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四川傳媒學院招生網和廣東招生考試院公布的錄取數據,廣東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績在507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112107名左右,才可以考上四川傳媒學院,不過每年四川傳媒學院在廣東招生人數不同、試卷難度也不同,所以錄取的分數也不會相同。
一、廣東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四川傳媒學院
1、廣東高考2021年考生上四川傳媒學院的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50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4690名;
2、廣東高考2021年考生上四川傳媒學院的歷史(歷史+思想政治)最低分需要52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1528名;
3、廣東高考2021年考生上四川傳媒學院的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51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12107名;
4、廣東高考2021年考生上四川傳媒學院的物理(物理+思想政治)最低分需要52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7344名;
二、四川傳媒學院在廣東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1年四川傳媒學院在廣東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07 | 44690 | 省教育廳 |
2021 | 廣東 | 歷史 | 歷史+思想政治 | 本科 | 527 | 31528 | 省教育廳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516 | 112107 | 省教育廳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思想政治 | 本科 | 527 | 97344 | 省教育廳 |
全國二本醫科大學排名
排名 | 學校名稱 |
1 | 安徽醫科大學 |
2 | 大連醫科大學 |
3 | 福建醫科大學 |
4 | 河北醫科大學 |
5 | 廣東醫學院 |
6 | 昆明醫科大學 |
7 | 廣東藥學院 |
8 | 成都中醫藥大學 |
9 | 山西醫科大學 |
10 | 南京中醫藥大學 |
11 | 廣西醫科大學 |
12 | 成都醫學院 |
13 | 徐州醫學院 |
14 | 天津中醫藥大學 |
15 | 遼寧醫學院 |
16 | 西安醫學院 |
17 |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
18 | 湖北中醫藥大學 |
19 | 安徽中醫藥大學 |
20 | 貴陽醫學院 |
21 | 浙江中醫藥大學 |
22 | 沈陽醫學院 |
23 | 寧夏醫科大學 |
24 | 瀘州醫學院 |
25 | 新疆醫科大學 |
26 | 承德醫學院 |
27 | 湖北醫藥學院 |
28 | 福建中醫藥大學 |
29 | 濰坊醫學院 |
30 | 吉林醫藥學院 |
高考多少分能上公辦二本院校
一般二本線大約在460分到500分左右,而經濟水平越發達的地區,二本線的分數會更高。一般來說,想要考上公辦二本,考生至少需要考500分左右,而這個分數只能選擇一些普通的公辦二本院校。如果想要保證自己能夠考上公辦二本院校,那考生至少要高出二本線40-50分左右,否則即便上了二本線,還是有錄取失敗的可能。
考生需要在高考中取得520分左右考上公辦二本院校的概率更大,如果只有500分左右,那考生需要注重志愿填報技巧,確保自己能被公辦二本院校錄取。實際上,想要考上公辦二本院校并不難,高考大部分是簡單題和中等題,考生只要保證在基礎知識的考察在不丟分,一般是可以考到500分左右的。
三、四川傳媒學院學校介紹
四川傳媒學院始建于1997年,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原為成都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2001年開始舉辦普通本科教育。2013年,經教育部批準,轉設為獨立設置的綜合類民辦普通本科高校。 辦學思路 學校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和*辦學方向,堅持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公益性辦學原則,堅持地方性、應用型、行業性辦學定位,秉承“博學篤行、德藝雙馨”校訓,踐行“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了一切學生的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和“完善體制、創新機制、穩定規模、調整結構、改善條件、保證質量、辦出特色”的辦學思路,立足“媒體融合”、深化“產教融合”、推動“藝術與科技融合”,主動對接、服務傳媒行業和地方文化產業發展需求,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適應傳媒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辦學條件 學校有2個本地校區(郫都、蒲江),1個異地校區(閬中),其中:蒲江和閬中校區為學生實習實訓校區。校園總面積2397.95畝,建筑面積82.74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3.02億元,校園網萬兆主干、千兆到桌面,無線全覆蓋。學校圖書館建筑面積2.36萬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203.08萬冊。學校另建有“四川省圖書館傳媒學院分館”,館藏紙質圖書18萬冊,數據庫78個。學校擁有4K超高清電視轉播車、箱式轉播系統、2000多臺3D/4K高清攝影攝像設備和高端數字攝影機、3000多臺后期編輯設備和圖形工作站、大型錄音棚、大型攝影棚、藝體中心等。 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17個教學單位,自有專任教師1081人。有2018-2022屆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四川省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7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2人。四川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人,四川省民辦高校教學名師4人,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6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科技委委員1人,國家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領軍人才1人和青年創新人才3人。 學科專業 學校開設了45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學、藝術學、管理學、工學、經濟學和教育學等6大學科門類。有國家“雙萬計劃”一流專業2個,四川省“雙萬計劃”一流專業7個,省級應用型示范專業5個,省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卓越新聞人才培養計劃專業2個,省級綜合改革建設專業5個,省級民辦高校專業質量提升計劃建設專業4個,省級重點(特色)建設專業6個,省級“課程思政”示范專業1個。 教學改革 學校入選教育部規建中心“高校數字媒體產教融合創新應用示范基地”試點院校,是四川首批“本科院校整體轉型發展改革試點高校”、四川省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協同育人改革試點”“*傳媒藝術類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改革試點”院校。獲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 人才培養 學校提出了“三融合”“五對接”“三貫通”“三層次”的“3533”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建有四川省優秀教學團隊1個,省級“課程思政”示范團隊1個,四川省民辦優秀教學團隊3個;有省級精品課資源共享課程4門,省級精品課程7門,省級應用型示范課程6門,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7門,省級精品共享課程4門,省級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1門,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省級科普教育基地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206個。 產教融合 學校建有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批準掛牌的“中國(成都)超高清創新應用產業基地——成都影視硅谷”、第一批“四川省高校創新創業創造‘學教研產城一體化’示范基地”等高端協同育人平臺。以學校為依托建設的“府河源影視傳媒科教產業園”,被列入“四川省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十三五’發展規劃”并連續四年列入四川省重點項目;以學校為核心區域的成都影視城,被成都市列為66個產業功能區之一;學校建設的現代高科技攝影棚-成都影視硅谷攝影大棚被列入四川省“十四五”規劃(草案)。 科學研究 學校參與研制了國家廣電總局《5G高新視頻-沉浸式視頻技術白皮書》《5G高新視頻-VR視頻技術白皮書》《互聯網自由視點互動視頻數據格式規范》標準、《網絡視聽節目音頻響度技術要求》標準、《網絡視聽節目視頻參數及命名規范》標準、《4K超高清電視節目拍攝制作技術白皮書》和《5G+4K/8K超高清技術白皮書》等行業標準,完成了《2018中國數字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白皮書》的編撰,承擔了“新媒體影像創作師”職業技術認證體系的研發,聯合中標了國家級重大縱向科研項目-“面向超高清視頻行業的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超高清視頻顯示終端檢測驗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一批項目。 培養質量 學校累計為社會輸送了7萬余名畢業生,服務于傳媒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建設。涌現出了一批以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徐萍、“全國最美大學生村官”肖琳、第三屆全國好記者李丹、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一等獎獲得者鮑泰良等為典型代表的優秀校友。近三年,學生獲得國家級“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1項、銅獎1項,省級金獎3項、銀獎5項、銅獎14項。 面向未來,學校將深入貫徹****思想,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本為本”,堅定不移地推進內涵式發展,朝著建成特色鮮明的民辦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目標闊步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