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什么人,學校說了算;工資怎么發,學校說了算;學校怎么辦,還是學校說了算。四川大學附中西區學校自從開展“教師自聘、管理自主、經費包干”改革以來,辦學主動性和積極性空前高漲,學生的學科合格率一躍位居全區前列。
川大附中西區學校的實踐是教育領域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改革的一個縮影。推進管辦評分離,構建政府、學校、社會新型關系,實現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2015年,教育部提出開展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試點工作,并明確改革試點單位和試點任務。3年多來,試點地區堅持問題導向,在學區化管理、集團化辦學、第三方評價等關鍵問題上積極探索,教育發展的生機活力正在源源不斷釋放。
解開公辦學校的“繩索”
“凡進必考”是公辦學校招聘教師的傳統原則,然而,招考工作通常由人社部門主導,學校缺少話語權。有時候,適合當教師的人招不進來,招進來的卻不適合當教師,基層校長們為此頭疼不已。
為解決這一矛盾,新疆克拉瑪依市下放辦學自主權,建立由校長負責的教師招聘機制,采取“帶編制”和“雇員制”兩種招聘方式,為多層次、多渠道引進優秀教師破除了制度障礙。
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激發學校辦學活力是推進管辦評分離改革的核心。在放權的同時,政府該如何創新管理方式?放權不意味著放任,政府需更多運用法規、標準、信息服務等手段引導和支持學校發展,逐步實現政府由微觀管理、直接管理為主,向宏觀管理與服務為主的轉變,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
北京、重慶等地以學區制改革為突破口,構建以學區為單元的現代教育多元治理結構,從單一垂直管理向多元化、多樣性、協商治理轉變,實現了管理層級的扁平化和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青島市在地方教育立法方面先行先試,推出了國內第一部以學校為主體的地方政府規章??《青島市中小學校管理辦法》,用制度明確了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各界依法參與監督的現代學校治理格局。
建設現代學校制度
政府放權后,學校如何才能接得住、接得穩?各地在推進學校章程建設的基礎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從決策、執行、監督等多個環節構建現代學校制度,確保學校辦學自主權的規范使用和有效施行。如無錫市構建了以校長負責制為主體、理事會和教代會為兩翼、學校黨組織為監督保障的現代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努力推進學校管理現代化。
在高等教育領域,通過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政府下放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被有序地下移到院系,從而激發基層組織的創新活力。
“在過去的辦學模式中,指揮棒在學校手里,學院圍著學校轉,學校是火車頭,學校帶著學院跑。以學院為實體改革的本質是發展動力動能的轉型,要逐步實現學校發展的‘動車組驅動模式’,在同一軌道上,每個學院都應當也可以主動發力。”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姜斯憲說。
在完善內部治理結構的同時,各地深入推進校長職級制改革、完善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制度,打造新型教育人才隊伍。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以校長(園長)聘任制、職級制、任期目標責任制、去行政化的改革全面鋪開。摘掉“官帽”后,一批德才兼備、懂教育、會管理的校長不斷涌現出來。
近年來,推進優質學校集團化辦學,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校正從理念走向現實。各地集中探索辦學模式創新,以教育集團化等為發展戰略,構建與集團化發展相適應的管理范式,打破學校封閉的管理模式和文化環境,建立健全協同創新、協同育人體制,在改革中形成教育發展的新形態。以沈陽市沈河區為例,該區采取“全部納入、分步實施”的方式,實現了區域內公辦學校全員集團化辦學,探索構建了集團學校自主發展機制,走出了一條“緊密型”與“松散型”相結合的全員集團化道路。
建立多元教育評價制度
名目繁多的檢查,一度讓基層學校領導疲于奔命,整日埋頭于檔案、臺賬之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集中精力抓好教育教學的核心工作。為了給學校“減負”,青島、克拉瑪依等地探索建立了涉校檢查考核評估歸口管理制度,規范對區市和學校的評估行為,由政府督導部門統籌安排,對每年擬評估檢查項目實施清單管理,優化整合各類檢查考核評估項目。
一直以來,在教育評價工作中,教育行政部門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評價模式受到人們質疑。如何加快第三方教育評估機構健康有序建設和發展,成為各地重點研究的課題。廣東佛山市順德區教育局將評價實施主責由原來的教育行政部門,委托轉移給區教育發展中心,教育發展研究學術機構擔任“第三方”角色,獨立運行教育評價的功能,以“第三方”的身份成為教育監督部門,履行督查職能。
除了教育教學評價,第三方力量在學校辦學績效、集團化辦學、政府項目管理等多個評價層面“大顯身手”。上海市楊浦區試點引入了第三方機構,開展針對不同集團的個性化評估。通過立體、多維的評價辦法,更精準地診斷集團化辦學中的優勢與問題,引導集團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