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三個字,也是見字如面,是一個很清爽的詞,似乎能看到一個有生活閱歷的人出現在面前,于喧囂中放緩節奏,將那些字節從心靈深處放出,沖出唇齒,闖入聽者的耳膜,最終走進對方心里,于是完成以心對心的溝通方式。
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觀后感一:
《朗讀者》是董卿特別堅持要做的節目。但閱讀其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它為什么需要被搬上屏幕?
對此,董卿直言,閱讀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讀不是,朗讀要有對象,它和唱歌一樣。只不過我們很多人沒有形成這種習慣,因為它顯得略微有些正式。
“我對文字是有偏愛的。我其實是變相給大家一段閱讀時間,不長,也就一個多小時。”
那么到底給觀眾讀什么,選擇標準是什么?董卿說,“我首先會問,我被感動了沒有?我有沒有看著看著就情不自禁地讀出來。”
挑選朗讀者是一件特別費神的事,董卿說,“他們經常會一頁紙60人,密密麻麻,然后說勾吧,可能60個人里我只挑了10個、15個,然后他們特別沮喪地拿著那個名單就走了。再來一頁紙60個人,再挑10個。”
董卿認為選的朗讀者有知名度、影響力,肯定有利于傳播。但僅僅有知名度是不夠的,朗讀者還必須很有個人魅力。就像翻譯家許淵沖像一匹黑馬一樣殺出來。許淵沖是最早朗讀嘉賓名單當中的一員,但開始的時候董卿還擔心,會不會顯得高冷。
柳傳志在節目中朗讀兒子婚禮的致詞感動了無數觀眾。對此,董卿透露一個秘密。“柳總本身是一個非常認真的人,為了這個朗讀,他跟我們非常認真地談,光見面就有兩次,然后通過秘書反復溝通。”“我第一次進他辦公室,聊了一會兒,他就從西裝口袋里掏出了一沓紙,疊得四四方方的,就是那段婚禮致辭。當時他兒子婚禮還沒辦。他說:‘我真的想了很長時間,要不先讀給你們聽聽,你看這個成不成?’”
董卿說,當時去了三個女導演,加上他的兩個秘書,一共五個人坐在他辦公室,就靜靜聽他把這封信讀完,沒有人出聲,因為都哭了。“當時我覺得好尷尬呀,我們倆第一次見面,算是陌生人。我覺得,一個做父親的人,不管有多成功,最后你就是個父親,沒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孩子幸福更幸福的了。后來我們當即決定,就它了。”
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觀后感二:
過去二十年,從東方衛視到中央電視臺,從《魅力12》《歡樂中國行》到青歌賽,直至主持了十三年“春晚”,董卿像她的其他央視前輩們一樣,踏入了“家喻戶曉”的行列。誰也沒想到,2017年1月一檔原本冷門的知識類節目突然爆紅,并讓在節目中對古典詩詞、外國文學信手拈來的董卿,成了網友們口中的“真女神”。
董卿坦言,觀眾對于這一節目的熱情,讓她略微有點出乎意料。但是,2017年2月份她開始寫《朗讀者》創意案的時候,潛意識中已有一種感受,是時候做這樣的節目了。
“當我提出這個案子之后,從同行到客戶,幾乎沒有人提反對意見,大家覺得,好像中央電視臺是應該做這么一個節目了,這也給了我很多信心。”
那么,大家對知識類節目的這種熱情,有多少會轉化為對知識本身的渴求?董卿說,“這很難去做一個統計,但如果說喚醒了觀眾的一種新的認知,就成功了一部分。所謂的知識點是沒有太大用處的,知道一百首詩,一千首詩,這些數字是沒有意義的。有意義的是,你從中認識到了什么,或是跟你的人生體驗是否有所結合,幫助你成長,重新去審視周邊。”
很多觀眾驚訝于《中國詩詞大會》中董卿的詩詞量,對此董卿稱,“可能因為詩詞大會涉及的面比較廣,有些正好在我知識點上,正好和大家應和一下,我不會盲目地展現自己對詩詞量的儲備,或者去顯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