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為了發展鋼鐵工業,1954年國家在包頭興建鋼鐵基地?包頭鋼鐵公司。這顆“草原明珠”的誕生,急需大批工程技術人才。為適應形勢的發展,1956年2月,重工業部決定在包頭成立“重工業部包頭鋼鐵工業學校”和“重工業部包頭建筑工程學校”。
1957年4月, 冶金工業部決定包頭鋼鐵工業學校與包頭建筑工程學校合并,成立“冶金工業部包頭工業學校”。
1958年9月,冶金工業部決定,包頭工業學校與包頭鋼鐵公司大學籌備組合并成立了“包頭工學院”。
1959年6月,包頭工學院更名為“包頭鋼鐵工業學院”。
1960年2月,冶金工業部決定,包頭鋼鐵工業學院更名為“包頭鋼鐵學院”,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陸定一親自為學校題寫校名。
1994年3月,新校址主要建筑完工。
1997年11月,學院順利通過國家教委組織的本科教學水平合格評估。
1998年12月,包頭鋼鐵學院劃歸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運行體制。
2000年3月,內蒙古煤炭工業學校并入。
2003年4月,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更名為內蒙古科技大學。
2006年9月,學校迎來建校五十周年校慶。
2008年6月,學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并獲得優秀。
2009年學校成為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
2013年學校順利通過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立項建設整體驗收。同年,內蒙古科技大學及其冶金工程、礦業工程2個學科被批準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和博士學位授權學科。至此,我校正式具有博士研究生招生資格。
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內蒙古科技大學已發展成為以冶金、采礦、煤炭、稀土為特色,以工科為主,工、理、文、管、經、法、藝術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師資隊伍
學校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通過培養與引進并舉,持續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努力建設以一批領軍人才、具有團隊效應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目前,學校教職工有1727人。其中,正高級職稱225人,副高級職稱549人,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以上學位者達83%以上。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全國專業技術先進集體1個,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特聘教授1人,內蒙古自治區杰出人才獎獲得者2人,內蒙古自治區科技標兵2人,入選中組部“*”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人,教育部青年教師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模范教師和全國優秀教師獎獲得者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9人,中國僑界創新成果貢獻獎1人,內蒙古“科教興區”突出貢獻獎獲得者1人,烏蘭夫基金獎獲得者1人,內蒙古西部開發突出貢獻獎獲得者1人,內蒙古科技創新杰出人才獎獲得者2人,內蒙古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9人,內蒙古教學名師獎獲得者3人。內蒙古“草原英才工程”中,培養人才26人,其中二類人選3人,三類人選23人,引進人才12人;高校創新團隊7個,其中二類團隊2個(自治區共4個),院士團隊1個。
教育教學
學校緊緊圍繞人才培養這一根本任務,把人才培養質量確立為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學校工作永恒的主題,構建了科學合理、運行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建立了系統的教學管理制度、各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和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組建了教學督導團和學生教學信息網,對教師課堂的教學質量、教學過程、教學基本建設、教學效果、就業情況、用人單位評價等各環節進行監測和控制。2008年,學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并獲得優秀。
學校積極探索教學改革,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高校首批完善學分制改革學校,為學生提供彈性學習和跨學科專業選課等多種措施,形成了有利于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個性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管理體系,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
學校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進已獲教育部批準的冶金工程、自動化、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3個專業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與企業共同制定和完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專業計劃方案;充分發揮學校的基礎教育優勢和企業的實訓優勢,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水平;構建校企合作定向培養學生的模式,與云泰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就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等相關專業實施了定向培養模式;與臺灣國立彰化師范大學確立交換學生協議,并公開遴選12名學生赴臺交流,共享辦學資源,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閱歷,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為了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完善質量評估體系,提升本校服務社會和區域經濟的功能,學校委托第三方教育數據咨詢與教育質量評估機構麥可思公司實施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評估項目、招生及入學教育調研,根據麥可思公司評價結果顯示,本校2013屆畢業生對母校的總體滿意度為90%,比全國非“211”本科院校高出4個百分點,表明學校畢業生在校期間有很好的學習和生活體驗。
學校重視專業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和課程建設,現有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自治區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自治區重點建設專業,25個自治區品牌專業; 11個自治區教學團隊,31個校級教學團隊;49門自治區級精品課程,103門校級精品課程;9個自治區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工程訓練中心;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近年來,有23項教學成果獲得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取得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成果116項。
科學研究
2007年以來,學校科研立項總數達1500余項,其中國家級項目達到200余項,省部級項目600余項。所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填補了自治區高校多年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的空白。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30余項,其中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自治區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9000余篇,被三大檢索收錄150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500余篇;出版專著、教材200余部;獲得專利授權20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70余項,專利授權總數在自治區高校名列前茅,占包頭市授權專利數的18%,并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評為“全國知識產權試點單位”,是內蒙古自治區高校中唯一一個。
在內蒙古科技大學,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對科研充滿著積極性和激情,參與科研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極其高漲,業已形成了“教職工是科研主體,教師是科研主力”的和諧科研范圍,形成了全員參與的氛圍,科研氛圍濃厚。
學科建設
學校牢固確立學科建設的龍頭地位,根據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按照“整體推進、分層實施、重點突破、注重特色”的原則,以凝煉學科方向、匯聚學科隊伍、構建學科平臺為重點,推進學科建設持續快速發展,形成了“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截至目前,學校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領域;7個自治區重點學科、2個自治區重點培育學科、10個校級重點學科、6個校級重點培育學科。
與此同時,學校十分重視社會急需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深化研究生教育與培養制度的改革,加強了導師隊伍的建設,研究生招生規模迅速擴大,目前研究生在籍人數2238人。
學生科技創新
學校鼓勵學生參與課外科技創新活動,設有《李保衛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內蒙古科技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少數民族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同時設立專項經費支持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近年來,我校學生平均每年獲得省部級以上各類大學生科技競賽獎勵180余項。在近五年來的全區“挑戰杯”系列競賽中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兩次,團體總分第二名三次。我校信息學院的“E家科技園”榮獲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稱號;我校2010級文法學院賈佳同學榮獲“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是近年來團中央授予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領域的最高獎勵。2013年5月,我校建立了內蒙古科技大學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扶持大學生創業,目前入園企業達20余家。
對外交流
學校高度重視對外交流合作,將其作為提升學校辦學與科研水平、促進學校快速發展和在國內外迅速提升核心競爭力與名望的重大戰略之一。先后與包頭鋼鐵集團公司、上海寶山鋼鐵集團公司、太原鋼鐵集團公司等一批國有大型企業,北京大學、國家鋼研總院、有色研究總院、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重慶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兄弟院校與科研院所,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德國、法國、瑞典、比利時、日本、韓國、泰國、印度、臺灣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師資培養、科技合作、學術交流、合作辦學等長、短期合作關系;聘請、邀請李冠興、楊叔子、顧秉林、陳立泉、彭蘇萍、薛其坤等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海因里希∙羅勒博士等國內外知名學者到校做兼職教授并開展學術交流;選派教學、科研和管理骨干出國進修、培訓、引進國內外人才、資金、設備和項目、舉辦、協辦和參加國際會議等;實施來華留學生教育,招收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語言生和交換實習生等來我校學習,傳播中華文化,已有來自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烏克蘭、蒙古、韓國、約旦、印度等國家60余名長、短期留學生在我校學習;同時,為我校出國留學師生做好國外學習生活工作等咨詢及宣傳服務,即時報導我校國際交流合作最新動態與出國留學信息,我校已有赴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國家的留學生達50余人次。
畢業生就業
學校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將畢業生就業工作作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每年舉辦多場就業雙選洽談會和專場招聘會。學校積極適應當前經濟新常態,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途徑不斷開拓中鐵、中建、電力、化工、電子信息、食品、生物制藥、裝備制造等新的就業領域,全方位拓展畢業生就業市場。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辦學沉淀,學校與包括神華集團、包鋼集團、寶鋼集團、中建集團、中冶集團、中國北方人才市場、中國稀土高新人才市場、昆山人才市場等在內的2500多家大型重點企事業單位和人才服務機構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促進了學校就業市場的穩定發展。
學校根據用人單位需求,與企業采取定向招生、訂單培養等多種合作模式聯合培養畢業生。2009年開始連續多年與濟鋼集團簽訂4+1培養合作項目;與天津鑫坤泰集團簽訂3+1培養合作項目;與奇瑞汽車集團簽訂本科3+1培養項目、高職1+1+1培養項目;與大連安博教育集團合作建立“大學生就業促進工程-大連實習實訓基地”。
在2000年和2009年教育部兩次就業工作先進評選中,學校均獲得“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殊榮;2009年,我校躋身“全國50所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學校成為同時獲得“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與“全國50所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榮譽的全國22所高校之一。2012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就業先進工作單位”榮譽稱號。2012年11月,我校作為全國三所高校之一在教育部網絡視頻會議上做典型發言。2012年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被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授予“全區高校示范性就業指導中心”榮譽稱號。
2007年學校被列為“中國大企業集團重點招聘學校”; 2005年以來,學校在全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評估中,連續10次被評為第一名,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一直穩居內蒙古自治區高校前列。我校畢業生以“上手快、留得住、后勁足”的特點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在半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為自治區、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輸送了各類人才數萬余名。
體育工作
學校以體育教學為重點,群體活動為基礎,競技體育為亮點。近年來,在國內外體育競賽中,獲自治區級以上獎牌295枚,其中國際體育競賽金牌8枚,國家級體育競賽金牌21枚,省級體育競賽金牌130枚。女籃8次奪得冠軍,女排5次奪得冠軍,男足2次奪得冠軍,中國大學生足球聯賽北區決賽獲得第七名。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中2013年獲得第八名,獲得第五名。2013年在俄羅斯喀山舉辦的第二十七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我校獲得女子半程馬拉松第三名,競走團體第四名。2013?2014全國大學生排球錦標賽北方賽區比賽中我校女子排球隊獲得第六名。在非洲烏干達舉行的第19屆世界大學生越野錦標賽獲得團體第八名。我校成功承辦了第一屆全國大學生越野錦標賽,并在比賽中取得六枚金牌,榮獲團體第一名。內蒙古第十三屆運動會我校代表隊取得了男子足球第一名、女子足球第四名、女子籃球第一名、男籃第三名、女排第二名、男排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田徑比賽中獲得十七枚金牌。2015年獲中國大學生排球錦標賽女排第八名。
作為內蒙古高校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正在大力推行“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民主管理、教授治學”的管理體制改革,并秉承“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校園精神和“百煉成鋼”的校訓,為建設特色鮮明的多科性大學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