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亚洲一本色道 AV,免费观看的AV在线播放

南京農業大學瞄準國家戰略立足農業服務地方發展—— “頂天立地

思而思學網

云南省個舊縣水稻百畝產量達1073公斤/畝,創下連續3年在同一個示范方每公頃超過16噸的世界紀錄。這塊水稻試驗方,持的是一個科學“利器”??來自南京農業大學水稻栽培團隊的“作物精確定量栽培技術”。

作為以農業與生命科學為特色的高校,南京農大在解決國家戰略需求、破解區域發展問題的過程中,推進“雙一流”建設。據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該校“農業科學”和“植物學與動物學”兩個學科排名進入全球前千分之一。

聚焦前沿:學科建設瞄準國家戰略

2008年,云南省暴發大面積的馬鈴薯晚疫病,收成大減。

受農業部委托,南京農大教授王源超到云南等地考察,尋求解決辦法。王源超將染病的薯塊帶回了實驗室,從中找尋病原菌的“苗頭”。

傳統的作物疫病研究方向是從作物入手,鑒定植物的抗病基因,研究如何“抵抗”。2009年,隨著國際疫霉菌基因組測序的完成,王源超帶領團隊從疫霉菌基因組入手,琢磨它是用什么“武器”進行攻擊。

沒想到,這“攻守”思維的轉換,竟從冷門項目里“耕犁”出了一塊科研沃土。王源超團隊最近發現的病原菌攻擊植物的全新機制“誘餌模式”,作為該領域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在國際頂級學術雜志《科學》上發表。而近5年,作物疫病領域發表在影響因子10以上學術雜志的18篇高水平研究論文中,這個團隊貢獻了5篇。

“農業高校必須瞄準學科領域前沿問題,做好基礎研究的學科和團隊布局,堅守其作為學術殿堂的應有之義。科研若不以問題為導向、不能對接社會實際需求,再尖端的科研成果只能停留在紙上、止步在實驗室。”在南京農大校長周光宏看來,一流學科建設既要“頂天”又要“立地”。

立足農業:激活“放錯了地方”的資源

今年7月,農業部發布有關病死及病害動物無害化處理的最新技術規范,規范中新增的“硫酸水解法”由南京農大資源環境與科學學院教授沈其榮團隊提出。

“一頭100公斤的豬,除了70公斤水以外,剩下的30公斤都是寶貝。”沈其榮說,這套硫酸水解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工藝,每100公斤新鮮病死畜禽能生產出27公斤至30公斤的氨基酸、油脂和3公斤左右礦物質,處理過程沒有廢水、廢氣、廢物排出,真正實現了零污染處理。

在南京農大,像這樣“變廢為寶”的“魔法教授”不止一位。資源環境與科學學院教授潘根興被大家稱作“秸稈教授”,他從2009年開始帶領團隊聚焦秸稈焚燒處理難、利用難、推廣難問題,研制熱裂解生物質炭循環資源化技術,秸稈熱裂解后產生的氣體是生物質可燃氣,液體可以加工為葉面調理劑或有機肥,固體可以用作土壤改良劑。

不僅“一廢變三寶”,團隊還積極與企業“聯姻”。北京三聚環保新材料有限公司與南京農大合作成立了秸稈生物質炭高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發出了大型秸稈熱解生物質炭化的配套生產系統,單臺套年處理秸稈能力可達3萬至5萬噸。今年4月,來自北京、河南、山東、新疆等地20多家企業與學校合作興建秸稈生物質企業。

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發展優質安全輕簡高效的栽培技術……南京農大利用自身學科優勢,立足農業,激活“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努力構建大學與社會發展協同創新、共生共榮的內在機制。

服務地方:學科鏈對接產業鏈

2013年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世界最大的菊花種質基因庫就“藏”在南京農大。這一年,學校與江寧區湖熟鎮政府合作,將占地150余畝、保存了5000多份種質資源、3000多個品種的菊花培育基地向公眾開放。

南京農大湖熟菊花基地將傳統的菊展與鄉村休閑旅游結合,每年有數十萬游客前來賞菊,拉動周邊旅游、餐飲、零售、農副產品等行業,帶來了幾千萬元的旅游收入。

“圍繞菊花產業,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研究生產什么。”菊花課題組負責人陳發棣說,課題組每年接受企業委托的菊花科研項目7?8個,菊花餅、菊花酒、菊花餃子等創意菊花“潮品”走向市場,百姓在賞菊的同時亦能“品”菊、“食”菊。

“通過菊花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讓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充分顯現。”南京農大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姜東說,為了促進學科鏈與產業鏈更好對接,南京農大由科學研究院牽頭,專門成立了“菊花全產業鏈”研發項目,充分整合學科資源,構建起3支團隊,分別致力于技術研發、文化品牌挖掘和市場開發。

如今,課題組一方面躬耕菊花的育種和栽培,拉動傳統產業的“復壯”;另一方面與地方政府合作,打造以菊花新品種展示、菊花文化傳播為主,結合農產品展銷的休閑旅游農業模式,逐漸形成了菊花品牌。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