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由東軟集團、億達集團共同投資舉辦的一所以工學為主,兼辦管理學、文學等學科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 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教務系統外網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教務網,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教務系統外網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教務網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教務網:http://newjw2.neusoft.edu.cn/jwweb/
大連東軟學院教務系統外網地址:http://cj.newjw.neusoft.edu.cn/
(點擊上面圖片直接進入界面)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簡介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由東軟控股、億達集團共同投資舉辦的一所民辦普通高等院校。2000年經遼寧省教育廳批準,成立大連東方信息技術研修學院并成為東北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大連分院,開展網絡本科教育;2001年經遼寧省政府批準,大連東方信息技術研修學院轉制為大連東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開展高職專科教育;2003年學校被教育部確定為首批35所國家級示范性軟件職業技術學院之一,并成為院長聯席會主席單位;2004年成為東北大學的獨立學院--東北大學東軟信息學院,開展全日制本科教育;2008年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民辦本科院校--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成為全國首批轉設的四所獨立學院之一。
學校坐落于美麗的海濱城市大連,地處大連軟件園核心區域,占地面積905畝(60.3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9.9萬平方米,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4775人,正式教職工734人,其中自有專任教師502人,專職輔導員77人,其他各類人員155人。學,F設有14個教學機構,學科專業涵蓋工學、管理學、藝術學、文學4個學科門類,共設置了25個本科專業。
2000年建校之初,學校就明確了服務行業及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辦學定位。辦學十六年來,學校以教育創造學生價值為理念,構建了產教融合、面向應用的辦學體制,形成了校企合作、協同共贏的運行機制,創造性地提出并在全校范圍實施了TOPCARES-CDIO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已累計為社會培養了4萬余名畢業生,2013年以來各年度就業率均在95%以上,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用人單位、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2015年學校成為遼寧省首批向應用型轉變的10所試點高校之一。
建校以來,學校共獲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27項,其中:2005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2009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2013年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4項。學,F有本科專業中,有1個國家級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4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省級首批優勢特色專業,4個省級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2個省級重點支持專業,1個省級首批向應用型轉變試點專業,1個本科課程體系國際化試點專業,2個省級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專業。在2012-三個年度遼寧省面向全省本科高校開展的本科專業綜合評價中,學校參評的11個專業中有7個位于全省前3名。
學校2002年就建立了大學生創業中心(Student Office & Venture Office,簡稱 SOVO),并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了商標,探索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目前已成為遼寧省創業教育示范校、首批大學生創業孵化示范基地、首批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首批大學生創業項目選育基地;3月獲批科技部火炬中心眾創空間,8月學校被教育部評為首批50所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學校立足自身優勢學科專業,積極開展應用研發與科技服務。近年來,學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青科基金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2項、校企聯合國家級項目4項;獲專利9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1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7項、軟件產品登記證書5項、商標3項;獲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6項,其中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有133篇論文獲市級以上自然學術論文成果獎。學校獲批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高等學校對接產業集群協同創新基地1個、創新團隊1個,獲大連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學校2013-2015年實現科技服務總額5633萬元。學校還下設東軟電子出版社和《軟件工程》雜志社,為教師教學、科研成果的孵化和推廣搭建了平臺。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和國際合作,目前已與美國圣何塞州立大學、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英國拉夫堡大學、日本名古屋工業大學、韓國建國大學、俄羅斯莫斯科交通大學等近90所國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關系,開展了留學生學歷教育、跨文化項目、交換生項目等多種合作。每年來校長短期留學生300余人,出國留學和短期交流學生150人左右。
多年來,學校被省市政府授予省文明高校、省平安示范校園、省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市先進黨委、市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突出貢獻單位、市工業科教旅游示范單位等榮譽稱號;被行業協會、研究會等評為中國民辦高等教育優秀院校,榮獲“全國民辦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黨建類優秀成果特等獎、思想政治類優秀成果特等獎,在“聚志愿2016中國民辦大學綜合實力前100名排行榜”中位列全國第7。學校連續多年被新華網、中國網、搜狐、新浪、騰訊等媒體評為“中國社會影響力民辦高校”“中國十大品牌民辦高!薄爸袊罹邔嵙γ褶k大學”等稱號。
面向未來,學校將緊密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動融入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以更加開放的視野整合社會資源,以持續的改革創新提升辦學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力爭用五年左右時間,建設成為具有顯著行業特色和創新創業教育特色的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科研成果
科研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無線傳感器同構網絡模型下動態組密鑰管理機制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XML的柔性分子對接模型及優化算法研究
863項目:基于SOA的供應鏈智能協同服務技術研究
985項目:新一代融合網絡環境下的復雜網絡管理技術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CDIO理念的校企合作一體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863子課題:大連市創建軟件產業國際化示范城市項目“大連軟件園教育基地”子課題項目
國家*:東軟在線大學建設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科技專項:智能化網絡學習支撐系統的研發及產業化
商務部軟件人才培養研究:大連地區軟件加工及人才培養策略研究
示范性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建設研究與實踐
同時與東軟熙康、東軟睿道教育有限公司、東軟信息技術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睿道愛普有限公司均簽訂了產學合作框架協議;與大連理工大學、東軟集團、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等多家高校和企業簽訂了各系部科研團隊領域內的多個橫向項目。
學校依托東軟IT產業優勢以及大連軟件園國家軟件產業基地的環境優勢,擁有一流的軟硬件環境、雙師型師資隊伍,并構建了產學合作、面向應用的TOPCARES-CDIO人才培養模式,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研究機構
截止5月,學院設有近50個專業實驗室,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與東軟教育模式配套的基于案例的實驗教學體系,為全面深入開展實驗實訓教學和自主實踐提供了良好的開放式實驗環境。涵蓋了計算機軟件、網絡、電子商務、嵌入式系統、電子電路、數字藝術等領域的七大系列實驗室,并與國際著名IT企業共同建立了十余個聯合實驗室。另外,實驗中心基于移動虛擬實驗室的技術,研發了基于Web的開放式仿真實驗平臺??Labform。該平臺和所承載的仿真實驗系統及實驗教學資源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以多種方式自由進行實驗與學習。實驗室實行開放式管理,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可預約進行自主創新實驗或課外科技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課內外科研、自由實踐的學習條件。
SOVO
SOVO大學生創業中心LOGO
SOVO是Student Office & Venture Office的簡稱,中文名稱是大學生創業中心,始建于2002年,是全國高校中具有突破意義的就業和創業實踐基地,東軟學院的實踐教學特色。已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SOVO”商標。
SOVO是以項目為導向的創新實踐基地,采用“虛擬公司”運營模式,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立足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電子信息、電子商務、云計算等信息產業熱門領域,提供軟件開發、嵌入式系統、數字內容制作、APPS、信息管理、外語等服務。SOVO的目標是培養教師和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開拓創新精神、團隊協作精神和職業規范。
實驗設施
實驗中心作為院級教學實驗中心,主要承擔全院的實驗課程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與對外開放實驗等工作。
實驗中心積極加強與國際著名IT企業合作,共同建立聯合實驗室,主要包括:HP無線網絡實驗室、Intel多核技術實驗室、EMC存儲技術實驗室、松下電工實驗室、EPSON嵌入式系統聯合實驗室、Alpine汽車音響嵌入式系統聯合實驗室、Toshiba嵌入式技術聯合實驗室等十余家;而且在國家的大力資助下,共同建設了計算機應用與軟件技術實訓基地、嵌入式軟件技術實訓基地等。
學術資源
截止6月,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圖書館有各類文獻資源逾百萬冊(件),主要包括:中文報刊1000種,電子圖書40萬種,中文圖書108萬冊,電子期刊9696種(1000余萬篇),多媒體光盤25000余片及學位論文96萬余篇。
學術交流
簡介
留學生教育憑借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的特色專業和重點專業,在留學生語言學習的基礎上,積極拓寬學習內容,創建多種合作模式,開展了國際間學分互認的雙學位項目,進一步擴大了留學生教育的規模。留學生主要來自于俄羅斯、日本、韓國、泰國與美國等。俄語專業主要招收中國學生,旨在培養實用化、國際化、個性化的應用型商務俄語人才。
阿爾派新入職員工實習項目
阿爾派新入職員工實習項目是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國際產學合作”的一個代表性項目。日本企業新入職員工與該校信管系、日語系學生結對上課,進行漢語、跨文化及電子商務方向的共同實習。通過為期一個月的實習,中日學員充分體會到了跨文化環境中的溝通與協調、競爭與合作、創新與實踐及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