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種名師工程應運而生。五花八門的名師稱號,令人眼花繚亂。名師成名,路徑不同、早晚各異。大器晚成者有之,也有很多老師是通過賽課,一課成名。有的名師光彩奪目之后就“曇花一現”,成了過期或者“變質”的名師;而有的名師卻能長期在教育教學第一線閃閃發光。
名師“過期變質”或是“短暫發光”現象確實是當下教育的一大現實問題。有些名師一夜成名,一課成名,一旦功成名就,便選擇隱居山林;有些名師,徒具虛名,名不符實;有些名師純屬人工打造,借助外力。凡此種種,自然生出“名師保質期”的課題,引發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反思。
然而,在我看來,“名師保質期”卻是個偽命題。何謂名師?“曇花一現”“天馬行空”的名師能夠真正稱之為名師嗎?
所謂名師,實質上應當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扎實專業素養、深厚教育情懷、高超教學技藝、鮮明教育個性、系統教育主張,在教育教學領域取得重大教育成果,具有較高威望與影響力的優秀教師。
名師是教師群體中的杰出成員,是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佼佼者。名師之根在教學,名師的陣地在課堂。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才能成就真正的名師。因而,評價名師的最基本原則與標準,應當看名師是否長期堅持課堂教學、是否扎根課堂一線、是否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日益成熟、是否深受學生的喜歡。
基礎教育的名師,不是專業的理論研究者,也不是純粹的教師培訓者,而是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師。討論“名師保質期”,我們首先應當明晰名師的概念,對名師予以準確的定位。當下,諸多地區被廣泛推崇的中小學名師之所以成名,名在光環,諸如獲得某種級別的獎項、取得何種榮譽稱謂、出版多少部教育專著、開設多少節專業講座。名師在盛名之下,慢慢退出中小學課堂,轉變為專業的教師培訓專家,通過示范課、學術講座、外出講學,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擴大自身的影響,使自己的聲名遠播。
這樣的名師影響力超前,其專業引領示范作用不可低估。名師雖然達求了名的保質,但是,作為教師的名師卻忘記了初心,丟掉了自己的專業陣地,忘卻了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
不可否認,參加各級教學競賽,經常性舉行專家講座等專業學術活動,對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個人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教師的專業成長并不是為了自身的名與利,而是為了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能力,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諸多名師,在自身專業素養逐步攀升的同時,其教育教學質量卻在急劇下降。頻繁地外出、大量的額外工作,擠占了太多的時間與精力,使其無法安心教書、潛心育人,最終受傷的還是學生。這樣的名師又豈能稱之為真正的名師?
在探討“名師保質期”這個問題之時,我們僅僅看到的是教師之名,而沒有看到其教學之實。評價名師的教學不應當僅僅關注其呈現在公眾視野的觀摩表演,更應當關注其扎根田野的躬耕之作。相對于具有華麗外身、光鮮外表、擅長表演的“展示型”教師,那些長期堅持教學一線、埋頭于教學天地、全心全意服務教育的“苦干型”教師,更值得社會關注。名師的頭銜,也應當賦予他們;名師的評價標準,也應更加放眼實際。
名師是社會對教師工作成績的評價,也是教師個人的精神追求。名師不是殫精竭慮的苦心經營,而是腳踏實地的水到渠成;名師不是爾虞我詐的功利之爭,而是充實寧靜的心靈自足;名師不是光芒四射的榮譽獎章,而是學生成長的內心愉悅。名師的追求,其實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以最佳的狀態,教好書、育好人,讓學生感受師者的高尚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