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團市委為我提供的機會,因為在社區青少年社工實踐基地3個多月的實習經歷,已經有幾家專業社工機構向我提出了邀約,希望我畢業后去他們的機構工作。”在團青島市委舉辦的一次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者培訓交流中,青島科技大學社工專業大四學生丁洋和大家分享了她的收獲。
丁洋口中的青少年社工實踐基地,是團青島市委在培養青少年事務社工專業人才工作中的一項創新舉措。自2015年起,團青島市委先后依托青島大學等4所有社會工作專業的高校,建立青少年社工人才培訓基地和專家庫;同時采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全市青少年社會工作者走進高;蛘呔徒诒緟^市接受社工政策法規、職業倫理、專業理論、實務技能、社工職業資格考試輔導等培訓。截至今年11月底,已培訓青少年社工及志愿者1100余人。
為什么想到培育社工人才?用團青島市北區委書記劉婧的話說,這跟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現狀有關。以市北區為例,該區地域跨度較大,人口密集且復雜,轄區內閑散、有不良行為以及社區服刑青少年數量較多,而青少年社工嚴重不足。
“原來一直苦于找不到好的師資,團市委充分整合高校資源,為我們開展社工培訓提供了及時有力的專業支持。通過輪訓,青少年社工都基本能運用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為青少年提供服務。”據她介紹,團青島市北區委一年來已組織全區近百名青少年社工參加專業培訓,實現了青少年社工持證上崗,大大提升了青少年社工工作的規范性。
建立青少年社工實踐基地不僅解了社區的燃眉之急,也讓相關專業大學生接了地氣。丁洋在嶗山區麥島社區青少年社會工作實踐基地實習期間,有專業社工負責帶隊、指導、做項目。由于工作認真、積極主動,她得到了在麥島社區開展項目的多家社工機構的青睞。
社工機構也從中收獲不少。麥島社區“青青島家園”青少年服務站的負責人羅范就表示:“以前很多青少年服務項目需要經常到高校招募志愿者,費時耗力,還不一定能招到合適的人。現在好了,實踐基地設在我們這里,來的全是社工專業大學生,為我們的項目充實了專業力量!
在青島科技大學社工系教師李亞妮看來,社工實踐基地有利于高校社工專業學生積累社會工作經驗,培養社會工作情感。團青島市委權益部部長劉文華則認為,“社工實踐基地的建立要實現多贏”。一方面,社工機構和高校入駐社區,為社區青少年服務站和青少年社工項目充實了專業力量;另一方面,大學生參與社區社工項目,提高了社會工作實踐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比重,增強了大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也促進了社工專業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過去,社區、社工機構和團組織沒有統一的發力點,而現在,是‘團干部+專業社工+志愿者’的社會化維權工作模式!眲⑽娜A表示,在實踐基地,致力于社會服務的幾股力量可以有機統一,“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青青島家園”青少年事務社工服務站就是這種結合的產物。據劉文華介紹,“青青島家園”是由團青島市委依托社區服務中心、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社區志愿者工作站等陣地打造的,整合了全市基層社區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資源,推進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服務規范化、品牌化發展,目的是通過建設標準、服務內容、工作制度的“三統一”,實現社區青少年思想引導、權益維護、預防犯罪、成長成才、社會融入等服務的日;、規范化。
“‘青青島家園’實際就是共青團組織服務青少年的連鎖門店,規范建設標準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提升服務水平!眻F青島市委副書記張丹丹介紹說,今年,團市委籌集資金開展了“青青島家園”青少年社會工作示范工程評選,扶持了7個服務站點。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建立“青青島家園”青少年社工服務站23個,吸引20家專業社工服務機構進駐,引入專職社工42人、兼職社工100余人、志愿者1萬余人,覆蓋青少年數量6萬余人,開展各類公益服務項目50余個,直接服務青少年人數4萬余人,帶動輻射周邊學校、社區青少年10萬余人。
在此基礎之上,團青島市委還趁熱打鐵,于今年8月聯合全市20家服務青少年社會事務的專業社工機構和社會組織,成立了青島市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聯盟,意在實現優勢資源的對接和共享,改變原來社工機構單打獨斗、無序發展甚至惡性競爭的狀況。據聯盟第一屆輪值主席、青島紅十字天使緊急救援中心負責人萬濱介紹,聯盟成立3個月,各會員單位的項目已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趨勢,有多個理事單位達成項目合作意向。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發揮聯盟的示范帶動作用,聯系、培育更多的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專業機構和人才。”團青島市委書記路玉軍表示,不斷壯大以青少年社工聯盟為主體的青少年社會工作力量,推動聯盟成為承接各有關部門購買服務、公益創投的重要載體,為“供”和“需”之間搭起通道,將是青島團組織參與該市青少年社會服務工作的重要途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程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