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趙薇、佟大為主演的電視劇《虎媽貓爸》正在熱播,因為該劇聚焦了當下社會關注度極高的“幼升小”、“小升初”等教育話題,因而引發了很多學生家長的共鳴。一部劇引發大眾對某一教育現象的共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這部電視劇的成功,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又無疑更赤裸地暴露了當下很多學生家長共同的教育焦慮——到底該如何培養孩子,該不該隨大流“拼爹”找關系,拼錢報興趣班,拼精力辭職陪讀……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對多數人來說是個單選題,唯一的選項也是必選答案,那就是要上好學校,要報興趣班,要騰出更多時間陪孩子做作業。因為大多數學生家長在患上教育焦慮癥的同時,也都在“帶病”堅持,無奈地投入到家長和學生共同組成的擇校大軍的競爭中去。大多數中國家長都信奉一句話: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而事實也似乎在反復印證這句話所蘊含的“真理”——每年各地一本二本錄取率最高的基本上都是當地的重點高中,而能考上重點高中的前提就是你的孩子能上一個重點初中。以此倒推,針對“幼升小”,有些培訓機構專門開課、出“真題集”,而這就是六歲孩子所面臨的教育現實。
正因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所以才會出現擇校、學區房、興趣班等帶有鮮明時代標簽的詞匯,也才會有如電視劇《虎媽貓爸》中幾代人跟著一起焦慮的“時代病”。如果我們捫心自問,這“病”該如何醫,“解藥”從哪里找?恐怕還真不是個人能紓解和徹底治愈的。作為社會個體,在義務教育階段,既有履行國家法律讓自己孩子受教育的義務,同時也有讓孩子接受更高質量教育的權利。在基本義務教育的普惠性已經得到充分體現的前提下,由于歷史欠賬和地域區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矛盾在短時間無法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徹底解決,且因教育問題事關“百年大計”,所以教育改革應該始終秉承“穩慎”的基調,逐步試點推進才顯得穩妥。
因此,緩解當代“虎媽貓爸”們教育焦慮的解藥應該是各地教育部門根據當地實際加強頂層設計,推行更加科學和體現公平以及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的教改方案。正如高中教育要受高考指揮棒左右一樣,對于初中生、小學生甚至幼兒園孩子的家長們來說,當前的擇校熱以及報班熱在某種程度上也被一支無形的“指揮棒”所指揮。
讓人欣慰的是,我們在看到改變,比如在區域教育改革方面,北京市東城區就探索出了內容豐富且創新的“東城模式”:在北京市東城區今年2月份召開的度教育綜合改革推進部署會上,共有9對、18校次改革任務校簽訂《合作協議》,結成深度聯盟校,分別在對口直升、一體化管理、特色教育三個方面展開聯盟合作。我們應該鼓勵和支持像東城區這樣依據本區教育現狀進行大膽改革和創新的做法,因為對口直升、一體化管理以及特色教育等創新做法讓更多家長看到了教育公平,看到了資源分配均等,看到了特色教育中的個性保護,這無疑是鼓舞人心的教改,是值得點贊的創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正因為如此,所以僅僅是規勸社會成員個體改變望子成龍、一心走獨木橋的觀念是不現實的。紓解教育焦慮最好的解藥是各地教育部門根據當地實際現行探索一些中小學教育教改的措施,最終在條件成熟時匯總起來,形成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如此,才是真正的“解藥”。(作者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