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資格作為人才評價方式,搭建了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能人員職業發展的通道。為此,很多職業學校實行“雙證書”制度,即將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捆綁,職業學校的畢業生要考取所在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才能領取畢業證書。這一度成為職業教育的特色之一,在各地推廣實施。
從本質上來說,職業資格證書是勞動者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須具備的知識和技能的證明。但是,近些年來,隨著經濟持續增長與產業結構的快速調整,不少職業資格證書逐漸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一些原來需要特殊培訓和嚴格考試才能取得的資格,現在已經變成了正在消失的崗位或大眾化的技能;一些職業資格“含金量”較低,參加培訓和鑒定的人員支付費用取得證書卻沒有實際效用。更成問題的是,由于存在著巨大的經濟利益,職業資格考試往往成為某些部門和個人手中一塊充滿誘惑力的“唐僧肉”,甚至成為簡政放權道路上的一大障礙。因此,從2013年到2017年的4年間,人社部門連續7批集中取消了434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削減比例達70%以上。
調研中發現,某些學校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列入了削減范圍內,面臨無證可考的窘境,就規定學生必須考取相近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繼續維持“雙證書”。于是出現了旅游類專業的學生不管是學餐廳服務還是客房服務,都一窩蜂地去考茶藝師的場景,因為前兩個職業資格證書被削減了,茶藝師的還保留著。且不說社會是不是需要這么多茶藝師,面對新形勢,職業學校的管理者是不是也要與時俱進,順應形勢,不要固守用職業資格方式評價學生的技能水平,死死抱著“雙證書”不撒手。
如果說以前還有職業資格證書能讓職業學校在技能評價上“偷偷懶”,反正最后都以能不能考取證書為準,那么現在新形勢逼得我們不得不對技能評價進行轉型思考。職業學校的畢業生是否能夠得到企業的認可,能否成為受社會尊重的人,不是一張職業資格證書決定的。在技能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其實企業不需要樣樣精通的全才,需要的是一技之長的專才,在一專的基礎上再具備其他技能的基本能力。這就需要職業學校改變以往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專業學習有一個客觀、科學、合理的評價。
以筆者所在學校的工業產品設計專業為例,這是沒有職業資格證書的專業。學校將考核制度創新為項目考核制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專業技能考核體系,采用將階段目標考核與學分制相結合的方式,每個子項目的階段考核均參考行業、企業技能的執行標準進行,大的項目制作考核由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進行考核評價。通過多元的考核方式促使學生的專業技能不斷提高,并邀請行業相關專家制定項目考核的要求和標準,以確保課程評價體系的合理性與實用性。每學期按能力培養項目的考核標準進行能力考核,考核合格后,可以取得相應的行業認證證書和學校頒發的技能級別證書,逐步形成知識和能力的雙考核體系。
具體到每一門課程的評價也需要創新評價方式。傳統的課程評價方式比較單一,過于注重考試結果,不能綜合反映學生在課程中的學習情況。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不僅要包含終結性評價,還應包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考查,以學習周為單位,每周有學習項目考核、階段有課程單元考核、總結階段有項目成果展示。如在“三維實體造型”課程中,筆者所在學校對學生的課程學習進行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對于上交的項目作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首先是學生自我評價,然后是生生互評,在自評和互評的基礎上,再是教師的評價,最后總結階段的項目成果展示則邀請企業、行業的專家共同參與評價。各類技能競賽和展示可以為課程加上附加分,經幾輪評價課程合格后,核發相應的學分。
“無證時代”的到來,讓我們重新審視職業教育技能教學的評價機制,職業學校要汲取原先職業資格證書考核中的合理元素,結合新形勢、新需求,制定出既科學、合理,又能反映職業教育特點的評價制度,實現職業學校技能評價的順利轉型。
(作者單位:寧波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