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看到這么多與我們懷有共同理念的人在網上維護科學,而且最終詞條被鎖定在“低毒”時,我感到十分欣慰。這是科學所匯聚的力量。
■本報記者 施劍松
3月30日凌晨,一名網民悄悄將百度百科上的PX詞條的毒性釋義由“低毒”改成“劇毒”。這兩個字的改變成了一場“詞條保衛戰”的導火索。這場“詞條保衛戰”的雙方,一方是匿名網民,另一方則是清華大學化工系的6名學生。從4月2日到4月6日這5天時間里,圍繞著PX毒性是“低毒”還是“劇毒”,雙方反復修改達到36次,直到百度管理員最終將詞條有關毒性的釋義鎖定為“低毒化合物”。
PX即“對二甲苯”,是一種用途廣泛的化工原料。4月2日,清華大學化工系大二學生王潤佳偶然發現,百度百科詞條中對PX的解釋內容竟是“劇毒”。王潤佳決定根據所學知識科學解釋PX詞條,將PX毒性改回“低毒”,并在社交網站上分享了自己修改的釋義。然而,讓他感到意外的是,剛剛修改完的詞條,很快又被匿名網民改成了“劇毒”。一天之內,圍繞“劇毒”還是“低毒”,雙方反復修改了3次。
4月2日晚,“詞條保衛戰”進入最激烈的階段,幾乎每過半小時詞條就會被刷新一次。而這時王潤佳已經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清華大學化工系大四學生蔡達理、畢嘯天等同學相繼加入“詞條保衛戰”的行列。他們以輪班的方式晝夜捍衛PX“低毒”屬性,持續時間長達120小時。其間,面對匿名網民“別亂改可以嗎?明明有毒”的詰問,王潤佳第一個表明清華化工系學生的身份,并承諾用所學專業知識保證修改正確。而蔡達理不僅表明清華大學化工系學生身份,還寫下“清華化工系今日誓死守衛詞條”的留言,很快得到清華化工系同學乃至其他高校學生的響應,復旦大學、對外經貿大學等高校化學專業學生也相繼加入“保衛戰”行列,不斷完善細節、留言聲援。
4月6日,百度百科管理員正式將PX毒性的描述鎖定為“低毒化合物”。而此時,雙方圍繞PX毒性的反復修改已達36次。
在網絡時代,大眾對陌生事物的初步了解往往依賴搜索引擎,而漢語世界對概念和事物的闡述集中在“百度百科”和“維基百科”,因此詞條怎么寫,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大眾的觀點。蔡達理和畢嘯天都是高校化工系學生,而PX正是他們在實驗室常會接觸到的化合物之一。
當“詞條保衛戰”終于告一段落,參與“戰斗”的清華學生卻沒有停止思索。蔡達理說:“修改詞條本身是一件只關乎科學的事,我們在事件中盡了自己的責任。但是,現在看來,整個事件卻不只關乎科學,還關乎公共管理、政府公信力、自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等各個方面。”
畢嘯天說,網絡時代信息傳播十分自由。人們在面對信息時并不都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作出正確而客觀的判斷。但是不實信息傳播的同時,也給辟謠的人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在詞條修改中,我們每個人做的只是幾個簡單的操作。我覺得,對于學習科學的學生,應當有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素養。”畢嘯天說,清華化工系77級校友曾提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如果把這句話應用于當今網絡環境,就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我希望,有相關專業知識的同學盡自己努力去傳播科學,厘清謬誤。更重要的是,在傳播科學知識的同時傳播一種明辨是非的理念,讓更多的人以理性的觀點去審視我們所面臨的環境。”
對這一問題,蔡達理進一步補充說:“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除了傳遞科學知識外,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傳播科學的獲取知識和理性論證的方法。因為人不可能窮盡世界上所有的知識,但掌握辨別真偽的方法有利于我們看清事實,做出正確的選擇。”
畢嘯天說,從最終的結果中我認識到,這是一場科學與謠言的斗爭。而科學必然會戰勝謠言。“當我看到這么多與我們懷有共同理念的人在網上維護科學,而且最終詞條被鎖定在‘低毒’時,我感到十分欣慰。這是科學所匯聚的力量。”
而說起事情本身給自己最大的啟示,蔡達理說:“都說每個人都在感嘆世事無常人心不古,但鮮有人為之奮起一搏。但這件事情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當你真正亮出身份,敢于與歪曲科學事實的勢力對抗時,你會發現身邊站著的是千千萬萬個你的同志。”
記者了解到,事實上,PX詞條有關毒性的描述并不是第一次被修改,清華辟謠PX謠言也并非首次。PX引發公眾關注的每一個時間點,清華化學和化工兩個專業的學生都會關注,并用所學知識維護科學事實。
【相關鏈接】
PX是什么?
PX即對二甲苯,無色透明液體,具有芳香氣味。比重0.861,熔點13.2℃,沸點138.5℃,閃點25℃,能與乙醇、乙醚、丙酮等有機溶劑混溶。可燃,低毒化合物,毒性略高于乙醇,其蒸氣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極限1.1%~7.0%(體積分數)。國際評估化學品致癌的權威機構(IARC)對包括PX在內的整個二甲苯類的評估結果表明,PX致癌性證據不足,即有對人體致癌性無有效證據的物質。美國政府工業衛生學家會議(ACGIH)將其歸類為A4級,即缺乏對人體、動物致癌性證據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