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魏德友同志作為一名入黨33年的老黨員和老軍墾,以扎根艱苦偏遠邊境地區半個多世紀的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共產黨員堅定理想信念、獻身黨的事業的赤膽忠心和高度自覺;生動詮釋了兵團黨員干部“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優秀品質;生動詮釋了兵團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執著堅守。
通知要求,各級黨組織要把開展向魏德友同志學習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組織黨員干部認真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
學習他堅定信念、對黨忠誠,遵守紀律、服從安排的政治品格,淡泊名利、吃苦耐勞,不計得失、甘于吃虧的奉獻精神,忠于職守、堅韌執著,腳踏實地、認真較真的崇高境界,熱愛家鄉、保衛祖國,勇于犧牲、寸土不讓的國防國土意識,與兵地各族群眾互幫互助、和諧相處,樂觀向上、低調淳樸的生活態度,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要真心實意為老軍墾老同志排憂解難,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關心、生活上照顧、精神上關懷,使老軍墾老同志始終感受到黨的溫暖。
要以開展向魏德友同志學習為契機,深入宣傳中央和自治區黨委對兵團事業、對兵團老軍墾、對兵團黨員干部群眾的關心關懷,深入挖掘、積極選樹、廣泛宣傳身邊典型,教育和激勵兵團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做像魏德友同志那樣理想信念堅定、富有責任擔當、堅持艱苦創業、矢志維穩戍邊的兵團人,為推進兵團事業、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貢獻力量。
篇二
1964年年初,魏德友響應中央號召,從北京來到塔城地區,成為九師一六一團原兵二連的一名“新兵”。
為了筑牢國防屏障,原兵二連沒有設在外逃邊民遺留的農牧作業點,而是進駐到荒無人煙的薩爾布拉克草原。
薩爾布拉克,哈薩克語,意為“鹽泉”。因為土地鹽堿化嚴重,這里草木不生,雖叫草原,實為一片戈壁荒灘。
兵團人有令必行。面對一眼望不到邊的戈壁荒灘,全連男女老少齊上陣,掄起坎土曼、鐵鎬、鐵鍬,開荒、種樹、掏地窩子。
“當時,我一天靠著兩個黑面饅頭,開一畝多地或挖二三十個樹坑。”魏德友笑著說,“大家手上的繭結了一層又一層,有的拳頭都握不緊,但個個斗志昂揚,發誓戰天斗地。”
兵團人的到來,讓沉寂多年的“鹽泉”開始有了莊稼地、林帶、草場,草原變得熱鬧起來。
魏德友也開始明白,兵團人肩負著屯墾戍邊特殊使命,這使命是兵團成立的初衷,也是兵團安身立命之本。
他很慶幸當初作出了正確的選擇,為自己是一名兵團人而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1967年,魏德友回山東老家結了婚,把妻子劉景好帶回來,先后養育了4個孩子,踏踏實實地在草原上安下了家。
篇三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與蘇聯邊境事件頻發,國土安全受到威脅。
當祖國最需要的時候,魏德友同許許多多的兵團人一起,沿著邊境線放牧、種地,肩負起巡邏守邊任務。
駐守在離邊境線4公里的連隊牧業點,魏德友的雙手在粉碎草料時一不小心被卷進機器,拔出時左手食指只剩下半根。由于當時醫療條件有限,他的雙手留下了嚴重后遺癥,至今一碰到水或泥土,皮膚就會嚴重皴裂,疼痛難耐。
盡管如此,魏德友依然牢記并堅守著兵團人的使命,經常在放牧途中與當時的蘇軍擦肩而過。
1982年的一個冬日,草原上白雪皚皚、寒風刺骨。魏德友騎馬沿著沒有邊境設施標記的“爭議區”放牛,發現一架飛機在上空盤旋。他迅速臥倒在地,睜大雙眼死死盯著。
飛機一離開,魏德友連忙跑到盤旋區域搜尋,發現了兩串朝向境內的腳印。他快馬加鞭到連隊匯報,并奉命和連隊其他人一起展開地毯式搜索,將可疑人員逼退回邊境線以外。
上世紀末,中哈戰略伙伴關系不斷深入,兩國開始實地勘界、劃界、定界。
1、央視榜樣6觀后感魏德友先進事跡心得感悟(五篇)
2、大學生看榜樣6觀后感祁發寶先進事跡心得(六篇)
3、黨員干部看榜樣6觀后感祁發寶先進事跡(兩篇)
4、黨員榜樣6觀后感祁發寶同志主要事跡心得體會(三篇)
5、2021年高中生看榜樣6觀后感心得體會范文(七篇)
6、2021年央視榜樣6觀后感心得體會(通用六篇)
7、大學生觀看榜樣6的觀后感范文1000字左右(精選五篇)
8、2021榜樣5達娃倉決事跡學習心得觀后感
9、學習榜樣5杜云事跡簡介心得觀后感
10、榜樣5張西京事跡觀后感學習心得體會
兵團人堅持在邊境線上種地、放牧,為兩國和平解決“爭議土地”問題,提供了大量有力的“中國領土”依據。
2003年,中哈國界勘定,在劃歸我方土地的“確權會議紀要”中有這樣一段表述:“經過各有關方面的協同配合和艱苦工作,完成了中哈邊境15個爭議地段的界定工作,其中包括巴爾魯克山區域內310平方公里……是中國的領土。”
這310平方公里,是共和國屯墾戍邊史上光輝的一頁,是兵團人用鮮血和生命寫就的忠誠。
“聽到這個消息后,我高興得一夜沒睡。”現在回想起來,魏德友仍有些激動,“這些年的堅持終于有了回報,我覺得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