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我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男孩要站著小便,女孩要蹲著小便?”面對孩子的疑惑,許多家長的回答總是既離奇又敷衍。“你是從垃圾桶里撿的。”“你長大就知道了。”但近些年來屢屢發生的兒童性侵害事件告訴我們,兒童性教育已經不能再羞于啟齒、含糊其詞了。幫助兒童盡早了解必要的性知識,厘清性別、身體邊界,樹立自我保護意識迫在眉睫。
【科學性教育】
性教育如何對幼兒啟齒
但菲 申誼可
近年來,社會上頻頻曝出的兒童遭遇性侵案件,接二連三地刺痛著公眾敏感的神經。幼兒性安全問題已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人們在高聲呼吁法律對性侵者嚴懲不貸的同時,更要深刻地意識到對幼兒進行科學的性教育已經刻不容緩。
性教育宜早不宜遲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指出,幼兒期是進行性教育的關鍵時期,因為它奠定了個體性發展的基礎和方向。心理學家科爾伯格的研究表明,幼兒的性別角色意識經歷了性別認同、性別穩定、性別一致性三個階段,從能夠正確說出“我是男孩”“我是女孩”逐漸發展到“我是女孩,長大之后我也是女孩”“就算我不扎頭發,穿著褲子我也是女孩”。可見,盡管幼兒還沒有進入青春期,但對性、性別等已經知曉很多。因此,在幼兒階段進行性教育十分必要。
越早讓幼兒接受性教育,就越能夠有效幫助幼兒遠離潛在的性侵危險。有研究認為,5歲之前所接受的有關“性”的教育,無疑將決定人一生有關“性”的方方面面。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正是認識到這一點,才早早地將兒童性教育提上日程。英國法律規定,必須對5歲兒童開始進行強制性性教育。在芬蘭,幼兒園有正式的性教育圖書,一面從性保健出發進行性知識教育,一面加強性道德教育。而在德國以及我國的香港、臺灣地區,則利用漫畫或繪本進行有關生命誕生過程的性啟蒙。因此,普及性教育,尤其是健康的性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
性教育宜導不宜堵
受封閉的性觀念和傳統文化的束縛,在中國,“性”的話題即使成人也難以啟齒。于是,當幼兒問起“我從哪里來”時,父母總會以“半遮面”的態度或語言予以敷衍搪塞。要么秉持“無師自通論”,認為性教育再簡單不過,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等你長大了你就知道了”;要么堅持“為時過早論”,認為幼兒年齡還小,等到青春期再教育也不遲;要么曲解“誘發論”,認為與其教育不如不教育,知道得越多,反而會誘發孩子對性的強烈興趣。
凡此種種,都是對幼兒性教育的回避、恐懼和推責。如果兒童早期這種對性知識好奇的需求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和正確的引導,很容易使他們對自身急劇的身心變化產生困惑。
幼兒性別意識的建立、對性別差異的了解、身體邊界安全的教育等,都需要有意識地引導與教育。家長和教師作為實施幼兒性教育的主力軍,有必要讓幼兒從小了解“我從哪里來”,滿足其對生命誕生過程的好奇。幼兒性教育還包含幼兒對自己性別的認知。有的家長出于對某一性別的偏好或僅是好奇心,將男孩扎起小辮子、戴上蝴蝶結。這些都屬于性教育中的不當行為,很容易導致幼兒性別認知混亂。
幼兒性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當屬讓幼兒學會自我保護,建立起身體的邊界意識,保護自己的隱私,使自己不受性傷害。每個幼兒都是自己身體的小主人,有權決定是否接受外界對其身體的接近。我們要鼓勵幼兒,在別人侵害自己身體時,勇敢大聲地說“不”。與此同時,也要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的身體和感受。
性教育宜繁不宜簡
性教育不只是讀一本繪本、聽一次性教育講座或看一次生命起源視頻,它還是一個涉及家庭、學校和全社會的教育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隨受教育者年齡不斷增長的再社會化過程。這個再社會化過程不能因為尷尬、難以啟齒而變成一個“減法”,面對幼兒“我從哪里來”的提問,不能予以“你是充話費贈的”“網上下載的”等搪塞式的回答。
對幼兒的性教育不能怕麻煩。如果幼兒提出有關性方面的問題,家長和教師一定要科學、藝術地解釋,不能信口雌黃,誤導幼兒。如果遇到實在難以回答的問題,家長、教師要和幼兒一起查閱書籍,了解“真相”。再者,如果幼兒出現兒童性行為(包括兒童對性方面的感受、行為及發展狀況),家長與教師也要隨時溝通、交流,協力解決。
如今的社會日益開放,幼兒性教育卻仍是一場任重而道遠的旅程。家長、教師乃至全社會都要認識到幼兒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協助幼兒為自己的身體搭建一個安全、堅固的堡壘,讓幼兒安全、健康、幸福地成長。(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
【生命的起源】
我是從哪里來的
陶雙驥
年幼的孩子經常問成人“我是從哪里來的”,面對這樣的問題,許多教師與家長往往難以啟齒,從而選擇回避、搪塞,錯過了教育時機。其實,幼兒性教育并非無從下手。
對幼兒開展性教育的難點在于性的隱秘性與幼兒有限的接受能力。生育與生命起源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幼兒很難理解。如若從幼兒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入手,幼兒園開展性教育將容易許多。
“兔子為什么突然生下小兔子”
幼兒園東北角的養殖區新入住了一對小黑兔子,它們很快就成了孩子們的好朋友。孩子們一邊為小兔子收集食物、清理衛生,一邊仔細觀察、記錄兔子的成長過程。在孩子們的悉心照料下,小兔子一天天長大,其中一只兔子的肚子竟然不斷變大,一段時間后,產下了六只兔寶寶。孩子們的興趣與疑問在這一刻達到高潮:“兔子為什么會突然生下小兔子?”“小兔子是從媽媽肚子里來的,那我是從哪里來的呢?”
教師通過觀察,敏銳地認識到這是進行幼兒性教育的好時機。借助幼兒長期照顧、觀察小兔子的經驗,教師利用先前的照片與觀察記錄,引導幼兒一起回憶小兔子慢慢長大、懷孕和生育的過程,讓幼兒在回憶中切身感受生命的變化與起源。有了對小兔子生命來源的探索經驗,由物及人,幼兒理解自己生命的來源就簡單多了。
初識懷孕分娩過程
生育是一個涉及許多科學知識的生理現象,若對幼兒如實、詳細地講解個體從性成熟到受精、胚胎發育、細胞分裂,再到分娩的過程,不但幼兒教師很難講清楚,就連幼兒也無法理解。考慮到幼兒的學習特點,幼兒教師在選擇性教育方式時,也要選擇具體的、幼兒可以感受的方式。
幼兒用筆記錄、用眼睛觀察了兔子成長、懷孕、分娩的全過程,對生命的成長與來源有了切身體驗。在與幼兒交流中,教師發現幼兒對小兔子要長大了才能生小兔子,要生小兔子肚子就要先變大,以及大肚子期間會有不怎么吃草、天天趴著睡覺、兔窩附近出現洞等現象印象深刻,而對于雌雄兔子如何交配、小兔子在母胎中怎么生長等不會加以深究。
在回憶小兔子成長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關注這些有明顯特征的環節,可幫助幼兒對兔子的成長、分娩過程建立大體認識。借助這些認識,幼兒對成人生長、孕育過程的理解,對“懷孕”“分娩”等專業名詞的理解也更容易。
理解孕育之苦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結構可分為認知、情感、行為三部分,它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為切實達成性教育目標,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僅對幼兒進行生育知識的教育還不夠,還需要引導幼兒建立對生命、生育行為的理解與尊重。
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回憶兔媽媽懷孕期間的細節。細心的幼兒不斷回憶起兔媽媽突然不怎么吃草、天天趴著睡覺、不愛動、脾氣變得暴躁、薅毛、在兔窩附近打洞等反常行為,還發現這個過程持續了一段時間,了解到兔媽媽為小兔子所做的種種。在教師的啟發下,幼兒體會到兔媽媽懷孕過程的不易與艱辛,對兔子父母的感情更加濃厚,對它們的照顧也更加細致。(作者單位: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性別有邊界】
我是男孩還是女孩
王卉青
幼兒園中的“怪現象”
鏡頭一
托班的衛生間里,幼兒都在小便。蕾蕾突然站在蹲池處,像男生一樣站著小便,小內褲被尿濕了。
鏡頭二
壯壯小朋友的媽媽很愛給壯壯打扮,經常給他扎小辮、戴頭箍,打扮得像個小姑娘。表演區的活動開始了,壯壯扮演著《蝴蝶找花》中的小姑娘,穿起了花裙子,說話也細聲細氣的。
上述現象在幼兒園里其實很普遍,它是幼兒性別意識模糊的表現。性別意識是自我意識的重要內容之一。一般來說,3歲以前的幼兒性別意識模糊,需要家長、教師密切配合進行培養,讓幼兒從小意識到男女有別,對自己的性別有正確的認識。如果不進行正確引導,就會造成幼兒性別意識混亂。因此,對幼兒進行正確的性別意識教育,是非常必要和必須的。只有這樣,幼兒才能真正區分清楚“我”是男孩還是女孩。
家庭發揮基礎引導作用
幼兒期,幼兒對于自己性別的認知完全來自父母的引導,父母無意的差錯,就可能會造成幼兒的誤解。如果媽媽平時著中性服裝、“板寸頭”,而女兒留長發、穿連衣裙,這就會使幼兒對自己是“女孩”的概念形成懷疑。所以,作為家長,男士就應該穿得帥氣一點,女士就應該打扮得漂亮一點。父母從穿著上就要讓幼兒明白“我是男孩(女孩)”。
德國教育心理學家基尼指出:幼兒最早了解人體和性別的啟蒙教育,是讓幼兒知道男孩的身體和爸爸一樣,女孩的身體和媽媽一樣。因此,在家庭中,應由爸爸帶男孩洗澡,媽媽帶女孩洗澡。在給幼兒選擇玩具時,也應為男孩選擇槍、汽車等機械類玩具,為女孩選擇洋娃娃、芭比公主等玩偶,這樣才不至于使幼兒產生性別錯位。
幼兒園發揮不斷強化作用
男女孩分開如廁。幼兒園中最好、最方便強化性別意識的環節就是如廁。教師要重視教給幼兒正確的如廁方法:男孩站著小便,女孩蹲著小便,這也是男女孩最明顯的區別。
巧妙利用教學活動。在我國,專門的性別教育教材不多,只是近年來才陸續出現。因此,教師應靈活將隨機教育、談話活動相結合,教授相關知識。同時,“性”對許多人來說,常常難以啟齒,繪本則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手段,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幫我們說話。《毛茸茸:生理上的性別差異教育》《小雞雞的故事》等都是很好的讀本,教師可以讀給幼兒聽,或者和幼兒一起閱讀。
根據性別分組游戲。幼兒期是幼兒規則意識建立的關鍵期,各個游戲和過渡環節都有一定的規則,教師可以將規則的培養與性別教育結合起來。如排隊時,可以男女生分開站;取操作材料時,可以男女生分先后去取……剛開始時,肯定會有幼兒站錯位置,年齡越小越明顯,這時,教師一定要不厭其煩地提醒幼兒糾正。
總之,幼兒的性別教育離不開家長和教師的共同配合。教師要做有心人,善于觀察每個幼兒,同時注意保護幼兒的自尊心。作為家長,幼兒出現性別錯亂時,不可大驚小怪,要改變傳統刻板的教育觀念,讓幼兒在科學的引導下健康成長。只有這樣,幼兒才不會為“我”是男孩還是女孩糾結。(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歡樂親子園)
【保護性安全】
織一張幼兒性安全的密網
劉志會
近些年來,兒童性侵害事件不斷進入人們視野,引起社會極大關注。采取有力措施保護兒童健康成長迫在眉睫。李清棟博士指出,預防性侵害教育首先應該在家庭開展,因為學校只能教一些共性知識,有些屬于身體私密的部位,父母和孩子談起來更方便。因此,對幼兒進行性教育,家庭是主體。這一方面需要家長自主學習,提升意識,另一方面也需要幼兒園與家庭攜手,織一張幼兒性安全的密網。
識別危險因素
性侵幼兒案件非常隱蔽,不易被發覺,因此,讓家長了解并幫助幼兒識別危險因素,十分重要。為提高家長重視程度,我們為家長分發宣傳頁,告知家長幼兒可能會遇到的不安全因素,如陌生人搭訕,利用玩具、糖果等誘騙幼兒……尤其提醒家長警惕熟人中隱藏的不安全因素。許多時候,傷害幼兒的不是陌生人,而是幼兒熟悉的人。幼兒對這些人缺少防范意識,難以第一時間意識到自己受了侵害。且犯罪嫌疑人利用熟人身份,更容易接近兒童并獲取信任,也更容易通過誘哄、脅迫等方式掩蓋犯罪事實。
掌握科學方法
幼兒性安全教育的缺失,是導致幼兒性侵害事件頻發的重要原因。因此,掌握科學的方法,是提升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重要一步。
我們通過召開家長會、開展專家講座等方式,幫助家長掌握預防幼兒被性侵方法。首先,我們要求家長告訴幼兒,凡是小背心、小內褲遮蓋的地方,都是隱私部位,不能隨意裸露,自己不碰觸,更不允許別人觸碰。如果有人觸摸或者讓幼兒去摸他(她)的這些部位,要讓幼兒立刻說“不要”,然后跑開,告訴家長、老師和警察。同時還告訴幼兒,即使有人正在對自己或者以前對自己做過不好的事,也要從現在起學會說“不”。其次,我們提醒家長不要把幼兒單獨托付給熟人、特別是異性較長時間,幼兒回來后家長也要注意觀察幼兒有無異常。
增補科學知識
有家長擔心對幼兒說多了,幼兒會產生害怕心理。那么,鑒于幼兒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對低齡幼兒的性教育就應該把握一定的度。我們向家長贈送繪本,推薦書籍,幫助家長補充科學性教育知識。《怎樣預防兒童性侵害》,比較科學地介紹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預防性侵害的方法。我們還向家長推薦《小威向前沖》《不要隨便摸我》等繪本。這些都是優秀的早期性教育、性保護繪本,適合親子共讀。網絡上比較好的防性侵短片,我們也會適時推送給家長。
游戲中學會性保護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家長以游戲的方式幫助孩子,有助于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運用自我保護的方法。我們通過班級群,向家長介紹性保護的家庭游戲,比如親子繪畫。家長先畫男女兩個小人,讓幼兒用紅色的筆圈出哪些是隱私部位。又如“我是壞人”游戲。家長拿玩具娃娃與幼兒問答:“如果鄰居叔叔摸她的小屁屁,可以嗎?你告訴娃娃應該怎么辦?”“在家庭以外的地方,有人要脫娃娃的衣服,娃娃要怎樣做?”這些簡單的游戲幼兒印象深刻,比單純的說教效果更好。
家園及時溝通
研究表明,遭受性侵害的幼兒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會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一系列精神問題,比如恐懼、抑郁、不喜歡自己的身體、低自尊、注意力不集中等。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幫助,他們成年后多會在人際關系方面遇到困難,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系,有人還會多次受害。我們告訴家長,可以通過家長信箱、QQ、微信等工具把幼兒在家的一些異常表現反映給幼兒園,便于共同商討對策,從而把對幼兒的傷害減輕到最低。
父母是幼兒性教育的啟蒙教師,家庭和幼兒園是幼兒性教育的重要場所。家園攜手,才能讓幼兒獲得科學的性教育,從而遠離“魔爪”,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