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從教師吃飯、住宿、洗澡等最基本的民生小事抓起,把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上升到政府民生工程的高度,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湖北省孝昌縣是一個集山區、庫區、老區于一體的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發展基礎薄弱,教育投入相對不足,偏遠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比較差。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級貧困縣,把穩定教師隊伍、建設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上升到政府民生工程的高度,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三個一”工程直指“吃、住、洗”民生問題
近年來,隨著湖北省推行“國標、省考、縣聘、校用”教師聘用管理機制的日漸完善,新機制教師、支教教師到農村任教的數量日益增多,僅近三年,孝昌縣共引進490名新機制教師,而且大多被分配到偏遠的農村學校任教。
如何把這些意氣風發的大學生留在農村學校?
孝昌縣決定從最細小但又最能影響人生活質量的三件事抓起,即首先解決農村青年教師在校的住房、吃飯和洗澡問題。在他們看來,教師隊伍的結構可以通過完善補充機制、培訓機制來優化,但教師隊伍的穩定除了工作條件的改善、待遇的提高外,還需要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為此,孝昌縣政府提出實施偏遠農村中小學教師“三個一”工程,專門立項建設一批過渡周轉房、教師簡易食堂和洗浴室。
為確保這項工程發揮長期效應,孝昌縣委、縣政府從教育局、規劃局、建設局抽調人員,組成11個調查專班,拉網式排查全縣農村教師食、住、洗方面的基本情況,對74所偏遠農村中小學、教學點進行實地調查,選定27所中小學和教學點作為首批“三個一”工程建設學校,確定建設項目69個。縣委、縣政府還為此研究出臺了《孝昌縣解決偏遠農村中小學教師“三個一”工程實施方案》,做到建設任務項目化、推進步驟表格化、項目責任落實清單化。
“工程能快一天教師就能早享受一天”
“大家設身處地想一想,大熱天一天不洗澡,是不是渾身都難受?因此,‘三個一’工程刻不容緩,能快一天教師就能早享受一天。”孝昌縣委、縣政府專門成立了以縣長任組長,縣直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明確要求各鄉鎮黨政主要領導對“三個一”工程負主責,從項目選址、招投標,到資金籌措、檢查驗收,每個環節必須全程參與、全程負責。鄉鎮和管委會成立專門的班子,層層推進抓落實。
為了“擂”進度,全縣“四大班子”領導每人負責一所項目學校施工建設,采取縣級領導包保、專班入駐、現場拉練、日報告周通報等形式督辦。領導小組組織全縣項目鄉鎮進行現場拉練,聽情況、看現場、查進度。全縣形成了推進“三個一”工程建設的強大合力:縣教育局全體班子成員每人負責一個鄉鎮,每天沉到項目工地;縣發改局提前項目審批;縣財政局提前撥付啟動資金;縣規劃局統一工程規劃設計;縣建設局免收行政事業性收費;縣農業局免費提供36臺太陽能熱水器……
而對于工程最難籌措的建設資金,全縣采取“財政經費擠一點、項目資金爭一點、主管部門籌一點、所在鄉鎮投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等“五個一點”的辦法,多方籌措。縣財政在保證全年預算總盤子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調整支出結構擠出資金350萬元;縣教育局積極向上爭取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專項資金710萬元;項目所在鄉鎮千方百計籌資160萬元;縣慈善總會從慈善捐款中調劑一部分資金……全縣整體建設思路是確保項目學校不出現新的債務。
在項目實施上,實行“五統一”管理,即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設施、統一監理、統一驗收;資金上實行預決算申報審計制度,建設資金專戶管理、專賬核算、集中支付、封閉運行;建設管理上嚴把工程招投標關、項目質量關、工程審計關和竣工驗收關,保證工程進度和質量。
在農村學校找到家的溫馨
建成建好是第一步,用好管好同樣重要。為了讓農村青年教師感受到公平和關愛,孝昌縣制定出臺了多項辦法,建立了教師周轉宿舍準入制度、交流退出制度和維修維護制度,確保偏遠農村學校中青年教師優先分配、優先居住、優先使用。
觀音湖學校是一個地處山區的新建學校,共有教師31名,其中青年教師21名。“三個一”工程的實施讓這所新建學校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數名青年教師先后在省市縣各類教學比武、論文評比、評優表模等活動中脫穎而出,其中10名教師還在工作中找到人生的伴侶。
安居才能樂業,這樣的佳話在孝昌縣農村學校比比皆是。豐山鎮中心初中和小學共有20多名青年教師,其中12名青年教師在工作中喜結良緣。周巷鎮曹徐小學以前只有一棟教學樓和一排磚瓦房,地面都是泥巴路,隨著“三個一”工程的實施,學校修建起一個能夠同時容納200多人就餐的食堂,還專門為教師建起一棟宿舍樓,樓下建起了洗浴室。
目前,孝昌縣共新建、改建教師周轉宿舍218套,教師食堂10間,教師公共浴室36間,安裝太陽能50多臺;建成的教師周轉宿舍、公共浴室、教師食堂已全部投入使用,受惠教師185人,農村青年教師生活條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下一步,孝昌縣將繼續加大農村教師安居工程建設力度,擬在年底前徹底解決農村教師吃飯、住宿、洗澡等“三難”問題。
“我們村小也能留住大學生!”“三個一”工程讓村小的校長們信心倍增,“他們終于在農村找到了屬于家的溫馨!”(通訊員 周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