學習,有的家長不滿學校的學習內容與進度,另起爐灶;有的家長讓孩子選擇性學習,自認為不重要的就讓孩子不學、少學。選擇性學、重復學、提前學、超綱學,不僅給孩子增加不應該的負擔,還給學校教育帶來很大困擾,打亂了正常的教學進度。不到位,就是指家長缺乏指導孩子成長和學習的能力。
“家校合作,教師是非常重要的中間環節,教師會面臨哪些問題,是不是能夠承擔起這樣的工作?”首都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東副教授從學校的角度,拋出了這個問題。
王東認為,家校合作是一份很專業的工作。“我們的教師專業能力培養方面,有沒有相應的培養?教師資格證考試、教師教育課程培訓體系里有沒有相關內容?如果本身沒有這方面的專業能力,又沒有家校合作的培訓,家校合作對教師來說,就是一個全新的東西。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已經占據了老師大部分精力,教師在時間、精力上是否能勝任家校合作的工作?”
去年王東曾在北京一個區縣做過家校溝通的問卷調查,有一個問題是問家長在家校溝通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調查結果顯示:家長主要是志愿者、聽眾、助教。“這些作用更多地是從學校出發,學校中心主義的。”王東說。從教師對家長的評價來看,家長參與家校合作的目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能受到照顧。
“家校合作過程當中,學校希望家長扮演什么角色?資源開發者,有什么資源拿到學校來用,幫助學校進行教育。對于家長來說,參加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為了我自己的孩子。”王東說,“面對由工具支配的家長和學校,合作中各為己利,如何真正實現家校共育和合作?”
王東在調查中遇到的問題,李巍也親身經歷過。今年是深圳羅湖翠北實驗小學校長李巍從教32年。回憶起自己30多年來家校合作的經驗,李巍用了四個十年作為分水嶺。
“第一個十年,我們做家長學校,校長告訴我,家長是用來告訴、用來命令的。第二個十年,我們跟孩子們做習慣。我們覺得家長是用來尊重的,不尊重家長,不和諧,無法共同做好。第三個十年,我們體會到:家長原來是用來學習的。”李巍說,現在第四個十年,李巍任職深圳翠北實驗小學。“我想得最多的可能是邊界、分寸和度,對我來說是最重要,家長是用來信任和協商的。”
分清邊界,讓學校做學校的事,家長做家長的事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42%的家長認為,不應該把學校的學業交給家庭。”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研究員說。家庭不能成為學校的分校,學校的責任是指導家庭教育,它的邊界在哪里?我們不能把學校應該承擔的很多學習指導的任務強加給家庭。
“家庭教育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熱鬧,家長這么重視教育,家校合作這么忙,但是忙的是什么?實際上這是一種越界,實際上是對素質教育的嚴重干擾,給家長一個信息,學習最重要、知識最重要,比什么都重要。”孫云曉說。
“我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做研究近30年,不管怎么調查,我們從1999年到現在,家庭一定會把學習成績好壞看作是最重要的,學校老師也是認為最重要,學生也認為最重要,家長更認為最重要。這是素質教育嗎?素質教育只是學習成績嗎?而且我們學校指導家庭教育,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孫云曉說。
孫云曉說,由于我們加重了知識的學習的分量,結果全國婦聯調查40%的家長認為自己不知道該怎么指導孩子學習,不會教育孩子。一份小學生試卷發下來,家長恐慌了,認為自己不會做,做不了家庭教育。“其實生活教育恰恰可以發揮家長天然優勢,使他們覺得我能行,我能好好生活。”孫云曉說。
相反,很多學校開始教學生炒西紅柿雞蛋、包餃子,“這是學校要做的事嗎?這是學校指導家庭倡導生活教育,總結家長生活教育的經驗。”孫云曉建議,應該讓老師做老師的事情,家長做家長的事情。“只有素質教育才能讓孩子過上美好的生活,只有生活教育才能實現素質教育落地,才能實現真正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一定是以生活教育為重點的教育。”
康麗穎認為,家校之間形成的共育關系,是共同體成員之間的一種和諧關系,這種和諧的關系,應該是基于兒童成長訴求所達成的共生關系。學校要承擔建立和諧家校關系的責任,需要有方法還要有能力。學校要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完善家校共育的制度建設,加強機制和平臺建設,加強模式建構,并培養一大批學校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者隊伍。
雖然家校合作面臨一些現實困難,但是李慶明認為,一所好的學校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他成功的領導了家庭教育。“首先它可以扭轉家庭教育的錯位。第二,可以豐富學校領域的視域,包含對家庭的領導。第三,拓展老師成長的內涵。第四,構建家校和諧的生態。第五,學校領導家庭教育的關鍵在于建立長效機制,建立一種深入人心的“集體無意識”,產生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洪明認為,家校合作中,強調學校重要作用,旨在注重學校在指導和服務家長過程中的主要責任和整合功能;學校應該整合婦聯、社區、社會志愿者、企業、社會教育機構等,將學校變成一個開放的家庭教育工作系統。明確學校教育與引導家長的責任,關鍵還要不斷提高教師培訓家長、指導服務家庭教育工作的能力,并將家庭教育工作納入到學校工作范圍和教師的工作量考核范圍之內。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副司長、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傅國亮指出,以往的家校合作是“小教育”觀念,只看到學校和家庭。現在現代教育觀念應該是“大教育”觀念,是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結合的合作教育。
“目前中國的教育主要關注課程改革和教育模式創新,其中教育模式中育人模式的創新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因此家校合作應該將培養人的良好素質作為重點,而家校合作也應該成為素質教育培養模式的組成內容之一。家庭教育是品德教育和做人的教育的深度結合。優秀的中小學應該將家校合作,特別是家庭教育指導納入學校的重要工作,要建立以學校為主導的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結合的教育體系。”傅國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