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思想創造、文化繁榮和文明進步。高校是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的重鎮,也是從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五路大軍之一,承擔著哲學社會科學思想創造、教育傳承和文化傳播的重要職責。中國人民大學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其前身是1937年誕生于抗日戰爭烽火中的陜北公學,以及后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和華北大學。學校始終把人文社會科學作為立校之本、強校之基,長期堅持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鼓與呼,促進和營造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社會氛圍,并逐步探索出一條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繁榮發展之路。
堅持,勇做學習、宣傳與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排頭兵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如果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哲學社會科學就會迷失方向、丟掉靈魂。高校是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也是培養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的重要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是國內外公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和傳播的重要基地。80年來學校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許多開創性、奠基性的歷史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世紀館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陜北公學堅持“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原則,著力培養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且能夠運用中國革命實踐的政治干部。建校初期,主要開設“馬列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中國革命運動史”“中國問題”等課程,后來隨著學習程度的提高,又增設了“世界革命史”“科學”“馬列主義經典作家原著選讀”等課程。許多高級班的學員,如胡喬木、田家英、廖蓋隆、胡華等后來成為黨的著名理論家。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命名組建后,學校在國內最早設立了各種層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我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許多學科、專業、教材都肇始于中國人民大學,然后走向全國。《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中國革命史講義》等教材不僅用作本校學生用書,而且受到全國高等學校師生和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大都發行數百萬冊甚至上千萬冊,哺育了共和國幾代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科研人才,在全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50年到1965年的15年間,中國人民大學為全國高校培養了絕大多數政治理論課師資,在傳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方面,充分發揮了“工作母機”的作用。自2004年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以來,中國人民大學共有54位專家入選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首席專家或主要成員,入選人數位居全國高校首位。
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勇做黨和國家決策服務的思想庫
實踐是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源泉,理論必須回答和解釋當今社會經濟發展所提出的各種問題,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信服,才能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才有強大的生命力,才能有所作為、有所建樹,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80年來,中國人民大學積極發揮“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1939年1月,在*的關心下,陜北公學成立了中國問題研究室,由著名的歷史學家何干之主持。陜北公學中國問題研究室重點研究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中國革命運動史、中國農村基本問題、中國革命統一戰線及策略等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為毛澤東同志撰寫著名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提供了大量原始素材。中國人民大學命名組建后,始終堅持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校風。學校成立之初,設立了8個系:經濟系、經濟計劃系、財政信用借貸系、貿易系、合作社系、工廠管理系、法律系與外交系。這些都是新中國建設所急需的專業。1963年,*召開“如何加強研究外國工作問題”的座談會,決定委托中國人民大學成立蘇聯東歐研究所。該所成立后,為當時國際斗爭形勢與我國外交工作總體布局調整提出了大量決策咨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大學一直倡導師生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人民大學先后有11位教師受邀為*政治局集體學習做輔導報告。從2002年開始,中國人民大學編寫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報告》《中國經濟發展研究報告》《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發布的“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預測”“中國創新指數”和“中國發展指數”三大指數,已成為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學術品牌。
扎根中國大地辦學,勇做新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奠基者
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是由具體學科專業所組成的有機系統,構成了一定科學領域知識的總體框架,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發展的系統性、專業性、科學性。中國人民大學以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優勢和特色著稱,在新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多個學科的專業設置與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師資培養等方面作出了奠基性、開創性的貢獻,發揮著先導和示范作用。
解放戰爭時期,華北大學不僅僅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最高學府,還是當時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才俊云集之地。華北大學成立了8個專門研究室:中國歷史研究室,歷史學家范文瀾兼任主任;哲學研究室,哲學家艾思奇兼任主任;中國語文研究室,語言文字學家吳玉章兼任主任;國際法研究室,法學家何思敬任主任;外語研究室,主要從事翻譯工作;政治研究室,政治學家錢俊瑞兼任主任;教育研究室,教育學家張宗麟任主任;文藝研究室,文學家艾青任主任,正可謂是名家云集、大師薈萃,是新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發展的雛形。1956年3月9日,*宣傳部就中國人民大學的發展方向問題向黨中央請示,意見是:“中國人民大學今后發展成為一所以專門培養馬列主義師資和社會科學理論干部的大學較為適宜。”毛澤東同志批示:“照此辦理。”鄧小平同志批示:“我覺得這樣規劃人民大學的發展方向是適當的”;“建議中國人民大學在現有財政經濟各系的基礎上成立經濟學院,由國家計劃委員會和高等教育部共同負責辦理。”這一重要指示明確地規劃了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科特色與發展方向。我國現有的經濟、管理、法律、新聞、黨史、外交、政治等學科或專業,不少都是發源于中國人民大學。改革開放后,中國人民大學還率先建立了信息管理系、勞動人事學院、知識產權中心等適應*需要的院系或者中心,大力發展管理科學、信息科學和環境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在全國也都起到了一定的先導或者示范作用。
展現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氣度,勇做加強中外人文學術文化交流的橋頭堡
世界所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取得的積極成果,是*哲學社會科學的有益滋養。中國人民大學發軔于延安的黃土高坡,長期接受革命傳統的熏陶,有濃郁的鄉土味,但同時具有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氣度,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成為加強中外人文學術文化交流的橋頭堡。
新中國建立之初,百廢待興,為了迅速建立一個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向蘇聯學習,培養大批建國干部,成為創辦中國人民大學的重要任務之一。1949年12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通過的《關于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中就特別指出:“創辦中國人民大學的任務,是接受蘇聯的先進經驗,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新中國的各種建設干部”。蘇聯專家幫助中國人民大學建立了諸如教研室、“習明納爾”、口試、四級計分制等蘇聯模式的教學制度,并且指導中國師生開展科學研究,為促進新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的現代化作出了巨大貢獻。改革開放后,學校以開放的胸懷和世界的視野,將眼光轉向國外,率先翻譯和引進了一大批西方經濟學、管理學教材和著作,成為學習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的排頭兵。中國第一部西方哲學家全集中譯本《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套全國通用《西方經濟學》教材、中美第一個西方經濟學交流培訓項目、中歐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第一個重大合作項目等等,都是由人民大學率先承擔和完成的。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大力實施提升國際性戰略,舉辦的21世紀世界百所著名大學法學院院長論壇、世界漢學大會、中歐合作論壇、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年會等學術會議,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八十載砥礪奮進,中國人民大學正在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齊全的學科優勢,全面推進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思想庫建設、國際影響力提升、大學形象建設和美麗校園建設“五大戰略”,為把學校建成“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探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的繁榮發展之路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