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教授馮建峰科研團隊近日在英國《大腦》(Brain)雜志在線發表論文,揭示大腦產生動態變化機制,首次繪制了動態腦功能網絡圖譜,這一發現或將幫助機器人真正產生和人類一樣的思維方式。
該論文題為《腦功能網絡動態特性的神經、電生理和解剖關聯及其在精神疾病中的改變》,該研究通過核磁共振掃描技術,定量刻畫人類大腦各區域的動態相互作用模式,發現大腦功能網絡的動態變化程度與人類的智能高度相關。
這一發現未來可被應用于構造更先進的人工神經網絡,使計算機具備更強的學習、成長和自適應能力,賦予人工智能系統內部各部件動態相互作用的模式,或將對人工智能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同時有望更有效地治療甚至預防精神疾病。
此論文被選為《大腦》編輯推薦論文和當期封面論文,在海內外引起熱烈反響。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丹尼爾?巴塞特撰寫評論認為:“這項工作是我們在理解大腦網絡動態變化道路上的一塊重要基石。”
今年7月在瑞士召開的人類腦圖譜年會美、中、英、法、德等六國閉門會議上,馮建峰參與發起國際腦科學研究數據字典合作計劃,建立重大腦疾病多尺度數據標準化采集規范,與世界最大的幾個多尺度數據庫開展數據共享,尋求在腦重大疾病尋根和大腦的定量化研究中取得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