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亚洲一本色道 AV,免费观看的AV在线播放

東北中山中學開學典禮憶校史12年流亡抗戰路

思而思學網

 9月1日,是東北中山中學開學的第一天,1000余名學生齊聚學校大禮堂,聽93歲的老校友李梅林講流亡抗戰的故事。

1934年,東北中山中學學生唱著“我來自北兮,回北方”的校歌,撤離北平,輾轉南下,流亡蘇、湘、桂、黔、蜀數省,最終于1946年10月返回遼寧沈陽復校,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燦爛的篇章。

為培植愛國力量創辦國立東北中山中學

如今的東北中山中學位于沈陽市和平區南昌街13號。她1934年創辦于北平,是“流亡抗戰”時間最早、最長的一所國立中學。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軍國主義為了達到其長期統治中國之目的,極力奴化我青年之思想,摧毀我教育及文化機關。”李梅林對孩子們說,不甘心當亡國奴的東北學生開始流亡關內,從1931年到1934年初,流亡北平的青少年已有數萬名。

流亡關內的東北籍愛國人士認為有必要創辦一所中學,解決流亡學生入學問題,同時保護和培植愛國力量。大家公推高惜冰、臧啟芳、周天放等人為代表赴南京請愿。1934年3月26日,國立東北中山中學在北平創辦。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發“一二·九”學生抗日救亡運動。東北中山中學1000余名師生有組織地參加了這場后來被毛澤東稱為“偉大抗日戰爭的準備”的學生愛國運動。1936年2月,大逮捕開始了,一批東北中山中學的學生被國民黨當局逮捕。消息傳開,全國嘩然,社會各界呼吁“愛國無罪”,掀起援救被捕學生運動,迫使國民黨當局宣布被捕學生無罪并予以釋放。中山中學被捕學生釋放時,校長李錫恩親自用汽車接他們回校,并頗具諷刺意味地在收條上簽寫了“今收到愛國犯××名”。

流亡大半個中國始終沒有忘記為什么出發

隨著日本侵華步伐的加快,整個華北已經放不下一張平靜的課桌了。1936年11月,國立東北中山中學總校遷至南京板橋鎮。但仍有少部分學生未南遷,北平分校繼續招收從東北進關的流亡學生。

1937年7月7日,日軍炮擊盧溝橋,攻占宛平城,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宏大的教育大遷移也由此揭開大幕。東北中山中學“留守”少年紛紛逃離北平,或輾轉南下,投奔母校;或投筆從戎,奔赴抗戰一線。

在湖南婁底雙峰縣永豐鎮的璜璧堂,國文老師郝泠若創作的詩歌被確定為中山中學校歌。“白山高,黑水長。江山兮秀美,仇痛兮難忘……我來自北兮,回北方。”這些校歌里的名句已經成為東北中山中學師生們的精神支撐。

在廣西宜山懷遠鎮,生物老師王虛中上課沒有黑板,學生問:“還上課嗎?”他說:“上!”他用粉筆在自己的大衣上畫圖演示,說:“黑板在我的胸前!”

苦難中弦歌不輟,無論正經歷怎樣的痛苦,老師們都沒有辜負“保護和培植東北的愛國力量”的初衷,而學生們也倍加珍惜這樣的讀書機會。

1934年至1946年,東北中山中學流亡抗戰大半個中國,既培育了一批投筆從戎的抗日英雄,也培育了一批返鄉建國的民族精英,演繹了“抗戰救亡,勵志圖強”的宏偉畫卷。

通過一所中學展現中華民族流亡抗戰的壯闊場景

1946年11月,中國代表團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報告書,指出日本侵華戰爭時期,我國教育文化所受損失極為驚人。

“然而,侵華日軍低估了中國教育與文化的生命力。”沈陽日報社總編輯張春風說,“因為偉大的中華民族以另一種抗戰形式——流亡抗戰,使其教育與文化得以延續并為以后民族的復興留下了火種。”

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今年6月份,沈陽日報確定以東北中山中學這個“流亡抗戰”的小窗口為切入點,展示中華民族流亡抗戰的壯闊場景。

報道組走遍當年東北中山中學師生萬里大遷徙的每一處校址,采訪了38位東北中山中學校友,搜集了189位校友資料,查閱書籍、史料100余本(冊),研讀回憶性文章與資料千余篇,留下200多個G的影像資料。已刊發“在北平”“逃離北平”“在南京”“在湖南”“湘桂黔渝大遷徙”“在重慶”“靜寧鐘聲”“北歸沈陽”八個篇章。在9月18日前,還將完成第九章“開學第一課”和第十章“特殊課業:穿越70年的教育對話”兩個篇章。

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史志辦羅平原說:“看了流亡抗戰的報道,幾次落淚。當年那群應該說還是孩子的學生,一路上艱難輾轉的場景在腦海里不停地顯現。這組報道讓我們的靈魂受到了又一次洗禮!”(記者 畢玉才 劉勇)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