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雙一流”建設特別報道(上篇)
編者按: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就在幾個月前,五部委公布了“雙一流”建設名單。歲末年初,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復旦、南開等國內頂尖高校“雙一流”建設方案集中向社會發布,成為2018新年炙手可熱的話題之一。“雙一流”建設已經從繪制藍圖階段進入到全面施工時期。對高校來說,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今天開始,本報推出聚焦“雙一流”建設特別報道,就“雙一流”建設入圍學科如何作為、地方高校如何建設“雙一流”進行深入探析,敬請關注。
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此前,在“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正式公布后,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也指出,“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重在一流學科基礎上的學校整體建設、重點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創新能力;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重在優勢學科建設,促進特色發展”。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了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結果顯示,A+類學科高校集中于“雙一流”建設高校。
從中可以看出,在“雙一流”建設中,一流學科的建設至關重要。那么,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如何以建設一流學科為契機,實現學科群的整合,從而使一流學科建設形成合力?
做好整合需找到學科群堅實發展的動力
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說:“為實現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我們的學科應當進行綜合性的建設,包括隊伍建設、學科布局調整、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管理機制體制建設。”
華南理工大學正在嘗到綜合性建設學科的甜頭。工程學是華南理工大學較早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進入ESI意味著該學科在全球大學和科研機構中排名進入前1%,而進入ESI排名前1‰標志著學科達到國際頂尖水平。在工程學進入前1‰的過程中,華南理工大學有28個一級學科對其上榜作出了貢獻,發表論文共涉及70個研究方向。
對此,華南理工大學校長王迎軍形容:“學科建設是集體舞,單靠某個學科難以支撐。只有百花齊放,才能釀出蜂蜜來。”
該校“冒尖”的學科不僅是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同樣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同時,輕工技術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等7個學科整體水平進入全國前10位,這些學科的發展加速了華南理工攀峰的步伐。“冒尖絕不能靠僥幸,必須以打造扎實的學科群為基礎。”王迎軍總結。
要做好學科整合,就要找到學科群堅實發展的動力。華南理工大學以國家重大需求和學科發展前沿為導向,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優化學科資源配置、調整學科結構、凝練學科方向、促進學科交叉。該校重點支持的輕工食品、材料、建筑與土木等九大優勢學科群,已有多個實現突破。
據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閔維方介紹,在全世界公認的1049項核心技術中,中國有100多項處于世界前沿,但還有更多處于接近和模仿階段。
從跟跑到領跑如何實現?四川省教育廳巡視員王康表示:“中央文件已經明確,那就是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主戰場,面向世界科技發展前沿。高等教育如果都在以自己的利益需求為驅動,而不能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就會失去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打破專業壁壘,讓學科之間“聯姻”
“雙一流”建設鼓聲陣陣,對整體辦學實力難與“985”“211”以及部屬高校一爭高下的地方院校來說,如何在國內高等教育系統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保持持續發展?
溫州醫科大學給出答案:“必須以其鮮明的個性和特色來取勝,在某些學科領域形成自己獨有的優勢,帶動學校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作為不在省城不掛“省牌”的地方高校,幾十年來,溫州醫科大學集全校之力打造眼視光學這一學科高峰,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加以豐富、完善,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學科優勢,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在眼視光學的引領下,該校形成了一批包括藥學、檢驗醫學等在內的優勢學科群,有力推進了學校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的提升。
無獨有偶,武漢科技大學也走出了一條類似的學科建設之路。
幾年前,冶金行業普遍虧損,冶金行業特色鮮明的武漢科技大學科研經費銳減,再加上辦學經費不足、高層次人才短缺等因素影響,全校上下對學校發展方向莫衷一是。經過反復論證,學校上下最終達成共識:“作為地方高校,只有發展特色學科、做強特色學科,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該校定下目標:“把耐火材料與冶金實驗室建成國內乃至國際一流!”2013年底,耐火材料與冶金實驗室被批準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有了專業領域一流的科研平臺,武漢科技大學便有了引人引智、頻頻向國內外一流學者“拋繡球”的底氣。過去5年,耐火材料與冶金實驗室吸引了擁有國家“*”“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等頭銜的10多位優秀學者加盟。他們不僅成了該實驗室不同研究方向的學術帶頭人,還牽頭組建了多個一流的科技創新團隊。
一流學者的加盟,又為學科整合提供了強勁智力支持。僅,該校便成功組建6個學科交叉創新團隊。武漢科技大學校長倪紅衛說:“我們用一流平臺和特色研究,通過不同學科交叉融合,搭建了一座貫通國內外、校內外高層次人才的‘立交橋’,這不僅使武科大保持了耐火材料、高性能鋼鐵材料等方面的傳統優勢,而且還開拓了納米催化材料、生物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材料領域新的研究方向。”
安徽省教育廳廳長李和平說:“想要把‘雙一流’建設推動起來,首先必須打破原有的學科體系;其次核心點是開放。不開放就會造成封閉、造成以某些人或某個人為中心,學科的邊界就會越來越小,學科的壁壘就會越來越深,這樣學科協同交叉的相容性和互補性就會減弱。”
調整的基本原則是符合學科發展規律
一個引人注意的現象是,“雙一流”《實施方案》出臺前后,一些高校重金挖人的消息不脛而走,這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于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的憂慮。
對此,有專家表示,一流學科建設固然離不開一流人才的引領,但對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高校來說,一流學科的建設成果最終仍然要立足于人才培養。
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表示,“雙一流”建設的關鍵在于培養一流人才。育人是大學教育的核心。“《實施辦法》設置的遴選條件中,人才培養條件列在第一位,強調要有高質量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要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協同育人機制、創新創業教育方面成果顯著,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高度認可。我希望通過‘雙一流’建設,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進高等教育水平提升。”尤政說。
從這一點出發,一些高校主動調整專業,對一些學位點進行裁撤,優化學科結構。
1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布了《關于下達動態調整撤銷和增列的學位授權點名單的通知》,175所高校撤銷576個學位點,部分包括博士學位授權點。對此,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馬陸亭認為,這主要是各學位授權單位在還“歷史欠賬”,從一個側面表明前些年一些高校太過于片面追求學科專業“大而全”、盲目設置專業。主動撤銷學位點,說明各授權單位更趨理性,對于學位點設置更注重學校整體學科群和自身辦學定位。毫無疑問,這對培養高素質人才是利好消息。
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說:“無論做什么樣的調整,基本原則就是要符合學科發展規律、符合人才培養規律。只要把握住這個大的方向,我們所有的調整、改革,對大方向是有利的,都可以去做,都可以把它做好。”據介紹,近年來,蘇州大學也在不斷地調整學科結構。“有增加有減少,有合并,也有縮小。一個基本的思路,就是為了促進我們學科發展得更好。”熊思東說。
對學科整合的問題,尤政還建議,還要根據已有學科基礎和學科發展趨勢,完善學科組織模式,通過整合分類過細、過散學科,形成若干學科相近、優勢突出、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學科群,提升承擔國家重大項目、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能力。
十九大代表、鄭州大學校長劉炯天說,“雙一流”建設實際是強化高校的內涵建設,來帶動整體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和發展。它的兩個直接目標,一個是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學科和一流大學,一個是在本世紀末把我們國家由教育大國變成教育強國。所以任重道遠,大家要擼起袖子加油干,為這樣一個宏大的設計來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