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危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很多地區也都面臨同樣的問題,那么,北京市的這一壓縮中職學校規模的做法,是否適合在其他地區推行?很多專家和職業院校校長認為,要視當地經濟產業的發展等實際情況而定,不能盲目。
“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經濟產業結構、文化傳統有關,其他地區的中職學校怎樣發展,得具體分析。”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高衛東說。
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邢暉看來,壓縮規模不僅僅是中職學校的問題,高職院校、普通高中也同樣面臨。這也不是某一個市的問題,其他省市也會有,因地制宜最重要。
“北京的情況不等于全國的情況,北京特殊,隨著產業的發展,勞動力、人口的素質肯定也要升級,北京可能就面臨一個學歷相對趨高的現實,所以要壓縮中職生的規模,提高高職、大學生等高學歷人群的比例,但是其他地區,不一定是這樣的狀況。”邢暉認為,要適應產業結構升級調整,適應學齡人口下降的趨勢,就要把職業教育做大做強,就要允許和鼓勵職業教育發展的多種模式。
邢暉認為,讓一部分中職學校“先死”或縮減,有利于活下來的院校。“這是個效率問題,不是不重視中職教育。縮減規模是提升效率的一種方式,一些做得好的中職學校還可能因此擴大規模,做強做大才是最重要的。中職學校的發展要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高轉變。”邢暉說。
北京市商業學校黨委書記史曉鶴認為,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已經成熟的模型,不同地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有計劃地做好職業教育本土化發展的設計。不同的地區要追求職業教育的豐富多彩,要把為學生服務、為企業服務、為社會服務有機地結合起來,任何事情都不能“一刀切”。
上海信息技術學校校長鄔憲偉認為,如何發展中等職業教育,要看兩個維度,一個是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需要,一個是自然人群中不同特點的人分布的自然比例。無論是北京還是上海,都面臨轉型升級過程中,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崗位數發生變化的問題,把較低端的產業移出去,發展三產、高端的產業,也就提高了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提高了就業門檻。
“但是,教育的本源是以人為本,是讓人有更好的發展。國家提出教育要‘服務發展’,不僅僅是要服務社會、經濟的發展,還要服務人的發展。”鄔憲偉強調,所以,不能簡單地說,城市發展要求學歷層次提高,就都讓大家去讀高中、讀大學,而不分析這些孩子是否適合讀,有一部分孩子就是適合讀中職學校的,做廚師他會做得很好,他們的需求,應該得到滿足,而不是硬讓他們去學3D打印。
鄔憲偉認為,上海在探索另一種中職學校的發展路徑。即不輕易兼并、關閉、縮小中職的發展規模,而是做“嫁接”,在滿足學生接受中職教育之后,可以選擇繼續提高學歷層次,“把這些通道都打通”。
更重要的是,他會努力去改變家長“唯學歷”的觀點。每年新生開家長會,鄔憲偉都要花很長時間給家長講“如何讓孩子接受適合自己的教育”,希望改變他們的理念。“進我學校的學生,剛開始有90%的學生要考大學,但是到畢業的時候,真正要考大學的不超過35%,他們的受教育理念正在發生變化,逐漸明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鄔憲偉說。 (記者 馬慧娟 實習生 田榮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