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的新希望在你們身上,你們只有20歲出頭,是‘90后’,如果你們對中國電影、中國文化還心存一些困惑,相信答案會由你們這一代找到。”
電影導演陳凱歌25日以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院長的身份,在上大校園開授第一課。原本可容納400多人的報告廳內座無虛席,還有不少學生席地而坐。
“我就是來上課的,不是導演的身份,而是一名教師”,“來上課,就是想把我們那個時代建立的好傳統,聯結到現在的時代,比如鼓勵大家自由討論等等。”
身著休閑西服、藍色工裝褲,腳穿一雙布鞋,手里拿著教案和眼鏡盒,陳凱歌落座后,用了40多分鐘,專門講授了“成功從哪里來”的這一課題。他反復告訴臺下的學生,“成功不是靠那些不可思議的機會,而是靠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實現”。
他援引多組實例,論證了從小提琴家到電腦程序員,從電影導演到商界精英,無論你干哪一行,都需要大約10000個小時以上的專業訓練,才能成為行家里手。
他告誡年輕人,不能把“有激情”等同于成功的基礎,相反只有靠勤奮努力、自信自強,才能把握時勢機遇,最終走向成功。“而且,那些只思考個人利益的人,都無法取得巨大的成功。”他說。
陳凱歌回憶起1978年他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時的場景,那是“文革”后恢復招生的第一屆導演系招考,從3000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不到30名學生。他忠告今天的大學生:“一定要珍惜當下的學習機會,來之不易。”
在與學生展開互動問答時,他提出,中國電影在高速蓬勃發展的進程中,有一些問題值得警惕。他說,“在這個急速膨脹的市場上,難免會出現一些‘怪獸’,中國電影從‘囫圇吞棗’到‘細嚼慢咽’,把質量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還需要時間,要相信電影的年青一代會更好。”
對那些渴望拍電影、渴望盡快入行的“90后”,陳凱歌以老師的身份出謀劃策:“快沒有用,好才有用,電影是一個需要充分準備、積累的專業”,“拍電影不能想太多,票房、口碑什么的都是評價標準,但拍電影的第一沖動,一定是這個故事首先打動了你自己。”
他還以電影《霸王別姬》為例分析道,“首先,這個故事打動了我,我才會拍,然后再去思考目標受眾是誰。《霸王別姬》的故事對我而言,有一個特別的道理,那就是‘任何時候,都不要對現實失望’”。
談及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電影創作,他告訴年輕人,“我們的血液中應該有對于自己文化的認同,要知道一個國家自身的文化對于國家的重要性,我們今后教學上也要加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
據了解,由陳凱歌掌舵的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今年已申報電影學、表演學、影視攝影與制作三個本科專業,并將繼續申報導演、戲劇影視文學、錄音藝術等相關本科專業,逐漸形成覆蓋電影全產業鏈的專業格局。
“時間是站在你們這邊的,”陳凱歌在講臺上說,“以我自身的經驗看,成為有獨立精神的藝術創作者,大概要30歲左右,你們剛好20歲出頭,還有10年時間,你們將開啟自身的10000小時”,“我很樂觀,也許你們已經開始創作,將來會有振聾發聵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