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信仰的力量觀后感范文
應局黨支部要求,我觀看了紀錄片《信仰》,該片生動的故事、先進的典型、感人的細節,使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觸動。
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以黨的90多年歷程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主題,分“只要主義真”“壯志換新天”“時代先鋒行”三集,通過講述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優秀共產黨員堅持理想信念、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故事,闡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核心價值觀。
紀錄片中,幾代共產黨人秉持共同的信仰,在革命戰爭、在建設新中國、在改革開放經濟建設中,用一生去踐行自己的信仰,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紅34師師長陳樹湘“斷腸”堅守自己的信仰;朱光亞、錢學森等一批科學家用“兩彈一星”實踐自己的信仰!王進喜用滾滾的黑色石油踐行自己紅色的理想!小崗村的脫貧致富就是沈浩的信仰!楊善洲用22年的時間,駐守荒山,直至把它變成一座青山留給后人……透過他們,我看到,信仰不是紙上的字,不是口中的話,而是具體的行動,是堅實的腳步,是不變的目標!
如今,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固然無需再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悲壯來堅守自己的信仰,那么,我們該用怎樣的行動來踐行信仰呢?我認為:
踐行好信仰就是要堅定信念,志存高遠。當今世界日新月異,我們國家綜合國力、經濟規模、國際影響與日俱增,但理想信仰、精神追求、道德文化等軟實力與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還不相匹配。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正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當前的社會可能是不完美的,但這正是我們共產黨人應當堅持信仰和理想的理由,而不是放棄信仰和理想的道理。社會上的陰暗面和腐bia現象,人們對共產主義的懷疑,誤解和動搖,以及敵人的反對,這些都是自然的事,都是擺在共產黨人面前的斗爭任務。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堅守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并使這種崇高的信仰轉化成內心的自覺,變成 “真信”、“真學”、“真作為”的行動。
踐行好信仰就是要立足崗位,腳踏實地。要把信仰落實在點點小事上、在平凡崗位上閃耀灼眼的光輝。當今時代已經不需要用斷頭流血來彰顯我們家國天下的情懷。我們要做的,更多的是堅守自己的崗位,實踐好當初舉起右手許下的誓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名老干部工作者,就是要做到全心全意為老干部服務。老干部工作無小事,我們對于信仰的忠誠和對事業的熱誠也都體現在點點滴滴中,親切問候一句,及時攙扶一把,主動端茶一杯,熱情護送一程,禮貌道別一聲,把工作做到老干部的心坎上,力求讓老干部滿意,讓黨放心,讓人民不忘。
踐行好信仰就是要善于學習,勇于創新。我們要向書本學習,向前人學習,多看《信仰》這樣優秀的紀錄片,在歷史軌跡中將它們串聯,從而獲得感性、生動的理解。要向實踐學習,深入基層,融入社會,在實踐中不斷歷練,積累實現信仰所必須的人生經驗;要加強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活力,在工作中實踐,在實踐中創新,不斷發展和提高自己。
“信仰在傳承,事業在延續”,相信只要堅守信仰,讓信仰成為我們不斷前行的旗幟,成為我們工作不竭的動力,我們會把事業做得更好。
篇二:信仰的力量觀后感范文
院黨支部組織觀看了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影片講述民主革命時期、時期、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各個歷史時期共產黨人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為了追求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崇高信仰,拋頭顱、灑熱血,迎來了今天的新局面。
1921年,正是懷著對馬克思主義堅定的信仰,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揭開了中國歷史革命的新篇章。革命先驅彭湃為了信仰,毅然背叛生活優裕的家庭,走上艱苦的革命道路。為了信仰,彭湃在革命最艱難的時候矢志不移,最終慷慨對敵,從容赴死。正是有了這樣許許多多革命先驅對信仰的不懈追求,懷著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才有了“怕死不是共產黨員”毅然英勇就義的劉胡蘭,“為人民服務”追求人民利益犧牲生命的戰士張思德。同樣,在的今天,為了追求崇高信仰前赴后繼涌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2016建黨95周年紀錄片《信仰的力量》觀后感3篇2016建黨95周年紀錄片《信仰的力量》觀后感3篇。
只有共產黨,才有新中國。這是一個不變的真理。正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從一個半封建半殖民的舊社會逐漸走向了獨立自主、繁榮富強的新中國。三十多年前,革命偉人們用他對共產主義不變的信仰,使中國走向了一條特色的改革之路,從此,他讓中國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最東方。
我深信,我們每個共產黨人,只要堅定對共產主義的不變信仰,,與時俱進,科學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的決心和信心,我們必將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早了解上饒集中營,還要從小說《紅巖》說起。紅色皮子的書,只需看到封面上的那句話:“用鮮血染紅我們的旗幟”,年輕的心就此沸騰了,想重新回到那理想與信仰占領一切的年代!作品描寫了眾多革命戰士臨危不懼、視死如歸、堅貞不屈。今年5月,為迎接建黨90周年,我有幸參觀了江西上饒集中營。一件件斑駁、破舊的展品訴說著被塵封的歷史事件,小說中的英雄人物形象瞬間立體、生動了起來。對皖南事變后上千名新四軍戰士和進步人士在這座人間地獄所遭受的迫-害與折磨,感同身受,刻骨銘心。
信江岸邊,群山環抱之中,聳立著厚重莊嚴、布局對稱的上饒集中營紀念館。綿綿夏雨中,她仿佛在喚起人們心頭沉重的記憶,將那一段血雨腥風的歲月凝固進鋼筋混凝土中,成為永恒;將破碎的歷史碎片拼接為一個整體,還原出她的本來面目。一九四一年一月,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將士六、七百人被俘,和東南各省被捕的愛國人士二、三百人一起被國民dang反動派關在上饒集中營,遭受殘酷迫-害。其中就有葉挺將軍和著名詩人、學者兼文藝評論家馮雪峰。這些愛國志士在獄中秘密黨組織的領導下,同兇殘的國民dang特務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并成功地舉行了著名的茅家嶺暴-動和赤石暴-動,譜寫了一曲曲氣貫長虹的無產階級正氣歌。
紀念館內顏色發黃、支離破碎的歷史檔案和實物圖片,都在訴說著這里曾經的血與淚。館里總結出了上饒集中營的十大酷刑:金、木、水、火、土、風、站、吞、繳、毒。出了館的東邊有個叫毛家嶺的小山包,是由一座“葛仙廟”改造成的監獄舊址,基本上是實物原貌。最觸目驚心也是一排并列的刑具??“站籠”,有單人的,雙人的,在木制的站籠四周增加了尖銳的鐵絲網,稍有動作就會被尖銳的鐵絲刺得血肉模糊,目的是為了增加犯人在死亡前的痛苦。我想觸摸一下那銹跡斑斑的鐵刺,但既不敢又不忍,這冷冰冰的鐵刺后面不知掩蓋了多少慘絕人寰的罪惡,無法想象無數根鐵刺戳進皮肉的極端痛苦。
然而,令我吃驚的是,在如此艱難的生存環境、忍受著因酷刑帶來的劇痛,時刻面臨死亡的威脅的情況下,獄友們仍然互相鼓勵:女獄友用粗糙的布給男獄友縫的襪子、有在獄中忍受痛苦而寫下的豪言壯語、也有趁著獄長周日休息而輕輕唱起的歌。“皓月照九州,光芒透柵欄,有朝風云起,殺敵保河山。烽火遍九州,青年遭摧殘,有朝除無道,重建好河山。”令我無法理解的是,在最基本的生命都隨時可能被剝奪的時候,是什么支撐他們或者她們或者僅十幾歲的孩子們寫下或溫柔或剛強的詩句,是什么支撐他們在獄中寫歌、唱歌?只能有一種解釋??理想與信仰的力量!
雨在下,我的思緒變得濕漉漉、沉甸甸的。那個比同齡人矮一截,用半條腿走向高考考場的男孩;那個手拄雙拐,跌倒了也不要人攙扶自己站起的男人;那個面對他人質疑仍陽光地笑對生活的殘疾人工作者……他們,沒有向命運妥協,沒有向不公彎腰,而是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繼續前行!
“晨星閃閃,迎接黎明。林間,群鳥爭鳴,天將破曉。東方的地平線上,漸漸透出一派紅光,閃爍在碧綠的嘉陵江,湛藍的天空,萬里無云,絢麗的朝霞,放射出萬道光芒。”這是紅巖中新中國成立一個黎明的描寫。革命烈士,他們不僅僅是我們的先輩,也是我們的歷史。
篇三:信仰的力量觀后感范文
《信仰的力量》通過每集25分鐘的時間,講述了1921年到整整95年的時間里,從血雨腥風、戰火紛飛的革命時期到意氣風發、激情燃燒的建設時期,再到波瀾壯闊、生機勃勃的改革時期,全面展現中國共產黨人的高貴靈魂,和一個古老民族苦難輝煌的艱辛歷程。片中人物選自《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時代楷模》以及《感動中國》,從他們的成長軌跡、思想高度、人生感悟等方面著手,著力探討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信仰的追求和傳承。用客觀詳實的史料,鮮活生動的人物,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中國共產黨人經歷的苦難與曲折,創造的夢想與輝煌、鑄就的精神與魂魄。
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追求和忠誠,源自于馬克思主義真理的科學指導;源自于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偉大斗爭;源自于95年的理性思維和理論創新的自覺選擇。在實現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征程上,尤其需要堅定理想信念,把踐行與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統一起來。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站位高、眼界寬、心胸闊,才能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勝利和順境時不驕不躁,在困難和逆境時堅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