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廣西高考文綜試題及答案解析
第一頁:地理 ;第二頁:歷史 ;第三頁:政治
1.該公司在中國多地投資建制造企業主要是為了 )
A.擴大市場份額 B.分散投資風險 C. 建立營銷網絡 D. 利用廉價原料
【答案】A
【解析】該公司在中國多地投資建制造企業東密西疏,其主要是為了產品便于就近銷售,擴大市場份額。
2.該公司研發中心選址考慮的首要因素是 )
A 交通 B 人才 C 市場 D 資金
【答案】B
【解析】企業研發中心應屬技術導向型部門。在太行山南段東麓相鄰的兩條間歇性河流上分別建有甲、乙水庫,它們的匯水面積大體相等。 來源:高考網Www.GxeDuW.com
在太行山南段東麓相鄰的兩條間歇性河流上分別建有甲、乙水庫菠們的匯水面積大體相等。2009年雨季?水庫入庫水量912萬立方米甲水庫卻幾乎沒有入庫水量。據此完成3?4題。
3.甲、乙兩水庫上游流域
) A 河流以地下水補給為主 B 自然植被為針闊葉混交林
C 降水集中于7、8月份 D 位于半干旱地區
【答案】C
【解析】兩水庫上游流域位于太行山南麓,溫帶季風氣候,河流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自然植被為溫帶落葉林,降水集中于夏季(7、8月),處半濕潤區。
4.2009年雨季甲水庫無入庫水量是因為其流域
) A 幾乎沒有降水 B 植被截留降水 C 降水大量下滲 D 人工攔截徑流
【答案】D
【解析】兩水庫上游同時雨季,大量補給河流水,植被截留降水和下滲相對有限,人工攔截量大時對入庫水量影響較大。
自20世紀90年代初?彭溫州的一些瓜農到海南島承包土地種植西瓜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他們每年8月底到海南島種西瓜次年五月中旬返回溫州。據此完成5?6題。
5.溫州瓜農選擇在海南島種植西瓜是因為海南島
) A 西瓜品種優 B 種植成本低 C 種植利潤高 D 市場需求大
【答案】C
【解析】海南緯度低,光熱充足,高產,種植利潤大。
6.溫州瓜農每年5?8月離開海南島主要原因是此時間 )
A 溫州正值農忙季節 B 海南島不宜種植西瓜
C 瓜地休耕以恢復肥力 D 海南島西瓜競爭力弱
【答案】D
【解析】每年5?8月,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光熱充足,海南種瓜無優勢。其它時節海南的光熱優勢較我國其他地區較明顯。
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爆發性繁殖引起水色異常和水質惡化的現象。赤潮的出現和人類活動排放的污染物有關。據此完成7?9題。
7.引發赤潮的污染物主要為
) A 重金屬鹽 B 氮、磷營養物 C 固體廢棄物 D 泄漏的石油
【答案】B
【解析】富含N、P的工農業污水、生活污水排到近海,使水體富營養化,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引發赤潮。
8.赤潮爆發的海域一般
) A 水溫偏高、風力偏大 B 水溫偏低、風力偏大
C 水溫偏高、風力偏小 D 水溫偏低、風力偏小
【答案】C
【解析】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2)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由于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
9.赤潮多發的海域位于 )
A 赤道附近 B 大洋中部 C 中、低緯近海 D 高緯近海
【答案】C
【解析】中低緯的近海往往具備赤潮形成的各種條件。
某種生物的種密度指單位面積該種生物的個體數量。圖2為北美洲部分地區某種動物的種密度等值線圖。據此完成10?11題。
【答案】A
【解析】考查等值線數值和局部閉合區域的判讀。Q數值在180-200間,R在160-180間。 H、K屬局部閉合小區間,都有兩種情況,要先排除。結合北美地形的分布,從總體看,這種動物在高寒地區種密度較大,HK兩地均為山間盆地,地勢相對較低,動物的種密度相對較小,故H數值范圍在160-180間,K范圍在140-160間。
11.該種動物的種密度與年均溫的空間分布是正相關的地區是
A.Q、R之間 B.N、M之間 C.S、R之間 D.S、K之間 【答案】B
【解析】若該種動物的種密度與年均溫的空間分布是正相關,則可把該等值線看成是等溫線,種密度線大的年平均氣溫較高。結合緯度和地形地勢等因素,進行相關判斷。
二、綜合題燠2大題燠56分
36.36分閱讀圖文資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成下列要求。
新疆輪臺(位置見圖3)盛產小白杏。原來??食用?核棄之。某年?彭義烏某瓜子商經反復試驗研究出炒制此種杏核的方法?佑仁口味上佳。此后該瓜子商從輪臺大量收購杏核在義烏炒制后出口美國。由此小白杏成為輪臺重要的農產品之一。
(1)評價輪臺種植瓜果的自然條件。14分
【答案】地處高山山麓洪(沖)積扇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3分)(沙漠邊緣,)
氣候干旱,日照充足,氣溫日較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積累;(4分)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地下水)可供灌溉。(4分)水源(寶貴)是制約瓜果種植規?模的主要自然因素。(3分)
【解析】“評價”應該一分為二,可以從氣候(光、熱、水、水熱組合、晝夜溫差、氣象災害等)、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結合輪臺具體情況分析。
(2)從區位選擇的角度說明義烏瓜子商把杏核從輪臺運到義烏加工的原因。12分
【答案】杏核(曬干后)便于保存和運輸,炒制(加工)后的杏核能盡快運往市場;(4分)義烏加工瓜子(炒制杏核)的相關產業協作密切;(4分)工人素質高(有經驗、有技術),可以保證產品(炒制杏核)的質量。(4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給分,但本小題總分不得超過12分)
【解析】原料長途運輸至異地加工原因可從以下兩方面分析:(1)原料適合長途運輸,(2)加工地有加工優勢。
(3)說明我國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在農業區際協作中各自的優勢條件。10分
【答案】東部地區:技術先進,資金充足,市場意識強(發展經濟的經驗豐富)。(6分)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4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給分,但本小題總分不得超過10分)
【解析】本設問是上一設問的總結。東西部農業區際協作中實現了優勢互補。
39.(20分)閱讀圖文資料?成下列要求。
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和南非被合稱為“金磚國家”BRICS。
材料一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國但需大量進口鐵礦石。巴西(圖4)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中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以里約熱內盧、圣保羅為中心的東南沿海地區。巴西鐵礦石資源豐富是世界重要的鐵礦石出口國。2010年4月13日中國和巴西簽訂協議燠同出資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附近建設一家年產500萬噸鋼材的大型鋼鐵廠所產鋼材主要用于巴西汽車制造、造船、石油開采等行業部分輸往中國。
(1)簡述中巴聯合在巴西興建鋼鐵廠對中國和巴西之利。10分
【答案】對中國,直接利用巴西鐵礦石(避免受國際鐵礦石企業的控制);拓展國際市場。(4分)對巴西,有利于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提高鐵礦石的附加值);減少鋼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提高鋼材的自給率;提高工業化水平。(6分)
【解析】可運用產業轉移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知識點分析。
(2)簡述該鋼鐵廠區位選擇的有利條件。10分
【答案】臨近鐵礦石產地(離煤炭產地較近);(2分)位于產品的銷售市場;(2分)社會協作條件良好,基礎設施較完善,工人素質較高;(3分)位于大城市的港口附近,交通運輸方便。(3分)
【解析】工業區位從原(燃)料、市場、勞動力、交通、勞動力、社會協作條件等方面分析。
歷史試題解析
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嚴格的等級規定。考古顯示,戰國時期,秦國地區君王墓葬規模宏大,其余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在經濟發達的東方六國地區,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級差別明顯。這表明
A.經濟發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維系的關鍵
B.分封制中的等級規定凸顯了君主集權
C.秦國率先消除分封體制走向集權統治
D.東方六國仍嚴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考查要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搞清楚周代分封制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不同: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地方諸侯分權共同管理國家,在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下,皇帝任命郡守縣令代表皇帝管理地方;分封制下依靠宗法血緣關系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之間等級關系分明,郡縣制下郡守縣令都有皇帝直接任免,沒有嚴格等級關系,都是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官僚。因此周代到秦國墓葬的變化反映的是由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分封制轉向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變遷。A項表述錯誤,分封制維系的關鍵與前提是井田制和大宗小宗的血緣關系,而非經濟發展;B項表述錯在混淆分封制下諸侯與周天子間分權體制;D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戰國時期分封制走向瓦解。 來源:高考網wWW.GxeduW.com
25.自漢至唐,儒學被奉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學多被稱作“孔孟之道”,促成這一變化的是
A.宗法血緣制度逐漸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 D.陸王心學日益興起
【答案】C
【解析】考查要點:程朱理學。解答此題關鍵在于理解程朱理學的內容與地位變化(在宋代以后逐漸成為官方哲學)的史實。在兩宋時期統治者依然以傳統孔孟之道作為統治思想,朱熹的理學(新儒學)被稱為偽學,因為相對于孔孟之道,理學增添了許多新思想如“理為萬物本源和三綱五常”,沒有被兩宋統治者接受直到明朝時期才成為官方統治思想。A項與此題無關,B項不是原因,明太祖刪掉《孟子》中的民貴君輕的思想的史實相矛盾,因此明代時期的官方思想的儒學已不再是原來的孔孟之道;D項中心學沒有成為官方哲學。
26.有學者說,在古代雅典,“政治領袖和演說家根本就是同義詞”。這一現象是雅典
A.政治體制的產物 B.社會矛盾緩和的反應
C.頻繁改革的結果 C.思想文化繁榮的體現
【答案】A
【解析】考查要點: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解答此題關鍵在理解雅典民主是雅典公民的民主和公民必備的參政素質就是要有很強演講能力。B、C、D項不能說明政治領袖與演說家之間聯系的原因。
27.1688年,英國議會迎立荷蘭執政威廉為國王,并擁立他的妻子瑪麗(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為女王,目的是
A.加強英國與荷蘭的友好關系 B.否定王位世襲男性優先原則
C.通過雙王相互牽制防止獨裁 D.為光榮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答案】D
【解析】考查要點:光榮革命。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理解光榮革命實質(資產階級新貴族與舊貴族之間妥協,最終實現國家權力的轉移)。因為光榮革命是資產階級新貴族與信仰英國國教的舊貴族聯合發動的宮廷政變,既延續世襲君主制的傳統又使資產階級得到國家政權。A、C項表述錯誤,B項世襲男性優先在光榮革命后又有表現。
28.恩格斯稱贊一位近代科學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學的獨立宣言”,他指的應是
A.哥白尼的“日心說”否定了宗教神學崇信的“地心說”
B.伽利略創立的試驗科學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發展
C.牛頓創立經典力學完成了科學史上的劃時代飛躍
D.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顛覆了關于人類起源的傳統觀念
【答案】A
【解析】考查要點: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日心說。根據題干“自然科學的獨立宣言”的意思結合哥白尼日心說提出的意義來解答。中世紀科學發展受到基督教教會的控制,日心說的提出推翻教會在科學方面的權威觀點地心說,使科學開始擺脫教會神學的控制而獨立發展。伽利略、牛頓、達爾文的科學成就都是在日心說開始突破教會神學束縛的影響下得以發展,因此答案為A項。
29.現代化是晚清歷史發展的一個趨向,最能體現這一趨向的是
A.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
B.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C.鴉片戰爭??戊戌變法??甲午戰爭
D.太平洋運動??中法戰爭??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考查要點:晚清近代化的發展。解答此題關鍵在于理解現代化(近代化)的含義:經濟方面工業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理性化、科學化,由此排除C、D項,A項中的“新政”實際上是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的繼續,但缺乏政治現代化方面表現。因此答案為A,反映中國近代的現代化發展歷程:工業化的開始----政治民主化的嘗試---民主政治的建立。
30.1928年中共六大通過的《政治議決案》指出:各省自發的農民游擊戰爭,只有和“無產階級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聯結起來”,才可能變成“全國勝利的民眾暴動的出發點”。這反應當時*
A.主張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B.堅持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視農民戰爭與城市暴動的結合
D.認為農民階級是取得革命勝利的主導
【答案】B
【解析】考查要點:中共對革命道路的探索。依據題干材料“只有和‘無產階級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聯結’”可以判斷此時中共把革命的重心放在城市,依靠無產階級在城市的革命引領農民暴動來取得全國革命勝利,因此選B項。A、C、D項與題干材料表述意思不符。
31.有些學者認為,美國總統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對經濟進行了有限的干預,且為后來的羅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鑒。胡佛采取的干預措施是
A.斡旋勞資雙方達成保持工資水平和不罷工的協議
B.通過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關稅和保護國內市場
C.發起自愿減少耕地運動以維護農產品價格
D. 成立復興金融公司向一些銀行和公共工程貸款
【答案】D
【解析】考查要點: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與新政。解答此題關鍵是搞清楚胡佛總統應對危機的舉措的實質---堅持自由放任前提下的有限干預和新政內容。A項不是胡佛總統的措施,B項是胡佛總統的措施,但后來新政中羅斯福并未借鑒這種做法,C項不是“干預”而是自由放任,D項是屬于干預但力度小,得到政府貸款的只是一些大銀行,修建的公共工程較少,故屬于“有限干預”,后來新政中受到政府接濟的銀行與修建的公共工程增多,故答案為D項。
32. 1950年,法國提出歐洲應該超越國家的藩籬聯合起來。這一提議得到聯邦德國等國家的支持,但英國等一些國家反對成立超國家的機構,只有法、德、意等六國實現了聯合。六國率先實現聯合的直接原因是這些國家
A. 屢遭戰爭重創 B. 社會制度相同
C. 發展水平相似 D. 歷史上關系緊密
【答案】A
【解析】考查要點:西歐的聯合。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理解分析歐共體成立的背景。在二戰后西歐一些國家在經濟發展中聯系日益緊密,西歐國家加強經濟聯合的要求產生,但影響西歐經濟聯合的首要因素是歷史上的多次戰爭導致宿怨較深尤其是法德兩國,因此法國首倡舒曼計劃意圖在于以經濟合作化解政治矛盾與宿怨,實現地區永久和平以有利于經濟發展,故直接原因為A屢遭戰爭重創的影響。B項只有一個有利條件,C項表述錯誤,西歐六國中法德發展水平要高于其他幾國,D項表述與歷史不符。
33. 1952年,蘇共*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報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總收獲量達到80億普特,而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總收獲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認為是最尖銳、最嚴重的問題--谷物問題,就這樣順利地解決了,徹底而永遠地解決了。"這一論斷。
A. 與實際情況完全相符
B. 成為加快工業化的依據
C. 是對農業改革的肯定
D. 是對斯大林模式的維護
【答案】D
【解析】考查要點:斯大林模式。解答此題關鍵要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1952年蘇聯農業產量的增加反映的是國民經濟的恢復,并非解決斯大林體制下農業發展長期滯后的問題,故A項錯誤;工業化在1937年已實現,B項錯誤;對農業的改革是從赫魯曉夫開始,在1953年后,故C項不正確;馬林科夫以1952年農業產量增加來說斯大林體制下農業發展長期滯后的問題已經解決,說明馬林科夫對斯大林模式的維護,答案為D。
34.圖6中①②③④分別是不同時期的歐洲局部圖。符合德國歷史發展進程的是
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考查要點:德國疆域變化。解答此題關鍵在于了解德國的分裂與統一與歐洲國際關系格局的變化的史實。圖①中的奧匈帝國建立與1876年。解體于一戰后,圖②相對圖③波蘭的版圖擴大是在二戰后。圖③中德國版圖包括了奧地利,是在1938年以后,德國吞并奧地利后,圖④中東普魯士地區的存在是在一戰后,戰勝國對德國領土重新劃分形成。故答案為C.
35.有俄羅斯學者認為,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屬于新版的蘇俄新經濟政策。這一認識的依據是兩者都
A.處于相似的國內外經濟環境 B. 面臨著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
C. 鞏固了農村的集體所有制經濟 D. 促進了工業化
【答案】B
【解析】考查要點: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比較分析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與蘇俄新經濟政策的異同。A項中“相似的國內外經濟環境”錯誤,B項正確,中國的改革是要改變計劃經濟體制,實行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體制,蘇俄新經濟政策的實行是要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形成的高度集中管理經濟的做法,注意利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與國家資本主義來恢復經濟,因此都面臨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C項錯誤,“農村的集體所有制經濟在新經濟政策實施的期間不存在,而是眾多小農生產。D項中工業化在蘇聯開始于1925年以后不是在新經濟政策實施期間。
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國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國家之一,殷墟即發現了來自南海乃至阿曼灣的海貝。齊國借助“邊海”的地理條件,發展“魚鹽之利”,成為春秋戰國時最為富庶的國家。漢代“海上絲綢之路”雛形即已出現,魏晉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為佛教東傳的重要方式。宋元時代指南針等遠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貿易達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鄭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現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記錄海行見聞 ,反映當時東南亞、印度以及阿拉伯、東非等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勝。明后期,鄭若曾針對倭寇等問題,在《籌海圖編》中明確提出“海防”的主張:“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戰勝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辦法。到鴉片戰爭前,“各省水師戰船,均為捕盜緝奸而設”。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文》等
材料二
鴉片戰爭后,中國被卷入世界市場體系,通商口岸不斷增加。魏源認為海運“優于”河運者有四利:利國、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長一倍,絲的出口增長將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有增長55%,絲的出口增長三倍多,海關稅收從1861年的490余萬兩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萬兩。1866年,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附設福州船政學堂。1868年,江南制造總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輪“惠吉”號下水,1872年輪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內江外海之利,不致為洋人占盡”。1885年,海軍衙門設立。隨著西方商品與資本輸出的擴大,部分國人提出與列強進行“商戰”。1904年,張謇上奏朝廷,請準各省成立海洋漁業公司,購置新式漁輪,發展海洋漁業。19世紀60年代后,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條約,允許百姓出國,“毫無禁阻”,僅南洋地區,就有中國移民500萬人。
??摘編自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等
(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我國古代海洋利用的特點
(2) 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變化及啟示
【解析】考查要點:中國古代與近代對海洋的利用。(1)問注意從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從齊國到明清,利用海洋的區域范圍、用途的變化,對倭患反映的維護海權的意識或方法的不同,在利用海洋方面使用指南針等工具,從這些方面去歸納概括古代海洋利用的特點。(2)問回答主要從晚清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近代化發展的角度切入分析,結合材料可以得出西方列強侵略時海禁政策破產,中國海洋權益被侵略,洋務派等官僚在西方侵略的影響下主張加強海防建設、發展海外貿易、開發海洋資源、允許國人出國等方面去歸納鴉片戰爭后的主要變化。對啟示的分析要緊緊圍繞西方侵略中國海洋權益及引起中國人的一系列反應去歸納。
【答案】(1)從沿海利用到遠洋開拓;先進技術應用于航海;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和平利用;以民間交流為主;海洋意識不足。
(2)主要變化:在西方沖擊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動參與海洋利用;海洋權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強的干預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貿易拓展;對海洋的重要性的認識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機構逐步建立,試圖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學成為重要現象,對國內影響加深。
啟示:加強海洋領土及海權意識;開發利用海洋資源。
41.(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歷史地圖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
較圖9、圖10,提取兩項有關漢唐間歷史變遷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
【解析】考查要點:中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區劃。解答此題關鍵在于盡可能多的從圖中讀取有效信息。注意比較兩幅圖中地方行政區劃的名稱和分布不同,由此聯系所學知識分析。從圖10中看出,唐朝時地方的“道”增多,而且分布上趨向于南北平衡,“道”的劃分更注重依據山川等地勢條件,而圖9反映的漢代州的數量較少,主要集中于黃河中下游地區,南方的州管轄范圍較大。從圖中讀出這些信息,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原因:從漢到唐,南方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在全國的地位日益提高、國力提高,因而唐朝加強了對南方的管轄,設置更多的“道”,而且每一“道”管轄范圍比漢代南方的州管轄范圍要小。
【答案】從圖10與圖9的比較中我們可以得知漢唐間的歷史變遷:唐朝在地方設“道”作為地方最高行政區劃,與漢代的“州”不同,而且唐朝在南方設置的行政區劃增多, “道”的地區分布更趨向南北平衡,而漢代的州主要集中于黃河中下游地區;在唐朝的“道”很多是依據山河等地勢條件劃分而設置;在唐朝南方的“道”的管轄范圍大多比漢代的州縮小。這些變化反映了從漢到唐南方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在全國中的地位提高,唐朝加強對南方的管轄。
請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歷史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作答時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題目的題號涂黑。
45.(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緒帝名義在西安發布變法詔諭:“我中國之弱,在于習氣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誤國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學西法者,語言文字、創造機械而已,此西藝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學,學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強耶?”“著軍機大巨、大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巨、各省督撫,各就硯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時政,當因當革,當有當并,或取諸人,或求諸己,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修,各舉所知,各抒所見”。以奕?、李鴻章、榮祿等人為督辦政務大臣,以劉坤一、張之洞為參與政務大臣,共同負責主持行政工作。在隨后五年左右的時間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稱“清末新政”。
據《清德宗實錄》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新政與戊戌變法的共同之處。(6分)
(2) 戊戌變法與清末新政兩次改革的結果差異很大,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實質(9分)
【解析】解答此題主要根據所學知識---必修一中清末“新政”與選修一中戊戌變法的背景、內容、結果等。從背景看都有民族危機與封建統治危機的嚴重的影響,內容都有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都是由統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結果都失敗但有利于中國近代化的發展。對結果反差很大原因的分析可從地方實力派參與改革的態度、措施的多少與實施是否操之過急、主導改革的領袖是否有實權等方面分析。清末新政實質要結合其主觀目的分析。
【答案】(1)向西方學習;自上而下的改革;側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導者不同;地方實力派對改革的認識與支持程度不同;推行過程不同;面臨的國內外情勢不同。
實質:維護專制統治,抵制革命。
46(15分)近代杜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材科一
夫西人設立新聞紙館,上以議國家之得失,下以評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價,可以悉外國之情形,原為有益之舉。今宜仿而行之,惟不準議朝廷得失。凡外國物價,外國情形,及中國人而被外國人欺凌者,或傳教不公道者,皆可寫入新聞紙,布告各國,咸使聞知,使歸曲于彼;且以見中國百姓痛恨洋人,必將激而生變。庶彼君臣聞之,惕然知懼,比飭令彼國公使領事,自行約束。
??《李鴻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條說》(1867年)
19世紀70年代后,維新派開始辦報。他們在辦報實踐中提出,報紙必須“宗旨高而定” ,“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當’,“報事確而速”.嚴復強調辦報須“一舉足不能無方向,一著論則不能無宗旨“。有維新人士倡言:“無古今中外變法必自空談始。故今日中國將變未變之際,以擴張報務為第一義。閱報之多寡,與愛力之多寡有正比比;與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啟超提出:“所貴乎報館之著述者,能以語言文字開將來之世界也。”并說:“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報館其導端也……閱報愈多者,其人愈智;報館愈多者,其國愈強。”
?摘編自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1) 比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務派與維新派在辦報宗旨、任務、目的方面的認識有何不同。(9分)
(2) 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戊戌變法前報紙在推動近代中國民主進程中的作用。(6分)
【解析】考查要點:近代中國報業的發展。解答此題關鍵在于閱讀材料把握材料信息。材料一闡述了李鴻章對辦報的內容的主張:與外國相關的事情,意圖“以見中國百姓痛恨洋人,必將激而生變。庶彼君臣聞之,惕然知懼”即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人對外國人的痛恨,以促使外國人約束自己。材料二闡述了維新派辦報的意圖?宣傳新思想、啟發民智。對維新派辦報作用的分析可結合所學知識??必修二大眾報業的發展中的報紙的功能。
【答案】(1)宗旨:洋務派注重對外宣傳,維新派強調政治屬性。任務:洋務派強調披露洋人之事務,維新派倡導為維新變法服務。目的:洋務派意在維護朝廷并警示洋人,維新派強調利用報紙傳播新思想改變國人的精神面貌。
(2)逐步沖破封建專制的言禁,拓寬了國人視野;進行了救亡圖存和啟蒙思想的宣傳,有利于開啟民智,為社會變革做了輿論準備。
47.(15分)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一
越南戰爭使美國的政界、軍界高層在后來進行戰爭決策時“形成一種新的共識:美國只應把動用軍事力量作為最后一種手段;只有當美國國家利益明顯受到影響時方可這樣做試;只有當獲得公眾強有力的支持時才能這樣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對較快地以較小代價取得勝利時才能這樣做。”
?摘編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戰的戰后影響》
材料二
1990年12月,海灣戰爭“沙漠風暴”行動發起之前,美國總統喬治?布什表示:“你們盡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軍事行動,絕不會出現另一個越南。”
?摘編自威廉?黑德等編《回顧越南戰爭》
(1) 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海灣戰爭沒有成為“另一個越南”的原因。(9分)
(2) 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兩次戰爭的結果對國際關系的影響。(6分)
【解析】考查要點:朝鮮戰爭與海灣戰爭。解答此題關鍵在于比較分析朝鮮戰爭與海灣戰爭的不同,從戰爭的發動者、交戰雙方的實力對比、是否得到聯合國等支持及結果對美國的影響等方面分析清楚兩次戰爭的不同。對兩次戰爭的影響的分析還需結合其背景(冷戰格局的存在和解體)去認識。
【答案】(1)美國吸取越南戰爭的教訓,確定戰爭決策的原則;越南戰爭實際上是美國與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較量,海灣戰爭是多國部隊與單一國家的較量;越南戰爭是美國發動的戰爭,海灣戰爭是聯合國授權的行動;海灣戰爭是高科技戰爭。
(2)越南戰爭:推動美蘇關系走向緩和;有利于世界多極化趨勢。
海灣戰爭:強化了美國的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使中東地區的局勢更加復雜化。
48.(15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
韓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學家、思想家、當時皇帝崇信佛教,耗資大量財富。韓愈力加諫阻:“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止君臣之義,父子之情。” 當時士大夫熱衷于辭藻綺麗、對仗工整但空洞無物的駢體文,朝廷亦將之作為選才重要標準。韓愈首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仿先秦散文,“文以載道”。在他看來,由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傳的“道”,在孟子死后失傳,他承擔起了重續“道統”的責任。
韓愈提倡的“道統”就是孔孟的仁義道德思想,同事也做了一些新的闡釋。他一面講博愛,一面又講“義”。他說的“義”,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論證儒家的仁義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為其反佛提供理論根據。韓愈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摘編自卞孝萱等《韓愈評傳》
(1)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韓愈提倡古文運動的背景。(8分)
(2)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韓愈對儒家發展的作用。(7分)
【解析】考查要點: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和必修三中的儒學復興運動。解答此題關鍵在于閱讀材料從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并結合韓愈發起的儒學復興運動的相關知識來分析。材料中提到唐朝時佛教盛行,佛教不講君臣之義,沖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韓愈反對辭藻華麗的駢體文,主張“文以載道”即弘揚儒家思想中的仁義道德;還有韓愈是唐朝中期的文學家、思想家,結合唐朝中期的社會變化??藩鎮割據、由盛轉衰。這些信息就是歸納答案的關鍵。另外結合必修三中韓愈發起的儒學復興運動的相關史實來回答(1)(2)問。
【答案】(1)唐朝由盛轉衰;內容空洞的駢體文流行;佛教盛行,華夏傳統受到沖擊。
(2)排斥佛學,弘揚儒學,提出“道統”論,承上啟下,成為宋代理學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