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上理或上海理工,是一所以工學為主,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等多學科交融發展的上海市屬重點大學。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 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上海理工大學教務管理系統入口,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上海理工大學教務管理系統
上海理工大學教務管理系統入口:http://202.120.222.29/default2.aspx
上海理工大學簡介
上海理工大學以工學為主,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是一所上海市屬重點建設的應用研究型大學。
學校辦學文脈源于1906年創辦的滬江大學和1907年創辦的德文醫工學堂,百年薪火相傳,獨樹一幟的優秀辦學傳統孕育了一大批愛國青年和志士仁人,滋養了一大批學術精英、工程專家和社會翹楚,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十余萬優秀專業人才,享有中國“制造業黃埔軍校”的美譽。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4600余人,其中本科生17400余人,研究生7200余人;設有18個學院、2個教學部(系),44個研究院(所),26個研究中心;有54個本科專業,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動站,2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9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18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領域。在學科建設平臺方面,擁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培育)以及省部級重點學科12個;在人才培養平臺方面,擁有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個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國家級工程教育實踐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以及省部級平臺51個;在科技創新平臺方面,擁有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以及省部級科研平臺23個。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現有專任教師1600余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690余人,博士生導師130余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850余人。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含雙聘);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16人;中組部“*”入選者13人,“青年*”入選者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3人、講座教授3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以及各類省部級優秀人才106人。
學校長期緊貼制造業行業發展,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光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學科長期居于國內領先地位;同時,依托在醫療器械和出版印刷兩大領域深厚的行業基礎,積極建設生物醫學工程和數字傳播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急需的學科。伴隨工程教育的時代發展,對接中國制造2025、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等國家和地方發展的重大戰略,學校設立“太赫茲技術研究院”、“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現代醫療器械研究院”、“電子商務發展研究院”等前沿科技創新機構,積極培育建設新興交叉學科。
學校圍繞“工程型、創新性、國際化”的人才培養定位,致力于培養學生有思想的頭腦、國際化的眼光,持續貫徹“對接行業、改造專業、引導就業”的理念,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高校、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上海市本科教學教師激勵計劃試點單位。近三年,學生先后獲得了世界頭腦奧林匹克競賽決賽冠軍、美國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決賽金獎等國內外600余項賽事的獎項;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提名2篇。學校在國內率先開設創業班和創業管理第二專業,同時,作為上海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首批四家受理點之一,累計培育120余個項目,成活率近85%;2013年在國內首個以純本土專業通過德國工科專業權威認證ASIIN認證,2015年又新增兩個通過ASIIN認證的純本土專業。
學校大力提升科技競爭力,依托高峰高原學科建設,積極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近三年,學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項17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國家科學儀器重大專項等國家級項目220余項;在Nature系列刊物上發表論文4篇;授權發明專利400余項。在2011年國家大學科技園評價中,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以全國第6名的成績被評價為A類(優秀);在2012年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評價中,學校技術轉移中心以全國第7名的成績獲評優秀。學校具備軍工科研資質,積極為國防建設服務,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學校注重開放協同,與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院、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上海電纜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電動工具研究所、上海工業鍋爐研究所、上海電氣集團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機械工業共性技術上海研究院”和“機械工業上海研究生院”,致力于先進制造業的共性技術研發和創新人才培養;與南京工業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共建“長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聯盟”,致力于加強區域內高校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推動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與發展;與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共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師學院”,致力于探索“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把卓越工程師教育和行業技能教育有機結合。
學校是國內最早開辦國際合作辦學的高校之一,建有中英國際和中德國際2個中外合作辦學學院;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愛爾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在校留學生1000余人。學校大力引入國際創新資源和創新力量,積極參與國際科研合作,與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共建“上海-謝菲爾德國際制造創新中心”,與英國精密測量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建聯合實驗室,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共建“中德環境巖土與地質工程研究中心”,與美國Keysight公司共建“上海理工大學?Keysight國際聯合實驗室”,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共建“超網絡研究(中國)中心”。
學校秉持“信義勤愛,思學志遠”校訓,把校訓文化和深度融合,培養具有學識抱負的合格公民。學校依托上海市高校規模最大的優秀歷史建筑群,全力打造滬江國際文化園,提升學生國際視野,展現學校獨有的人文內涵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學校建有學生發展中心、工程實訓中心、體育活動中心、公共服務中心和大學生領導力研究與訓練基地,全面拓展學生綜合素質,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優質保障和高效服務。
在“做精品本科、爭一流學科、創百強大業”的辦學目標引領下,上海理工大學圍繞建設一流理工科大學的共同理想,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著力實現師資隊伍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質量、學校事業發展動力三方面的突破,力爭把學校建設成為“卓越工程教育”上海市屬旗艦高校,全國工程教育示范高校。 (以上數據截至2015年9月30日)
教學管理科
教學管理科是教務處下屬機構,負責全日制本科生的學籍、學歷學位、校內考試與社會考試、第二專業與輔修專業等相關工作。主要職責有:
1. 全日制本科生學籍信息的管理,包括:建立新生學籍信息數據庫、學籍異動處理(休學、復學、退學、轉學等)、學籍注冊等工作;
2. 重選專業的組織與落實等工作;
3. 學歷學位資格審核、學歷學位證書的打印與發放等工作;
4. 畢業生超計劃學分學費核算工作;
5. 第二專業學士學位、跨校輔修專業、跨校選修課程等相關管理工作;
6. 本科課程的期末考試與補考等工作;
7. 各類社會考試(上海市計算機等級考試、國家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報名、考務等工作;
8. 學生考試違紀處理。
學科建設
截止6月,學校建有1個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6個上海市重點學科,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動站;2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9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碩士專業學位種類;17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領域。[5]
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1個):光學工程;
機械工業部重點學科(7個):熱能工程學科、工程熱物理學科、系統工程、系統分析與集成等7個;
上海市重點學科(6個):系統管理、光學工程、動力機械與工程熱物理、制冷與低溫工程、醫療器械工程、印刷出版;
一級學科博士點(5個):管理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光學工程、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點(22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軟件工程、系統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應用經濟學、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交通運輸工程、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數學、物理學、統計學、新聞傳播學
博士后流動站(3):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
師資力量
截止2013年12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500余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含雙聘),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級教學名師、中組部“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國家級各類專家40余人。
專職院士(1人):莊松林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陳康民、張忠孝、高巖;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2人):華澤釗、林宗虎;
國家“863”計劃領域專家委員會專家(1人):張忠孝;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莊松林、陳康民、王樹林、林宗虎;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入選者(5人):許曉鳴、張忠孝、劉平、陳斌、常兆華;
全國優秀教師(4人):黃晨、陳大文、高巖、朱堅民;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鄧紅文;
教育部“*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人):鄧紅文、竇曉鳴;
上海市領軍人才(4人):徐福緣、楊俊和、張華、楊茉(后備);
上海市“東方學者”特聘教授(6人):劉寶林、宋成利、許鍵、于安東、董瓊(講座)、 黃影平(講座)。
教學建設
截至2013年12月,學校擁有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創新區,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 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市級精品課程36門。學校師生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提名2篇,獲得上海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1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4篇。學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是上海市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試點學校。
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熱工教學團隊
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熱能與動力工程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經濟管理實驗中心 、現代出版印刷實驗中心 、能源動力工程實驗中心
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傳熱學、建筑環境學、光學信息技術
國家級人才培養創新區(1個):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合作交流
截至2013年12月,學校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愛爾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關系,接受了近80個國家各類留學生1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