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北京科技大學招生網和吉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錄取數據,吉林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績在492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16245名左右,才可以考上北京科技大學,不過每年北京科技大學在吉林招生人數不同、試卷難度也不同,所以錄取的分數也不會相同。
一、吉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北京科技大學
1、吉林高考2022年考生上北京科技大學的理科最低分需要55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444名;
2、吉林高考2021年考生上北京科技大學的理科最低分需要55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848名;
3、吉林高考2021年考生上北京科技大學(B)的理科最低分需要49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6245名;
4、吉林高考2020年考生上北京科技大學的理科最低分需要58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308名;
5、吉林高考2020年考生上北京科技大學(B)的理科最低分需要56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177名;
6、吉林高考2022年考生上北京科技大學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4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437名;
7、吉林高考2021年考生上北京科技大學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5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725名;
8、吉林高考2020年考生上北京科技大學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8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049名;
二、北京科技大學在吉林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北京科技大學在吉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吉林 | 理科 | 本一A | 555 | 6444 | 教育部 |
2022 | 吉林 | 理科 | 本一B | 529 | 10781 | 教育部 |
2022 | 吉林 | 文科 | 本一A | 544 | 1437 | 教育部 |
2、2021年北京科技大學在吉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吉林 | 理科 | 本一A | 551 | 6848 | 教育部 |
2021 | 吉林 | 理科 | 本一B | 492 | 16245 | 教育部 |
2021 | 吉林 | 文科 | 本一A | 552 | 1725 | 教育部 |
3、2020年北京科技大學在吉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吉林 | 理科 | 本一A | 586 | 6308 | 教育部 |
2020 | 吉林 | 理科 | 本一B | 565 | 9177 | 教育部 |
2020 | 吉林 | 文科 | 本一A | 586 | 1049 | 教育部 |
什么是征集志愿
“征集志愿”是指對于第一批至第四批第一志愿錄不滿額的院校,在每批次第一志愿錄取完成后,由省教育考試院向社會公布院校招生缺額計劃,考生再根據缺額計劃在當地招生辦填報“征集志愿”,這樣使得第一志愿錄取時落選的考生有第二次重新填報志愿的機會。
征集志愿是在統一招生完之后就進行的,時間一般在統招之后補錄之前。征集志愿表是根據各個省各個地方的具體情況而定。征集志愿是給掉檔同學的又一次機會,凡是參加高考的同學應該時刻關注這些信息。
征集志愿也要認真對待,填報第一志愿也應慎重考慮,有的省份的征集志愿都是平行志愿,同樣也應該把最好的選擇填在第一個。
一本和二本的區別
一本大學綜合整體實力要比二本大學強一些。
最大的區別會體現在學校的師資力量上,一本本科學歷無論是教學設備和教師的選擇都非常的高,當然在教學質量以及素質上也會高很多。
但是就算是綜合整體水平強,并不代表著各個專業都是強,當然,報考院校時不管是一本學校還是二本學校都要知道自己的專業在學校情況好不好,了解清楚后再報考本科院校。
一本大學的具體培養方案跟二本大學會有些不同。
其實二本確實有些專業不錯的,從專業一方面教育學生,提高學生的技術能力。但是,二本本科學歷選擇好比較熱門的專業,就業前景也是非常廣闊的。
不管是什么學歷都要看自己的實力以及自己的綜合能力,這樣就業前景會更好的。
一本大學的學校平臺通常比較不錯,學生的視野會比較寬廣。
一本大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是很強的,在校園風氣高要求學習氛圍下,不會去浪費時間的,而且在校園校風的作用下還會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一般而言,能夠考出一本大學的學生,他們在高中階段的學習基礎也會比較好,他們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通常會有比較大的優勢,所以在就業的時候競爭力也會比較強。
三、北京科技大學學校介紹
北京科技大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至1895年北洋西學學堂創辦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礦冶學科。1952年,學校由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清華大學等6所國內著名大學的礦冶系科組建而成,名為北京鋼鐵工業學院,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所鋼鐵工業高等學府。1960年,更名為北京鋼鐵學院,并被批準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1984年,成為全國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學校之一。1988年,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1997年5月,學校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行列。2006年,學校成為首批“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學校牽頭的,以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高校的“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成功入選國家“2011計劃”。2017年,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2018年,學校獲批國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目前,學校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經、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建校六十九年來,學校逐步形成了“學風嚴謹,崇尚實踐”的優良傳統,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20余萬人,其中許多人已成為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業的棟梁和骨干。黨和國家*羅干、劉淇、徐匡迪、黃孟復、范長龍、郭聲琨、劉曉峰等都曾在校學習,另有41名校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了省長、市長的領導崗位,一大批校友擔任寶武集團、中國一重、中國鋁業、中國五礦、中國鋼研、河鋼集團等國家特大型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學校被譽為“鋼鐵搖籃”。 學校本部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全校占地約80.39萬平方米,校舍建筑總面積94.11萬平方米。學,F有1個國家科學中心,1個“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1個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2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8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國際合作基地、創新引智基地等。特別是2007年,學校作為第一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牽頭承擔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評價設施,并負責籌建國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學中心。圖書館實體館藏241萬余冊(件)。定期出版《InternationalJournalofMinerals,MetallurgyandMaterials》(《礦物冶金與材料學報(英文版)》)《工程科學學報》《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思想教育研究》《物流技術與應用》《金屬世界》《粉末冶金技術》等重要學術刊物。 學校由土木與資源工程學院、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數理學院、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文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外國語學院、高等工程師學院、新材料技術研究院、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融合創新研究院、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國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學中心、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國家材料腐蝕與防護科學數據中心、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鋼鐵冶金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體育部、管莊校區、天津學院、順德研究生院等組成。現有20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4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另有1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5個本科專業。學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科學技術史4個全國一級重點學科學術水平蜚聲中外(2017年進入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冶金工程、科學技術史獲評A+,材料科學與工程獲評A),安全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化學、外國語言文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馬克思主義理論等一批學科具有雄厚實力,力學、物理學、數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納米材料與器件物理學、光電信息材料與器件等基礎學科與交叉學科煥發出勃勃生機。2019年,安全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科學與工程入選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設行列。 截至2021年9月,全日制在校生2.6萬余人,其中本科生13853人,各類研究生12591人(其中碩士生8610人、博士生3981人),國際學生812人;學歷繼續教育學生15958人。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科、高職教育和繼續教育多層次、較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擁有一支治學嚴謹的師資隊伍。教職工總數3399人,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職工642人,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職工957人,其中專任教師2067人(含自主招收博士后),在站博士后386人。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6人(雙聘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0人(雙聘5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4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3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3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0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3人,“*”領軍人才20人、青年拔尖人才8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9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人,北京市教學名師38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102人。 學校的科研實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2021年9月,共申請專利10596項,授權專利6833項;有2000余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省、部委級等各種獎勵,其中國家級獎勵182項。1999年教育部編輯的《中國高等學?萍50年高校獲獎重大成果一覽表》中收錄北京科技大學12項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據教育部統計,1978~2011年,學校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列全國高校第4。學!皦K體非晶合金的結構和強韌化研究”“一維氧化鋅的界面調控及其應用基礎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做出了重大科學貢獻。近五年學!奥短燹D地下高效轉型建設大型數字化地下金屬礦山的研究與實踐”“電弧爐煉鋼復合吹煉技術的研究應用”“復雜組分戰略金屬再生關鍵技術創新及產業化”“高性能特種粉體材料近終形制造技術及應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學校不斷拓展社會服務領域和發展空間,與國內180多個省市區政府、大型企事業單位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同時,學校瞄準世界前沿,加強國際合作,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日本東北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220余所海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友好合作關系,積極構建國際合作交流新格局,加快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 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任務,學校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學校多年榮獲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單位,學校學生在歷年國家及北京市的各種競賽中多次獲得殊榮。特別是學生團隊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與社會實踐大賽等競賽中屢創佳績,MEI機器人團隊、智能車隊先后獲評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稱號。學校積極營造“科學與藝術共融,人文與創新并存”的校園氛圍,學生藝術團屢獲佳績,原創校史話劇《綻放》獲得校園戲劇最高獎。學校高度重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聚焦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園”“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優秀單位”“北京市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普通高校”及“首都文明單位標兵”等榮譽稱號。2018年,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 學校的體育競技水平和群眾性體育活動在北京乃至全國享有盛譽,涌現了一批以李敏寬、樓大鵬為代表的國家優秀運動員、教練員和體育官員。學生田徑代表隊在全國及北京市高校競賽中數度摘桂;女籃代表隊在北京市高校聯賽中連續12次奪冠,并于2005年挺進CUBA全國八強。學校目前擁有約10.5萬平方米的現代化體育場地。學校體育館作為2008年奧運會、殘奧會競賽場館,圓滿完成了北京奧運會柔道、跆拳道,殘奧會輪椅籃球、輪椅橄欖球四項賽事,學校體育館團隊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先進集體”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