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學(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 Law)簡稱西法大,坐落于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一所中央與地方共建,由陜西省人民政府主管的高等政法院校。思而學教育網 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了西北政法大學教務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北政法大學教務處
西北政法大學教務處官網:http://jwc.nwupl.edu.cn/
西北政法大學概況
西北政法大學位于世界歷史文化古城西安,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是一所法學特色鮮明,哲學、經濟、管理、文學等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學校是國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承擔包括應用型復合型、涉外和西部基層全部3個類型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任務。
學校是西北地區法學研究的中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和西北地區第一個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學校的前身是1937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陜北公學。后歷經延安大學、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西北政法干部學校、西北政法學院、西北政法大學等時期。學校秉承“嚴謹、求實、文明、公正”的校訓,堅持“政治堅定、實事求是、勇于創新、艱苦奮斗”的老延大優良傳統,致力于培育擁有扎實專業功底、樸實工作作風、求實工作態度以及追求偉大人格的專門人才,為國家特別是西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制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學校雁塔、長安兩個校區共占地1347畝,校園布局合理,環境優雅別致,是青年學子讀書成才的理想家園。
學校設有19個學院,承擔研究生、本科生等各類學生的教學任務。設有30個本科專業,輻射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工學、管理、藝術等專業大類。現有法學、哲學、理論經濟學、新聞傳播學、公共管理5個一級學科,3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10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省級特色學科。學校面向全國31個省(區、市)和港、澳、臺地區招生,具有留學生招收權。現有全日制本科生14000余人,碩士、博士研究生2700余人。近年來,學校生源充足,考生院校第一志愿錄取率均在99.5%以上。
學校積極拓展學生國際交流途徑,不斷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40多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系。
學校匯集了一支博學敬業的高水平師資隊伍,一大批教師獲得“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全國杰出資深法學家”“全國優秀教師”“陜西省社科名家”“陜西省教學名師”等榮譽稱號。高度重視教師專業實踐經驗的積累,積極推行專家教授、青年教師去實務部門任職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中央政法委、教育部等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同時,還聘有一支由著名學者、實務專家組成的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隊伍。學校深化教學改革,堅持把人才培養工作放在首位,以學生為本、質量立校,建構起課堂教學、實驗實訓、科研訓練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為全部本科生配備了導師,對學生大學四年的生活、學習、深造、就業等予以全面的指導幫助。網絡課堂和課程資源中心實現了所有本科課程資源的網上共享和師生的教學互動。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為國家級創新實驗區,法學實驗實訓中心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哲學、偵查學、新聞學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
學校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廣大學生在課業之余拓展學習途徑、陶冶高尚情操、合理規劃成長目標和全面展示才華搭建起廣闊的平臺。持續多年并獨具特色的校園論辯、法律志愿服務、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校園文化品牌獲評教育部及陜西省高校優秀校園文化成果;社會服務、社會實踐、學術研究、文化藝術、體育休閑等類別的50多個學生社團使同學們的課余生活更加多彩充實;一年一度的校園文化藝術節、主持人大賽、校園歌手大賽、各種學生學術活動等為濃郁校園文化氛圍、提升校園文化品味增添了亮麗的色彩。
一直以來,我校畢業生以理論基礎扎實、政治素質高、適應能力強,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畢業生就業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各級公、檢、法、司法行政及其他黨、政部門,律師事務所、公證等法律服務機構以及銀行、證券、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企事業單位。
學校以“法治信仰、中國立場、國際視野、平民情懷”為育人理念,以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為導向,堅持教學實踐并重,堅持加強內涵建設,朝著法學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高水平大學的辦學目標闊步前進!
歷史沿革
(一)陜北公學??黨在延安創辦的第一所干部高等學校(1937-1941)
1937年,為了培養抗日干部,中國共產黨中央決定成立陜北公學,校長成仿吾,副校長羅邁(李維漢),校址定在延安東門外。
毛澤東主席給陜北公學學員講課
1939年6月上旬,黨中央決定將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延安工人學校四校合并,組成華北聯合大學,開赴敵人后方辦學。
1939年11月,中國共產黨黨中央為了培養更多抗戰干部,決定復辦陜北公學,又稱后期陜公,校址在延安北門外原址。
(二)延安大學??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大學(1941-1949)
1941年9月,陜北公學(后期)與中國女子大學、澤東青年干部學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學,吳玉章任校長,校址在陜北公學原址。
1943年,延安“魯藝”、自然科學院、民族學院、新文字干部學校并入延安大學。
1944年,行政學院并入延安大學[1]。
(三)西北人民革命大學(1949-1954)
1949年,為了培養適應新中國政權建設所需的各類干部,*西北局決定,延安大學遷到西安,改名為西北人民革命大學,陜西省政府主席馬明方兼任校長,民大校部和二部遷駐高陵縣通元坊;一部、三部遷駐涇陽永樂店。
(四)中央政法干部學校西北分校(1954-1958)
1953年3月,為了提高西北地區政法干部的政治、業務素質,*西北局決定改組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成立西北政法干部學校。
1954年,更名為中央政法干部學校西北分校,校址由通元坊遷至西安南郊。
(五)西安政法學院?西北地區第一所高等政法院校(1958-1962)
1958年8月,經陜西省人民委員會批準,西北大學法律系調入中央政法干部學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安政法學院。
(六)西安政治經濟學院(1962-1963)
1962年,西安政法學院、陜西財貿學院合并為西安政治經濟學院。
(七)西北政法學院(1963-2006)
1963年8月,國務院作出把西安政治經濟學院分為西北政法學院和西北財經學院(陜西財經學院)的決定。同年9月1日,西安政法學院正式更名為西北政法學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管。到“文革”前,成為全國著名的四所高等政法院校之一。“文革”期間,學院慘遭破壞,直至1972年撤銷。
1978年8月,國務院批準西北政法學院在原校址復辦。
1979年,學校開始招生,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管。
1980年,劃歸司法部主管。90年代末,學院形成法學為主、多學科、多層次協調發展的辦學體系。
2000年劃轉陜西省,成為中央與地方共建、由陜西省人民政府主管高校。
(八)西北政法大學(2006至今)
2006年11月,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西北政法大學。
2007年,西北政法大學“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獲教育部批準,成為首批國家級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2010年5月, 西北政法大學與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成立中國法學教育的核心院校合作聯盟,即“立格聯盟”。
2011年,成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30家院校之一。
西北政法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2012年,入選“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與陜西警官職業學院聯合培養本科層次公安專業(偵查學、治安學兩個專業)人才,采用“3+1”模式,第一年在西北政法大學學習,后三年在陜西警官職業學院學習。
9月,獲準設立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
1月,成立中國首家反恐怖主義法學院,同年3月,反恐怖主義研究院入選首批“中國法學會法治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