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業大學本部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校本部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學校住所地為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西大直街92號,同時在山東省威海市和廣東省深圳市分別設有校區。
一、哈爾濱工業大學是哪個城市
根據公開信息顯示,哈爾濱工業大學各校區地址為:校本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西大直街92號,郵編150001);威海校區(山東省威海市文化西路2號,郵編264209);深圳校區(深圳市南山區桃源街道深圳大學城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區,郵編518055)。哈爾濱工業大學是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的一所全日制公辦本科學校。
二、哈爾濱工業大學國家特色專業名單
序號 | 學校名稱 | 國家特色專業 | 專業方向 | 入選批次 |
1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廣播電視編導(注:動漫方向) | 動漫 | 第一批 |
2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 集成電路 | 第一批 |
3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信息安全 | 信息安全 | 第一批 |
4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通信工程 | 通信工程 | 第一批 |
5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軟件工程(設3個專業方向) | 軟件工程 | 第一批 |
6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第二批 | |
7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 | 第二批 | |
8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飛行器動力工程 | 第二批 | |
9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第二批 | |
10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第三批 | |
11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工程管理 | 第三批 | |
12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第三批 | |
13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第三批 | |
14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第三批 | |
15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 第四批 | |
16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焊接技術與工程 | 第四批 | |
17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土木工程 | 第四批 | |
18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環境工程 | 第四批 | |
19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 | 第六批 | |
20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 | 第六批 | |
21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飛行器制造工程 | 第六批 | |
22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 | 第六批 |
三、哈爾濱工業大學簡介
哈工大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學校住所地為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西大直街92號,同時在山東省威海市和廣東省深圳市分別設有校區。
學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確定為全國學習國外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的兩所樣板大學之一,1954年進入國家首批重點建設的6所高校行列,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學校于1996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高校,1999年被確定為國家首批“985工程”重點建設的9所大學之一,2000年與同根同源的哈爾濱建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選“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名單。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形成了“政治引領、典型引路、品牌帶動、校訓育人”的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傳統,于1996年、2001年、2011年、2021年四次獲評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于1984年、2011年、2016年、2021年四次獲評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曾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工業和信息化部“一提三優”工程特別優秀學校等榮譽稱號,入選全國首批十所黨建工作示范高校。學校持續發揮黨建雙創示范高校、標桿院系、樣板支部引領優勢,不斷完善“學校黨委主導、學院黨委主體、黨支部主心骨、黨員主人翁”的基層黨建工作體系,持續深化“+支部”“榜樣庫”“工作室”思政工作品牌內涵,高質量建設一批理論宣講團和先進事跡報告團。
學校堅持與國家重大戰略同頻共振,形成了“立足航天、服務國防、長于工程”的優勢特色,創立了中國高校第一個航天學院,發射了中國第一顆由高校牽頭自主研制的小衛星,在中國首次實現了星地激光鏈路通信,誕生了中國第一臺會下棋能說話的計算機、第一部新體制雷達、第一臺弧焊機器人和點焊機器人、第一顆由高校學子自主設計研制管控的納衛星,實現了國際首次高軌衛星對地高速激光雙向通信試驗,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徑射電望遠鏡的支撐結構系統關鍵技術、支持中國“天眼”成功“開眼”,研制成功的空間機械手在天宮二號上實現了國際首次人機協同在軌維修科學試驗,研制成功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爾電推力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空間應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形狀記憶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結構的在軌可控展開,成功發射的“龍江二號”成為全球首個獨立完成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的微衛星,主持參研的火星車移動系統、轉移坡道機構助力“祝融號”實現火星表面巡視探測,多項技術成果支撐中國首次月球采樣返回任務,首次解析T細胞受體-共受體復合物結構、成為國際細胞適應性免疫研究領域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