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愛我國家圓夢中華觀后感一】
5月30日,中央文明辦舉辦全國文明村鎮“愛我國家,圓夢中華”主題文藝展演。臨江社區工作人員25人收看了此次晚會,整個演出設計成四個篇章,將端午節慶氛圍,地方文化特色,文明村鎮建設的內容與“愛我國家,圓夢中華”的主題有機結合。在端午節發源地---湖南省汨羅市,展示各地端午特色文化,深度挖掘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傳承愛國主義精神。
展演以“愛我國家 圓夢中華”為主題,800多位來自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示范縣和全國文明村鎮的代表,以原生態節目表演和端午文化特色的節目,展示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農歷五月初五不僅是端午節,也是蒙古族的楚古蘭盛會、羌族的瓦爾俄足節,來自內蒙古和四川北川的舞者,為觀眾展示了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展演結束后,16支來自全國各地的龍舟隊,還進行了一場“500米直道競速”,展開激烈角逐
在觀看的過程中,聽著優美的音樂,看著歡快的歌舞,享受著精彩的文藝饕餮大餐。我們將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繼續大力弘揚“團結奉獻、勤勞互助、開放進取”的精神,履職盡責做好每項工作,為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而不懈奮斗。通過收看晚會,大家深深體會到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應該不斷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學習認知的能力,為社區發展和長治久安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
【2017年愛我國家圓夢中華觀后感二】
2017年5月30日,是我們國家一年一度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這天,CCTV-7播放了端午特別節目“愛我國家?圓夢中華”主題文藝展演,將節日氛圍,地方文化特色,文明村鎮建設的內容與“愛我國家,圓夢中華”的主題有機結合,充分展示農民群眾愛國愛家、向上向善的良好精神風貌。
端午節在2009年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包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插艾條、飲雄黃酒,端午節民俗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影響最為廣泛。一個人與一個節日、一種民俗關系如此緊密,中國歷史上僅此一例。有專家認為,屈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位真正有紀念價值的愛國精神締造者,敢于以身殉國、以身殉道、以身殉志的愛國主義戰士,其偉大人格魅力,千百年來感召無數中華兒女。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精神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屈原,贊嘆其心憂家國、情牽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潔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并幾度引用屈原詩歌中的名句來闡述思想,寄情言志。此外,他更是多次提到愛國主義精神對國家、民族的重要意義,勉勵國人不忘歷史,共建家園。2月24日,*在主持*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通過觀看節目,我認為這次的文藝展演是一次傳統文化的經典再現、一次傳統禮儀的華美展示、一次愛國情懷的震撼傳播、一次全民節日的盛大歡宴。回想過去,展望未來,我們應當使愛國情懷變成報國行動,按照要求的那樣:“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2017年愛我國家圓夢中華觀后感三】
*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吉林調研時強調,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全體人民的精神旗幟,是的重要內容。要深入學習宣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培育和踐行的重要任務,突出思想內涵,豐富形式載體,振奮民族精神,激勵人民把愛國熱情化作圓夢中華的實際行動。
愛國感情是人類共有的,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源遠流長。“周君豈能無愛國哉”“欲使親民如子,愛國如家”“臣聞古之圣王愛國如家,故皇天亦佑之如子”。兩千多年前,中華先賢就產生了愛國觀念,形成了愛國思想。自周秦以降,愛國精神哺育下的一代代中華兒女,涌現出一批批愛國英豪,他們的愛國行動和思想,傳頌千古。從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到岳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從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到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從孫中山“振興中華”到鄧小平“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愛國,始終是中華民族之魂,是中國人的精神脊梁,是我們這個民族生生不息,歷經風雨滄桑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之源。進入近代,中華民族雖飽受欺凌,卻從來沒有放棄抗爭。正是在愛國主義旗幟的召喚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幾經艱難曲折實現了國家自主、民族獨立的夢想,取得了的偉大勝利,走上改革開放、民族復興的圓夢之路,在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中樹立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把家國夢、個人夢“無縫”融合在一起。對于我們每個個體來說,愛國是具體的。當我們為自己國家的運動健兒在賽場上摘金奪銀而歡呼時,當我們因為別人輕慢祖國母親而拍案時,當我們為旁人企圖染指我們的海疆而同仇敵愾時,那種激情、那份熱血,回蕩其中的就是愛國熱情。“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世世代代生于斯長于斯的中國人,誰不愛腳下這塊黃土地?誰不希望祖國繁榮昌盛、興旺發達?眾志則成城,大力弘揚愛國精神,把愛國主義作為的重要內容落細落小落實,就能匯聚起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就沒有實現不了的夢想。
愛國主義也是一個歷史范疇,愛國的具體內容、具體形式,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往往有著不同的特點。在新的歷史時期,把愛國思想化作愛國行動,最重要的是把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引導和凝聚到的偉大事業中來,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進。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有*的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愛國主義,就是要“以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刻,我們尤其要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培育和踐行的重要任務,激勵人民積極參與改革、投身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建功立業。
劉奇葆同志特別指出,當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做好日軍侵華檔案的發掘整理、翻譯出版、課題研究、宣傳報道等工作,利用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精心設計開展有莊嚴感、有教育意義的主題活動,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這在今天,尤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魯迅先生說得好:“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目前,上述“發揚民魂”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正一項一項地扎實展開,成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的典范。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深入人心,必將極大地振奮民族精神,澆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激勵我們把愛國熱情化作圓夢中華的實際行動,創造無愧于時代的奇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用雙手托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