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學院坐落在貴陽市龍洞堡新城,是在原貴陽師專和金筑大學兩所專科學校有機整合的基礎上,于2004年5月經教育部批準成立的普通本科院校,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實行省市共建以貴陽市為主的辦學體制。2010年12月作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的10所試點學校之一,接受并通過了教育部專家組的評估。
一、歷史沿革
貴陽學院主要由原貴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貴陽金筑大學合并組建而成。
貴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于1978年成立,原址在貴陽市馬王廟,原名為貴陽師范學院貴陽專科班,1982年更名為貴陽市教師進修學院,1985年更名為貴陽師范專科學校,1993年經教育部批準命名為“貴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貴陽金筑大學于1984年由貴陽市人民政府創辦,原址在貴陽市文化路,1995年遷至龍洞堡貴陽市高級技工學校(即學院現址)內辦學。隨后相繼把貴陽市高級技工學校和貴陽紅星機床廠并入金筑大學。2009年,貴陽市人民政府決定將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貴陽師范學校并入貴陽學院。
二、文化標識
貴陽學院高度重視自身的校園文化建設,確定了校徽和校訓,作為學院精神的重要標識和載體。
貴陽學院校徽蘊含著“傳承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宣示文明理性、彰顯青春朝氣”的意義。其圖案中心的圖形是“貴陽”兩字漢語拼音GUI YANG首字母的變
貴陽學院的校訓是“博、新、雅、信”。其含義為:博??學識廣博、胸襟博大、仁心博濟;新??與時俱進、勇于探索、敢于創新;雅??氣質高雅、行為高尚、品格高潔;信??誠信篤實、信念堅定、追求真理。
貴陽學院的校徽和校訓體現了一所現代城市大學的精神向往和價值追求,彰顯了學院“敏而好學,知行合一”的校風,“師范文正,厚德樹人”的教風和“立志、勤學、慎思、篤行”的學風,引領著廣大師生,為振興地方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艱苦奮斗、潛心辦學、敬業奉獻、自強不息。
三、校園環境
貴陽學院位于擁有“森林之城”、“避暑之都”美譽的貴州省省會貴陽市南明區龍洞堡貴陽市東部新城,與圖云關國家級森林公園毗鄰,現有和正在使用的面積810畝,規劃面積1200畝。校園內林木蔥蘢、綠草如茵,王陽明文化廣場、明德路、明理路、香樟大道、九思樓、博雅樓、逸夫樓、圖書館、梨園水體、魚梁河橋等各種樓宇建筑錯落其間,清澈幽深的魚梁河從校園東隅蜿蜒而過,環境優美、清靜、整潔,功能區劃明確清晰,2008年獲“貴州省高校優美校園”“貴陽市園林綠化先進單位”稱號和“創建優美校園”一等獎。在環境育人上走貴州高校前列,享有“林城學府、碧綠書苑”之美譽。
四、學科專業
貴陽學院堅持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通過加強建設,學院的本科專業從建院之初的6個增加到現在的44個,擴大到9個學科門類。學院現有省級重點學科3個,省級重點支持學科2個;現有全國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省級特色專業2個。
貴陽學院設有經濟管理學院、社會管理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體育學院、文化傳媒學院、外國語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食品與制藥工程學院、城鄉規劃與建筑工程學院等15個教學院。
貴陽學院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突出實用、服務本地”的辦學要求,主動適應貴州省特別是貴陽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展科研工作,成立了大學科技產業園、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研究中心、陽明學與地方文化研究中心。貴陽學院大學科技產業園被認定為省級大學科技園;與臺灣大學、貴州省農科院共同組建“臺大貴陽生物與農業交流中心”。近5年來,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省部級項目328項;主持貴陽市重大科技專項計劃項目2項;獲得省部級獎19項,地廳級獎30項,專利33項。
貴陽學院注重教學、科學研究與科技創新等平臺建設。在教學平臺建設方面,已建成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獲批省教育廳特色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省級教學團隊3個;在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方面,在省內新建本科院校中率先啟動了大學科技產業園的建設,并被認定為省級大學科技園。獲批省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科技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教育廳特色工程技術中心2個,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個。
五、辦學定位
(一)類型定位為“教學型”,即以教學為主導,并形成相關聯的價值評價體系,堅持教學的中心地位,積極發揮科學研究對教學的支撐作用;
(二)層次定位為“本科教育”,即以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為主,開展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項目、免費師范生、少數民族本科預科和職教師資的招生教育,創造條件開展碩士研究生教育,開展繼續教育,豐富辦學內涵;
(三)學科定位為“多科性”,即所辦專業涉及到工學、理學、文學、法學、管理學、經濟學、教育學、藝術學、農學9個學科門類,堅持重點帶動一般,多學科協調發展;
(四)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應用型”,即以“夯實基礎、拓寬口徑、注重應用、提高能力”為目標,為貴州省特別是貴陽市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應用型人才;
(五)服務面向定位為“地方性”,即在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堅持以服務貴州省特別是貴陽市經濟社會發展為使命,立足貴陽,面向全省,輻射全國;
(六)發展目標定位為“有特色”,即努力將學院建設成為部分學科專業、科學研究領域在貴州省具有學科特色,進而具有學科優勢的普通本科院校,實現特色興校和永續發展。
六、師資隊伍
貴陽學院確立了“人才強院”發展戰略,積極培養和引進人才,努力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出臺了一系列高端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重點引進拔尖創新人才和有企業背景并善于解決技術難題的專業技術人才。
通過實施人才強院戰略,學院專任教師已達651人,其中教授78人(含二級教授2人)、研究館員1人、副教授279人;博士95人、碩士413人。在現有專任教師中,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省管專家5人、省高校教學名師4人、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帶頭人7人、省科技廳和省教育廳創新人才團隊7個、省級教學團隊3個、貴州省優秀青年科技創新人才1人、市管專家6人、貴陽市專業技術帶頭人10人、貴陽市中青年科技骨干4人。
七、基礎設施
貴陽學院建有條件優良、寬敞明亮的主教學樓和第一、二教學樓、逸夫外語教學樓,以及理工實驗樓群、實訓中心、美術樓、音樂樓、體育館等,擁有教學行政用房16.7萬平方米,學生宿舍面積7.5萬平方米,運動場館面積4.59萬平方米。
貴陽學院圖書館建筑面積2.17萬平方米。截至2015年3月1日,館藏紙質圖書90萬余冊,新增紙質圖書35288冊,電子圖書170萬余種;電子資源數據庫26個,包括CNKI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超星讀秀學術搜索、EBSCO全文數據庫等等。
貴陽學院校園網覆蓋主校區,安裝信息點17000余個。主干網帶寬為千兆,出口總帶寬為500兆,形成了完善的網絡管理體系。校園網運行實現主動管理和實時監控,用戶服務實行統一IP登記管理,保證了校園網安全、可靠、良好運行。
八、招生就業
建院以來,省內報考貴陽學院的考生人數名列同類院校前茅,第一志愿錄取率逐年上升,生源充足,招生競爭力不斷增強。
貴陽學院規范執行國家有關“獎、貸、勤、減、免、補”政策和學費收取標準。通過全國統一高考擇優錄取的本科生,在規定學制完成學業,頒發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畢業文憑,符合條件的本科畢業生授予學士學位證書。
貴陽學院堅持質量立校,重視實踐教學。學院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定期修訂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設有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鼓勵教學方法改革創新。共獲批省級教學改革項目14項,省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5項,省級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4項,省級精品課程3門。現有校外實習基地111個,其中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校外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5個。2012年以來,學校組織了600余人次大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電氣與自動化大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競賽項目,獲獎逾200人次。獲批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省級14項,其中5項獲教育部立項。
九、成人教育
貴陽學院在全省設有20個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函授站、教學點,現有成教在校生1.2萬人,是高等學歷教育自學考試主考院校,省級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習服務中心和省級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改革試點學校,下屬繼續教育學院曾三次獲得了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先進集體的稱號,是全國知識產權專利保護重點聯系基地、全國職工教育培訓示范點、貴州省“國培”項目承擔院校,貴州省教育干部培訓基地、貴州省信息化與電子政務培訓定點單位、貴陽市服務社會化人才培養基地。
十、國際交流辦學
近年來,貴陽學院加大了國際化辦學力度。學院為國家留學基金委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SEC)項目國內承辦高校之一;與加拿大魁北克大學簽署聯合辦學協議,貴陽學院選派優秀學生在魁北克大學就讀,雙方互認學分,學生畢業后可獲得雙方學校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與微軟公司達成協議,成為該公司授權的微軟課程教育基地,為貴陽市培養IT人才;與泰國加拉信皇家大學達成教育交流與辦學合作協議,兩校同意就教師與學生交流互派、學術及文化交流展開校際合作;與美國伯克萊學院簽署了合作意向書,就該校提出的“全球教育聯盟”事宜開展國際教育和研究方面的合作;與印度Xplora設計學院合作,培養國際化的動漫專業實用人才;與臺灣地區玄奘大學、朝陽科技大學等高校簽署合作備忘錄,開展校級科研交流、互派師生交流等合作;與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省農科院簽訂學術交流合作意向書,在學術交流、人才培訓和合作研究方面展開深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