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馬向陽下鄉記》有感(1)
沒想到現今還有如此之純粹的電視劇!電影、電視我們看多了,是喜劇的大多落入“ 真實人物+政治口號+有“噱頭”的動人的故事”中展現。農村題材的影視片由于國情的原因,我們是看得較多的,遠的如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近的如本山大叔的農村系列,但,都來不得《馬向陽下鄉記》那么鄉土、那么滑嵇、那么純粹、那么吸引人,一個知民情、接地氣、喜劇形象躍然紙上。看《馬向陽下鄉記》讓我們仿佛又來到火熱的村莊!那土得掉渣的人物形象多么地鮮活,有靈氣地呈現在我們的腦海里。村黨委的第一書記(吳秀波飾),他本來在以往影視劇中多是出演些“師奶殺手”(如:在《離婚律師》中)“小資偶像”,然而在這部電視劇中他身邊除了女博士周冰(王雅捷飾),盡是些像拿雞毛當令箭的村會計梁守業(來喜飾)、村級混世魔王花小寶(姜寒飾)之類的角色,他將如何應付?但是,編導成功了,這不僅開闊了戲路,而且又豐富了現實電視屏幕中的角色。
我們十分地感謝中央電視臺播放了這樣的電視連續劇,讓我們仿佛又回到了火熱的時代!
開始我并不看好《馬向陽下鄉記》,因為它的劇名太平常了,是農村題材,而且又不是我們所熟悉的農村題材;我看《馬向陽下鄉記》,只不過是在尋索頻道中偶然中發現了中央臺在播它,但是,越看越有味道,難怪它讓人欲罷不能了。
本以為該連續劇最出彩莫過它的“高潮部分”??本村族大姓劉玉斌,要強買大槐村的大槐樹了。場面相當地感人:當隆隆的挖掘機正在作業之時,我本以為大槐樹這回是在劫難逃了。極有意思的是:民意是非常現實的,民意看重的是錢,百姓(村民)又都在孔方兄中猛翻筋斗??這里,本人絕對不是自命清高,如果換作我,也有和村民一樣的想法??沒想到風回路轉:馬向陽站出來了。他不是劉姓人家(在村中萬事劉姓占主導地位,大姓于今天的農村來說多么重要啊),卻干出了姓劉的人也沒有的氣魄來。在他的感招之下,村民一個個地站了出來,最后,連一直支持賣樹的劉二叔也站出來了。猶如乾坤大挪移,本來以為馬向陽他們輸定了,但這一刻他們卻反而贏定了。這大大地出乎觀眾的意料,亦大大地出乎劇中人物的噱頭意料!這有力地證明了:只要我們黨的領導干部以身作則,沒有什么不可以實現的。
本電視劇最著力地打造的要算是“支前”一節了。從整部電視劇看,該情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劇基本上是圍繞著該情節轉。這點,從馬向陽的村子發展思路便可以看出,實踐也證明他的決策是正確的:農村的發展其方向就是使農民富裕起來。這是每個決策者必須牢記的。
然而,一直看下去才明白,萬變不離其中:雖然強買大槐樹是塊心病,但并非是劇中真正高潮,更不是重點,而村中土地流轉的問題才是電視劇的結癥所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土地流轉的問題,就沒有后面的“旅游公司”“大棚搭蓋”“食品公司(支前煎餅)”“怒鎖村小”等情節了。可見它在劇中的分量。老祖奶、花小寶、齊家夫妻二人等小人物要出彩,更是不可能的。
在村民大會上,土地流轉差點就成了劉玉斌的囊中之物了。這時,又是李向陽站出來和村民算了一筆帳:村子的土地流轉,不是要村民的1200萬,而僅是300萬(而這300萬,說什么劉玉斌都是不肯借的)!在村中資金緊張的情況下,能主動拿出自已的城市里房屋抵押從銀行獲得的款,及親屬無私支持的60多萬元錢借給村里。村民感動了,觀眾亦感動了。是呵,有這樣的好領導那能不建設好村子嗎!
看《馬向陽下鄉記》有感(2)
看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基本是一個矛盾接著一個矛盾,而馬向陽采取的方式,卻又不是在簡單地直接解決一個又一個矛盾!??跟他剛開始下鄉時,想要解決丁秋香地的矛盾不同的是,他一直都沒有再一次直接想要解決這個問題!
最近沒有啥新聞好看,就又有選擇地看了兩遍,很有些心得,突然感覺到:之前和網友們探討問題時的方式方法,有點“過分”了!
寫這個帖子,倒不是就為了表達出我這個心得而已,還有一個原因,讓我感到要寫這么一個帖子:網友“南天一劍”發了兩個帖子來批判孝道!
如果看過這個電視劇,我想很多人的感覺應該有和我相似的地方,起碼我是這么感覺到的:大槐樹村的農民,自私得讓人氣憤填膺!??也許還有一個:李向陽的脾氣,有點好得讓人受不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很多時候就是這么的無奈,就是這么的不近人情!
然而,電視劇最終的那個觀點,又確實是非常有道理的:當一個人不是為了自己著想,而是為了所有人著想的時候,就不會存在任何“結”!??當我們為了個人利益,哪怕是為了多數人利益的時候,就會存在這么一個“結”!
我不覺得我們都要去學到、做到,畢竟,和大槐樹村農民一樣,很多人原本就是這樣的!??但是,我覺得起碼我們應該有這么一個認識,當我們與別人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們是否只顧及到了我們的個人利益?
我是推崇儒家思想的,如果官員們能夠不為了個人利益,甚至不為了達到上級的要求,而為了全體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還會和官員們之間存在“結”嗎???如果老百姓忠心地擁戴官員們,官員們還會覺得老百姓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嗎???官員們還會覺得自己和老百姓之間存在“結”嗎?
看《馬向陽下鄉記》有感(3)
近期,央視一臺熱播《馬向陽下鄉記》,該劇以“第一書記下鄉”為主題,講述的是一“不靠譜”小公務員馬向陽的鄉村奇遇記。看后頗有感想,因為自己也經常下鄉、蹲點,遇到過下鄉過程的酸甜苦辣和風風雨雨。對于如何做好農村工作,“第一書記”馬向陽身上有三方面值得我們借鑒。
贏得百姓支持是基礎。“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如果沒有群眾的支持,可以說任何事都干不好。馬向陽進村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贏得群眾的信任,有了信任就能得到支持。馬向陽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關切百姓的切身利益、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是他獲得群眾支持的根本原因。他從化糞池里救起老祖奶,用真鈔調換假鈔填補老祖奶損失,為老祖奶買馬桶架子,幫助洪云找工作,種種善舉義行,讓初來乍到、茫然無緒的馬向陽贏得了最堅定的一批支持者,為工作開展打下良好基礎。同時,馬向陽還虛心向村民討教如何當書記:按照老祖奶的建議,逐家逐戶走訪調查;接受李云芳的提議,著手修路;與老祖奶的促膝交談中,獲取創業靈感,開辦煎餅公司,推廣“支前煎餅”,打造旅游項目,引發致富蝴蝶效應等等。
帶領群眾致富是根本。“幫農民增收”可以說是第一書記的首要任務,也是根本職責。馬向陽在大槐樹村的一年里,可以說是干了四件大事。第一件事,幫村子修路。俗話說得好,“要致富先修路”,有馬向陽帶領村民修的那條“致富路”,才有了大槐樹村后來的發展。第二件事,開辦煎餅公司。“支前煎餅”富了一部農民的口袋,也打響了大槐樹村的名氣,所謂大槐樹村有二寶,“嘗一嘗煎餅,抱一抱大槐樹”。第三件事,打造旅游項目。因為將大槐樹村建設成一個旅游村這件事,洪云媽從一個低保戶變成一個農家樂的老板,其他很多村民也增加了收入。第四件事,蓋大棚、搞土地流轉。這四件大事帶活了村里經濟,幫助村民“富了腦袋、鼓了口袋”。
培養基層隊伍是關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大槐樹村來說,這個“漁”就是一支能致富的農村基層隊伍。馬下陽在帶領群眾致富同時,不斷發現、培養一個個“能人”,劉玉龍、齊槐可以說是馬向陽的接班人,就是花小寶這種吊兒郎當的“社會青年”也被馬陽陽培養成“第一書記第一助理”。馬向陽積極為村民創造、提供各種機會,但絕不包辦代替,而是讓老百姓親自嘗試著去干,在做事中得到肯定。可以說,馬向陽在大槐樹村整個發展過程中,更多的是為村民創造空間,激發他們的動力去做事、去致富。這樣村民的觀念就得到了不斷更新,能力也得到了不斷提升。只有這樣,大槐樹才會有更好的未來,而不是因為一個馬向陽才有更好的未來,也不會出現有一天馬向陽走了,村莊就不發展了的情況。