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兩會是觀察中國的一個絕佳窗口,每年國務院總理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則是不容錯過的一道風景。“政府工作報告的100條干貨”“六個數據讀懂政府工作報告”“一分鐘‘數’說政府工作報告”……置身無遠弗屆、無所不在的移動互聯時代,幾乎總理話音剛落,對報告的各類解讀已在微信朋友圈瘋狂“刷屏”。
在議政建言的最高殿堂人民大會堂,不少記者在領取會議文件后,都會抓緊大會開幕前的時間快速翻一遍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時間一睹為快,一個直觀感受便是:報告問題意識鮮明,講實際、接地氣,在言說語態上貼近社會,充滿民生情懷。落座后,一邊聽總理作報告,一邊悉心點讀文字,更感報告亮點紛呈、飽含真情。簡而言之,有三個特點,令人眼前一亮。
扭住一個“時”。正如報告所言,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穩增長調結構的緊要之年。從時間的縱軸來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過去一年穩中有進,但困難和挑戰比預想的大,未來行穩才能致遠;從時代的橫軸來看,國際國內環境復雜嚴峻,全球經濟復蘇艱難曲折,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必須在全球命運共同體中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
突出一個“實”。總結成績言簡意賅、點到即止,部署工作條分縷析、面面俱到,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個明顯風格。一串串數字背后,無論是“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鐵腕治理”等直面痛點問題的厲言宣示,還是“力爭讓最后20多萬無電人口都能用上電”“無論財政資金多困難,惠農政策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支農資金只能增加不能減少”等補齊發展短板的鄭重承諾,都可謂以實動人、以實服人。
強化一個“勢”。隨著近年來GDP增速有所放緩,國際上唱衰中國發展的音量在加大,國內也有人悲觀認為中國經濟可能已進入“康德拉捷夫長波”下降階段。當此之時,看清大勢至為關鍵。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一方面要主動適應、順乎時勢,在奔跑中調整呼吸,踏準發展的節拍;另一方面,更要積極引領、有所作為,在創新中激發智慧,爭取更好的結果。新常態不是新無奈,雖然意味著新困難、新挑戰,但更孕育著新機遇、新希望。綜觀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這是總理傳遞出的鮮明訊息。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今年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公布后,引發熱議。應當看到,歷經幾十年持續快速增長之后,中國經濟規模已穩居世界第二位。在巨大的基數之下,即使是7%的增長,增量也可達近8000億美元,相當于“一年增加一個土耳其”。正因此,我們應該形成共識,7%左右的增長與經濟總量擴大和結構升級要求相適應;努力實現這個目標,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寫到:“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今天的中國,正如一艘穿越歷史三峽的巨大航船。以更務實的態度,看清時代方位,把握發展之勢,中國經濟一定能在披荊斬棘中迎難而上,抵達更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