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由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制作人,央視創(chuàng)造傳媒有限公司承擔制作,于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與綜藝頻道黃金時間聯(lián)合播出。我們不妨來看看《朗讀者》第三期選擇主題觀后感是怎樣的,以下是精心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朗讀者》第三期選擇主題觀后感
說句實在話,為什么上期沒有寫觀后感?是因為感觸不深,總不能為賦新詞強說愁,所以偷了個懶。
這期則不同,一點不夸張的說,幾乎是從頭感動到尾,好幾次都是隨著朗讀者的感情起伏而潸然淚下。
1.生者與逝者,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印象最深的就是董卿采訪徐靜蕾,她說她和奶奶感情最深。
奶奶去世后一段時間,她都不敢看有老人體裁的電影,甚至看到身邊老人的身影都想到自己的奶奶。
說著說著她便控制不住情緒,眼淚止不住往下流。我也不知什么時候淚流滿面了。
她朗讀了史鐵生寫的《奶奶的星星》送給奶奶,她說,地上一個人去世,天上就多了一顆星星,好給活著的人照個亮。奶奶死了好多年,我還會經常在夏天的晚上仰著臉,揣摩哪顆星星是奶奶的。
徐靜蕾是哭著讀完的,我是哭著聽完的。
她說,她感到她奶奶還是在的,有時候會夢到奶奶,她覺得奶奶并沒有離開她,而是換了一種和自己交流的方式。
有種感情叫,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此刻你是否想起自己已故的親人?是否也情不自禁的抬頭仰望星空去尋找那顆屬于親人的星星?是否不覺間想起歷歷往事?是否眼淚早已打濕了面頰?
2.工作與愛好,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那個來自美國的漢字叔叔,他說人的生命有三部分組成,工作、家庭和愛好。
他的愛好便是分析研究漢字,把漢字整理成數據庫,他把漢字當成自己的命。
他說,如果生命只剩最后一年,他會選擇依然堅持自己的愛好。
可以說他比很多中國人更了解中國漢字,從1994年開始一直到今天堅持自己的愛好,把自己的積蓄全部投入其中,他被人笑稱是窮光蛋、流浪漢,可是依然自得其樂。
他讀的劉禹錫的《陋室銘》,我覺得真真是太貼題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這也讓我想起《論語》中孔子評價顏回的一句話,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可見,孔夫子評價一個人品德是否高尚,學識是否淵博,從來都不是拿外在的物質條件來衡量的。
3.職業(yè)與事業(yè),仁者愛人
郭小平校長,中國唯一一所艾滋病病人收容教育機構的校長。他曾是一個有穩(wěn)定收入的醫(yī)院院長,為了一群患有艾滋病的孩子們放棄了自己的工作。
與孩子們相伴十三年,撫育他們成人,為他們看病,教他們識字,十三個春節(jié)都陪孩子們過年,帶他們給親人燒紙,孩子們親切的喊他,爸爸。
這份人間大愛令現場所有人為之動容,當十幾個孩子圍在郭校長身旁,讓人感受到了這份愛的意義和價值。
他朗讀的是英國詩人拉迪亞德.吉卜林的《如果》,如果周圍的人毫無理性地向你發(fā)難,你仍能鎮(zhèn)定自若保持冷靜;如果眾人對你心存猜忌,你仍能自信如常并認為他們的猜忌情有可原;如果你肯耐心等待不急不躁,或遭人誹謗卻不以牙還牙,或遭人憎恨卻不以惡報惡;既不裝腔作勢,亦不氣盛趾高;如果你有夢想,而又不為夢主宰;如果你有神思,而又不走火入魔;如果你坦然面對勝利和災難,對虛渺的勝負榮辱胸懷曠蕩;如果你能忍受有這樣的無賴,歪曲你的口吐真言蒙騙笨漢,或看著心血鑄就的事業(yè)崩潰,仍能忍辱負重腳踏實地重新攀登;如果你敢把取得的一切勝利,為了更崇高的目標孤注一擲,面臨失去,決心從頭再來而絕口不提自己的損失;如果你跟平民交談而不變謙虛之態(tài),亦或與王侯散步而不露諂媚之顏;如果敵友都無法對你造成傷害;如果眾人對你信賴有加卻不過分依賴;如果你能惜時如金利用每一分鐘不可追回的光陰;那么,你的修為就會如天地般博大,并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孩子,你成為了真正頂天立地之人!
這首詩說的便是一種做人的方式,盡管為人處世之道千差萬別,但以胸懷真善美的赤子之心去愛人,總會感染和打動無數的人!
4.父與子,老虎的兒子可能是兔子,綿羊的兒子可能是雄獅,無論怎樣,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
還有那個已經取得很高的文學成就但面對叛逆的兒子卻束手無策的麥家。
他說,也許是他對待自己父親的方式影響了兒子,又或者兒子是遺傳了自己叛逆的基因,反正他自己感覺是在還債。
兒子在叛逆期,除了吃飯,房門永遠是關著的,基本與他沒有交流,說話就是爭吵,他和妻子幾乎快要崩潰了,但他們還是選擇了包容,和兒子的關系也慢慢緩和了。
這個父親告訴遠在美國的兒子,生命是最重要的,在生命面前可以放下一切。其次便是要有一顆善良的,干凈的,充實的,博愛,審美的心。
心空了,陷阱無處不在,心臟了,人間就是地獄。如果想家了,就去讀書,讓書安你的心,讓書練你的翅膀。
這不僅其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期望,也是一個深刻的思想者人生智慧的結晶。
5.理想與實現路徑,梅花香自苦寒來。
還有那幾個名校畢業(yè)的年輕人,他們完全可以選擇去機會多,收入高,環(huán)境好的大城市,
但他們選擇投入到廣袤而又充滿希望的農村,選擇了一條泥濘之路去歷練自己的青春。
其中耶魯大學的才子秦飛不以名校高材生自居,被問到是否感到當村官大材小用時,他樸實的說,首先他不感覺自己是大材,而且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間,他覺得自己這個小才會有大用。
他很謙虛的稱董卿為董老師,到農戶家里走訪也是入鄉(xiāng)隨俗,穿著樸素的衣服,把煙卷別在耳朵上,與人握手也是半掬著上身,從細節(jié)便看出這個年輕人的修養(yǎng)和品質。
這些大學生志愿者朗讀了遲子建的《泥濘》。我想年輕的生命只有植根大地,接受風雨洗禮,才會開出美麗的生命之花,收獲豐碩的人生果實。
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深情的愛著這片土地。
6.放棄與堅持,不瘋魔不成活
因為出演《鋼的琴》,放棄了飾演《潛伏》中余則成的機會,原因就是他對東北工人群體有著深厚的感情,了解這個群體的興衰起伏。
本著一份契而不舍的精神,他投入劇情,融入角色,深度琢磨,傾情演繹了影片中的陳桂林,終獲東京電影節(jié)影帝殊榮?梢哉f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他朗讀的海明威的《老人與!,就是從小人物的角度折射困難時候,一個人顯現出的強大生命力。
就像董卿說的人生有很多種選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的選擇,人生來是不會被打倒的,是海明威的選擇,人總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是司馬遷的選擇,你的人生選擇是什么?
是遵從自己的內心還是隨波逐流?是選擇直面困難還是逃避矛盾?是選擇喧囂一時的功利,還是恒久平靜的善良?一次次的選擇決定著不同的人生道路,也注定會描繪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畫卷!
《朗讀者》第三期選擇主題觀后感
最近一直在追一個文化類節(jié)目,名字叫做《朗讀者》,相信大多數的人都聽過這電視節(jié)目里的一股“清流”。從去年的《中國成語大會》到今年的《中國詩詞大會》,再從前段時間的《見字如面》到這段時間的《朗讀者》,我真的快要被央視“圈粉”了。不得不感嘆一句:“這才是我心目中央視應該做的節(jié)目啊!”
有人曾經問過董卿,閱讀是一件私密的事情,為什么要搬上屏幕,成為一件大家都可以看到的節(jié)目?董卿回答:“閱讀是私密的,但是朗讀是公開的!痹诳赐甑谝黄诘墓(jié)目后,我深感如此,閱讀一段文字能夠直擊人們內心,而朗讀出來更是能產生共鳴,這也是《朗讀者》能夠吸引人們的原因之一。
在節(jié)目里,要展現的不僅僅是幾個有名的人上去朗讀一段文字,更會有一些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在朗讀,他們雖然平凡,但是偉大。他們在朗讀之前,會在一個小型的會客廳里跟董卿聊一聊自己為什么要朗讀這段文字,在我看來,節(jié)目真正吸引人們的原因之一,其實就是隱藏在這些優(yōu)美文字背后打動人心的故事。
一段文字,如果你沒有一段與之對應的經歷,你是讀不出它背后深刻意義的,當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被挖掘出來后,文字變得飽滿,聽者的內心仿佛被叩開了,那最柔軟的一塊,被這文字打動著。就像節(jié)目的宣傳語一樣:“一個人,一段文!币粋人,就有屬于他的,那一小段故事。人們常說,“一個人就像一座孤島。”但我認為,沒有人會是一個孤島,人們往往感到孤獨,只是因為沒有找到那一條跟自己聲音頻率一樣的鯨魚“Alice”。
節(jié)目獲得成功的另外一個原因,聽來也是可喜的。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人們卻開始愿意慢下來,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開始關注到自我的精神需求,而這樣一檔節(jié)目,恰恰能夠滿足他們內心的需求。
反觀中國以前的綜藝節(jié)目,無不是從外國引進來的,充滿著喧囂和膚淺,但并不是說這樣的節(jié)目就不應該存在,黑格爾曾說過:“存在即合理。”我們暫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唯物或唯心的問題,它確實指出了既然這樣的娛樂類綜藝節(jié)目存在,必然有它的需求受眾。
當代人精神壓力過大,急需類似這種能夠給人簡單快樂和歡笑的節(jié)目,他們需要這樣一塊壓力的宣泄地,把在工作或學習上的不愉快通過簡單的笑聲發(fā)泄出去。但當喧鬧到了一定程度,人們開始靜下心來傾聽自己的內心,內心開始需要一片靜謐,需要一些文字來滋潤,人們就注意到這一檔充滿著美和愛的節(jié)目,仿佛干渴的內心突然找到了甘霖,如饑似渴,也造就了《朗讀者》豆瓣9.3分的高分。
《朗讀者》第三期選擇主題觀后感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溫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純粹的關愛!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了這期的《朗讀者》,如果沒看,那實在是太遺憾了, 反正我是被感動得一塌糊涂。
這期《朗讀者》的主題是“陪伴”。第一個朗讀者是“童話大王”鄭淵潔。相信大家對他都很熟悉,他寫過許多童話,如:《皮皮魯傳》、《皮皮魯總動員》等。鄭淵潔在小的時候由于調皮被學校開除了,但父親并沒有責怪他,在回家的路上,父親對他說:“孩子,沒關系,我在家教你! 看到這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從那開始,父親就一直陪伴著他:陪他讀書、陪他學習、陪他寫作,直到他慢慢長大,慢慢從一個調皮的孩子變成了一個世界著名的“童話大王”……從他們飽含深情的朗讀中,我感覺到了他與父親之間那深深的愛意。
最令我感動的則是楊乃斌的媽媽陶阿姨。楊乃斌小的時候雙耳失聰,很多人勸陶阿姨把孩子送到聾啞學校,但陶阿姨堅持讓他上普通學校,為此陶阿姨辭去了自己的工作陪著他一起上學。他聽不到老師講課,陶阿姨專門到北京學習唇語來教他。于是,從他上學的第一天起,媽媽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學。這一“陪伴”就是十六年,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到大學……此刻的我已無法抑制住眼眶中的淚水,內心的感動和震撼無以言表。為了報答母親的付出,楊乃斌朗讀了冰心的散文《不為什么》,“獻給我的母親,如果不是她16年的陪伴,可能也就沒有我的今天,當所有人都想要放棄的時候,只有她還一直堅持,一直鼓勵我。”從他那有點含混的話語中,我清楚地聽到了他發(fā)自心底對媽媽的感激。
當然還有蔣雯麗作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銘五年時間獨自陪伴受傷野生動物,妻子唐國妹陪伴丈夫喬榛共抗惡魔……是的,正是因為這些陪伴,原本冷寂的心頭變得溫暖;正是因為這些陪伴,原本黑色的天空變得明亮;正是因為這些陪伴,原本灰暗的世界變得美麗。
陪伴,看似普通卻很偉大,看似可以拋棄卻又很難放手。
那么,從此刻起,讓我們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吧!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有關《朗讀者》第三期選擇主題觀后感相關內容,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